恐懼遠未消失,災害怎能停止反思

恐懼遠未消失,災害怎能停止反思

▲圖:James Whitlow Delan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九級強震,重創福島、巖手、宮城等地,並引發海嘯,瞬間就淹沒街道、鄉鎮。這場強震也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三個反應爐爐心熔燬,福島及部分地區受到輻射汙染,居民被迫撤離,土壤、作物都受到輻射汙染。十年已過,再看此次災害,仍有一些問題待解。

01

受到輻射汙染的水、土,該往何處?

311核災十年過去,日本當局在周邊輻射汙染區域執行汙染清除的工作,範圍包含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千葉縣,其中福島縣所需要清理的區域最多。

土地除汙的工作,第一步先將一定厚度的表土跟植被挖起,以防水方式堆置在鄰近區域,稱為臨時安置地點(仮置場)。在處理汙染土壤時,相關的工具等也會受到汙染成為廢棄物。所有汙染的土壤與廢棄物接著會被運送到中繼儲存設施,在那裡經過分類與焚燒後,會被長期儲存在設施中。

日本政府宣示,除了「歸還困難區」外,福島縣浪江町和飯館村「除汙特別區SDA」已經大致完成除汙工作。不過,日前綠色和平公佈調查報告,表示仍有85%範圍尚未完成除汙。福島縣的「特別除汙地區」——浪江町、飯館村、富岡町、大熊町、雙葉町、葛尾村、楢葉町7個町村,大部分仍受放射性銫汙染。

2016年綠色和平發表報告《Radiation Reloaded》指出,由於福島地形有70%是森林高地,事故發生後,輻射積聚在森林,再向下流至森林地面和小溪,部分流入河流和湖泊。長遠來看,森林地面有機表層的放射性銫已轉移到礦物土壤,而有機和礦物土壤表層的部分放射性銫已被植物根部吸收,並轉移到地面上的樹幹、莖、葉。飯館村和福島縣其他森林成為放射性銫的長期儲存庫,也是未來森林以外地區二次汙染的一大源頭。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災後處理也充滿挑戰,移除反應爐內外的核燃料殘骸,是最困難的問題之一,由於內部輻射量高,每次只能仰賴機器人搬運幾公克,殘骸據悉有880噸。2021年2月底,東京電力公司宣佈已將3號機「用過核燃料池」中使用過的核燃料全部取出,希望能在2031年年底前,在1、2號機完成相同工作。

根據《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記錄》,預計廢爐至少需花費2兆日圓,若再加上賠償與除汙費用,至少要12兆7000億日圓。

東京電力公司表示,若要完成所有廢爐作業,預計還需30—40年。

恐懼遠未消失,災害怎能停止反思

▲2021年2月28日從空中看福島第一核電站現況。圖:AP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產生的輻射汙染水有180噸,而核電站現場蓄水量140萬噸,預計2022年年底達到飽和」,未來這一百多萬噸的輻射廢水該何去何從,讓人傷透腦筋。日本政府計劃將廢水排入大海,遭到當地漁民以及鄰近國家反對,擔心衝擊海域生態。

日本放送協會(NHK)針對福島、巖手跟宮城居民進行的電話民調顯示,有82%的人認為福島廢爐進度不順利;對於要把經過處理、低於輻射標準的汙染廢水排入大海,也有52%的民眾表示反對。日本福島縣漁會在2021年2月22日新地町外海8。8公里處,捕獲的魚類也被驗出輻射物質超標。福島縣研究所檢測結果顯示,這些魚含有輻射銫的濃度,平均每公斤含有500貝克,超出日本國家食品標準值每公斤100貝克。因此,福島縣漁會決定,在無法確定安全性前,停止許氏平鮋(近海底層魚類,常棲於岩礁附近海域)的出貨作業。

恐懼遠未消失,災害怎能停止反思

▲圖:餘偉建(via 端傳媒)

