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vs亞歷山大——當西楚軍碰上馬其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當秦軍遇上馬其頓軍會怎樣?

時至今日,這個問題在網路上仍然爭論不休。

一方是統一東方的鐵血強軍,另一方是征服三洲的王牌勁旅。因為在歷史上從未相遇,所以留給了後世軍事愛好者無限遐想。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馬其頓軍團。倒不是說崇洋媚外,而是因為馬其頓方陣的作戰方法確實要領先一些。

之所以這麼說,除了兵員素質以外(秦銳士多是西戎武裝,而大多陣列成秦軍方陣的步兵都是戰鬥素質低下的刑徒,當秦一統天下西戎兵員數量減少時,秦軍的戰鬥力便開始斷崖式下滑),再就是秦軍缺少一味強有力的兵種——衝騎。

可能有人會說了,秦軍也有騎兵,怎麼就不如馬其頓了呢?

誠然,秦軍有騎兵,但從出土的陶俑以及史書記載來看,秦軍的騎兵仍是以騎射為主,並不具備衝擊騎兵的職能。而騎射再遠,也比不上步弓手,如果無法靠近,那麼秦軍的騎兵便是無效的。而馬其頓的衝騎,卻是專門為了對付步兵而設計的。

項羽vs亞歷山大——當西楚軍碰上馬其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這時可能又會有人搬出大秦“殲星弩”來說事,一陣漫天箭雨,不可以收割了馬其頓軍嗎?

首先從先秦至秦留下的陣圖來看,秦軍方陣中的弩兵每隊至多不過三列,而且弩箭拋射效果極差,所以三排弩手並非齊射,而是第一排負責射擊,第二排負責裝箭,第三排負責拉弦。三排合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遠端輸出。因此說箭雨,倒不如連射講得更貼切。

其次馬其頓這邊也有強大的遠端輸出,如果說早期的克里特弓箭手威力還不足夠的話,那征服波斯之後整編的波斯弓箭手憑藉強大的複合弓也足以匹敵大秦的弓弩手了。

更不用說,馬其頓軍團本就是融合了當時西方和近東世界雜糅軍團。除了被大夥所熟知的馬其頓長矛兵和夥伴騎兵外,還有更為精銳的色薩利騎兵,以及色雷斯的阿格瑞安輕步兵軍團、希臘禁衛軍、波斯弓箭手、各國僱傭兵、標槍手、弩炮部隊。

項羽vs亞歷山大——當西楚軍碰上馬其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既然秦軍不好比,我們索性用他的升級版,也就是項羽的楚軍來對比好了。

自從八千子弟起江東之後,西楚霸王項羽便開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與舊時七國不同的是,項羽在軍事編排上很大膽,基本是隻要有用就吸納到自己的軍團中來。因此項羽的軍隊不但具有楚人的驍勇,同時還兼備了秦人的方陣和各國的軍團裝備。

秦人野戰,以弩手在前,長矛手居後,戟兵和鈹兵以小方陣在長矛手周圍掩護。此外方陣中有分佈均勻的輕型戰車與之相配,方陣兩側乃是騎射手輔助。

項羽vs亞歷山大——當西楚軍碰上馬其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在現代的研究中發現,秦人方陣中所用到的長矛,其長度也是六米以上,與馬其頓軍團七米多的長矛也是相差無幾。而秦軍中的遠端部隊除了著名的弩手,還有大量的複合弓手。

作為一個優秀的統帥,項羽將秦軍的一切優勢收入囊中,為己所用。

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項羽邁出了華夏曆史上前人所未有的第一步——組建衝擊騎兵。

公元前207年,項羽贏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摧毀了秦帝國最後的精銳軍團。其後,楚軍坑殺20萬降軍,以免除後患。但在這些秦軍降兵中,有一支來自樓煩的騎兵部隊被項羽保留收編入軍,這便是後來項羽楚軍精銳中的精銳——樓煩騎兵。

項羽vs亞歷山大——當西楚軍碰上馬其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樓煩人自小生活在馬背上,對於騎術可謂是信手拈來。作為一支老練的騎兵部隊,樓煩騎兵的加入無疑是讓項羽軍如虎添翼。但西楚霸王並不滿足於此,他打算賦予這些騎兵一個新的戰場職能——衝陣。

公元前205年,劉邦趁項羽的主力滯留於齊國,親自領導諸侯聯軍五十六萬東伐彭城。當時項王尚未攻陷齊國,而後方已被漢軍攻陷。在如此危急時刻,項羽採取了一種極端策略,即留下了大部隊在齊地繼續戰鬥,自己親率三萬騎兵奔走前往距離彭城二三十公里的蕭縣,趁黎明之際直接衝擊漢軍的指揮中樞,打破漢軍於睢水。

項羽vs亞歷山大——當西楚軍碰上馬其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期間,楚軍多次“潰圍、斬將、剎旗”,反覆衝擊漢軍軍陣,硬是憑藉三萬人擊潰了五十多萬人,創下了世界軍事史的又一個奇蹟。

衝騎配方陣,讓楚軍有了和馬其頓軍團配置一較高下的可能。那如果讓雙方有一場對決的話,誰的勝率更大呢?

這就要看項羽和亞歷山大的個人戰術了。

先來說說亞歷山大。

馬其頓軍團的陣型分配往往是長矛方陣居中,夥伴騎兵、色薩利騎兵、近衛軍和阿格瑞安輕步兵居右,其餘兵團居左,形成一種左弱右強、左守右攻的局面。這點類似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斜線戰術。著重攻破敵人一側,在引起敵方慌亂之際迂迴拿下敵人中軍。

而著重防守的左翼則可以在遠端部隊的配合下向內收縮,來保持陣線的完整。其相對弱勢的狀況,一般容易引起敵方的主力來攻,這就為右翼撕破敵人中軍提供了絕好的機會。

項羽vs亞歷山大——當西楚軍碰上馬其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在同波斯人的高加米拉之戰中,馬其頓軍團便是這樣讓陣型像螺旋槳一樣卷擊了波斯軍,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相比較之下,項羽的戰術,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快”和“勇”。

鉅鹿之戰,面對數倍於己的秦軍,項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採用小股佯攻,主力猛攻的戰術,首先擊退了秦將章邯。隨後火速殺向鉅鹿,集中力量打擊一點,將秦軍撕破,然後分小股圍而殲敵,連續九次,終敗秦軍。

彭城之戰時,率三萬衝騎日夜兼程繞開漢軍防線,直插漢軍心臟,一個措手不及將漢軍打亂,隨後主力大軍跟進鞏固戰果。兩戰下來,無不體現了項羽用兵的“快”和“勇”。

如果西楚霸王碰上了亞歷山大大帝,這場戰鬥一定非常有看點。我們不妨假設一下,當兩軍對壘時,楚軍喜歡集中優勢猛攻薄弱處,用在馬其頓這裡也就是軍陣左翼。而亞歷山大慣用右翼優勢力量卷擊敵軍,並伺機對敵人中軍發起攻擊。雙方都非常善於使用衝騎作戰,攻擊時都講究“疾如風”,因此真想比出個誰更厲害,就要看誰先突破對方的第一道屏障了。而這個,在理論上實在是沒法猜出個大機率來。

雖然二人相差一百多年,又相聚數千公里,但這場夢幻中史詩般的對決,卻能引人浮想翩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