02

福島輻射對健康風險的疑慮

《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也提出,官方資料顯示,至2020年2月為止,共有237人經診斷為惡性腫瘤或疑似甲狀腺腫瘤。雖然官方尚未確立福島相關輻射暴露和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2019年的研究指出:「2011年6月福島縣59個行政區的平均輻射劑量率與2011年10月至2016年3月間的甲狀腺癌檢出率,具有統計顯著性。」

綠色和平的調查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10月,福島縣內外仍有36,900名居民疏散在外,這還不包括自願離開的人數。日本政府解除了部分地區的疏散令,但當地的輻射值仍超過安全上限,增加民眾罹癌的潛在風險,尤其是兒童跟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

在2021年3月9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記者會上,秘書長崔愫欣說明,在311核災過後,日本有54座核子反應爐全都停機檢查,災後陸續有電廠申請重啟,目前透過重啟的有9座,18座正申請重啟中。不過,NHK的民調結果顯示,對於日本核電廠是否要增加,只有3%的民眾認為要增加,67%認為要減少或是廢除。對於東京電力公司的責任追討,遭到指控業務過失致死的東京電力公司高層管理,在2019年9月經東京地方法院宣判無罪,讓日本民眾感到大為不滿,目前控方律師已提出上訴。

03

日本進口食品禁令,各國大多已解除

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時,世界各國大多禁止或有條件進口日本的食品。十年過去,現在大多數國家都已經重新開放進口,但會定期檢查。下圖為十年來禁止進口、有條件進口與開放進口的國家數量變化。

恐懼遠未消失,災害怎能停止反思

▲圖:“關鍵評論”網

目前還沒完全開放進口的國家,各有不同的規範,有些仍然禁止特定地區的特定商品,有些則要求產地證明或輻射檢測證明。還沒完全開放進口的國家有中國、俄羅斯、新加坡、美國、菲律賓、阿聯酋、歐盟(不含冰島、挪威、瑞士、列支敦斯登)等。

04

在死之前讓核電歸零,是我們成年人的責任

311災後,許多人為了停止核電廠,為了改變社會而走上街頭,有人甚至打出了這樣的反核標語:在死之前讓核電歸零,是我們成年人的責任。

2012年的夏天,日本展開了關於核電站與能源的國民性討論。在開放的民主議論的前提下,政府決定將在2030年之前達成非核家園。但這個決定卻在之後的政權交替時一切回到原點。

目前,電力與工業利益的代言人、對於推進核電廠功不可沒的學者與業界、團體關係人等成員所組成的審議會正在討論能源基本計劃的重新檢討。在審議會中,不僅要讓老舊核電廠持續運作,甚至應該新增設核電廠的主張也蔚為主流。另外,2012年之後,政府並未召開過任何一次核電廠與能源政策的公聽會。

恐懼遠未消失,災害怎能停止反思

▲2016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表示日本不能沒有核電,又指不會改變重啟核電站的計劃;同年3月2日,有福島核電站事故受害者組織上街對此表示抗議。圖:NurPh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長崎大學核問題專家鈴木達治郎提到,核洩漏事件發生後,日本已大大降低核能源的發電比。在2010年時,日本十分倚賴核能發電,佔能源供應25%,但福島核事故後已大幅度調低至6%。在311大地震時,日本全國有多達54個核子反應爐,而今天就只有9個維持運作,而政府更計劃永久停用24個。慕尼黑工業大學環境政策專家Florentine Koppenborg估計,首相菅義偉今年發表的2030年能源政策目標,會把核能的發電比維持在10%以下,以安撫民眾憂慮。

日本的民意愈來愈一面倒支援棄核。根據鈴木教授提供的數字,在福島核事故之前,全國大約有87%的民眾認為核能源是必須的,到2013年已經急降至24。9%,今天更只有12。3%人支援核能,多達60。6%民眾認為核能應要立即被淘汰。Koppenborg引用自己早前在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上發表的研究指出,日本支援核電政策的政客,包括自民黨元老,已經失去執行政策的力量,重啟核電廠的計劃均碰上極大的地方阻力,包括司法訴訟。

2019年,日本發表《巴黎協議下的長遠策略》(Long-term Strategy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政府沒有利用對抗全球暖化為藉口來加快興建核設施,反而強調會盡快降低對核能源的依賴,關注核設施的安全性,並致力發展可持續能源。現時日本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在2021年結束之前,日本政府要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交「國家自定貢獻目標」(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預計政府將進一步投資綠色能源。

05

追求真相

2012年6月,深受核災影響的福島居民提出訴訟,追問東京電力公司當時管理層的責任。然而,2019年9月,經過30多次的開庭,法院判決三名東電主要負責人無罪。

由於資訊尚未完全公開,核事故發生的具體原因和切實情況至今沒有定論,但民眾並沒有停止追求真相。

在日本東北一個偏遠的小學——大川小學,也有人在尋找著真相。大川小學是311大地震中全日本唯一一個幾乎全軍覆沒的學校。當時在學校的78個孩子中只有4個活了下來,11位老師中也只有1位倖存。

透過事件日誌和倖存者的證詞,人們得知,在地震發生到海嘯來臨之間寶貴的逃生時間內,全體師生本可以逃到學校後山躲避海嘯,但卻走向了沿海的平地。

在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中,事件主要原因出在一本應急小冊子上,那本規定了避難措施的小冊子中並沒有“去往高處避難”這一條,相反,還要求學生在發生海嘯時在附近的平地避難。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不合實際的避難規定,是因為校長在應付上頭要求更新手冊的任務時隨意加上的。

在人們知曉真相之後,校方和教育委員會例行公事的官腔和冷冰冰的道歉,便顯得更加刺痛人心。在花費數年時間蒐集證據之後,大川小學家長聯合將學校和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正式道歉和賠償。

與福島判決不同的是,大川小學家長勝訴了。

恐懼遠未消失,災害怎能停止反思

▲2011年4月11日,日本宮城縣石卷市,一個在地震中失去朋友的男孩拿著一束花走在大川小學附近。圖:視覺中國

關於如何理解大川小學事件,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恰恰說明日本社會防災系統做得還不夠完善,需要借這個機會,重新評估已有的規定和措施,避免再出現那樣的悲劇。

也有人認為,規則是無法窮盡的,關鍵是人在面對災難時如何靈活應對。在規則明顯違背常識時,還一根筋地遵守規則,正說明了日本人為規則所困的現狀。

但無論看法如何不同,沒有人單純地把這場悲劇視為天災,每個人都在盡力從中反思,不再讓悲劇重演。

在大川小學事件開始受關注之後,不少團體邀請追求真相的大川家長到各地演講,佐藤隆洋就是其中一個。

他出於責任感接受了這些邀請,還強調道,“現在已經死了那麼多人,如果他們不好好把握這次機會,就沒法指望他們改變想法或行為。這也是我們要追尋悲劇為何發生的真正原因。如果他們關心這場災難,卻拒絕深入思考,同樣的悲劇還會發生”。

對於一個想要走出災難的社會而言,這些要求真相和反思的聲音不可或缺,它們能讓災難不成為單純的一記陣痛,是能夠真正讓人做到“痛定思痛”的必需品。

▲日本“3·11”大地震10年祭:重建路漫漫 創傷難撫平。來源:新京報我們影片·世面

參考文獻:

(1)林燕如:《日本福島311十年紀事|恐懼從來沒有消失》,載“我們的島”網。

(2)《福島核災十年:被汙染的土壤和水,該何去何從?》,載“關鍵評論”網。

(3)日本地球之友:《311十週年:政府逐漸停止支援避難者,但小區真的「復興」了嗎?》,張建元譯,載“關鍵評論”網。

(4)BILLY TONG:《3·11大地震十週年:日本對核電政策的集體反思》,載*CUP網。

(5)《311大地震九週年:災難不是被戰勝的,而是被反思的》,載“日本通”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