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兗州農民挖沙,挖出重1.5噸長7.5米的巨劍,現是國家一級文物

《史記·正義》中記載有:“軒轅自擇亡日與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館焉。”三尺吳鉤,生而為殺。俠者之劍,懲奸除惡,行俠仗義;軍隊之劍,肅殺四方,開疆擴土;民眾之劍,鎮邪除妖,平安無事。

大家應該都有學過李賀的這句古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不知道朋友們在看到這句話時有何感受,尤其是作為男孩子,應該會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吧。男兒當自強,當然要拿起手中的寶劍,報效祖國,為祖國開疆擴土,收復失地。

山東兗州農民挖沙,挖出重1.5噸長7.5米的巨劍,現是國家一級文物

不過,雖然現在我們不需要像古代一樣那般縱橫沙場,但估計大家也有一番仗劍走天涯的俠客之心。另外,劍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即便它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其魂一直深植於我們華夏兒女的血液之中,就算想要割捨都割捨不斷,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一。

如果說起我國最出名的幾把寶劍,越王勾踐劍自然名列其中。回顧當初它出土之時,可謂是震驚中外,一把埋藏於地下長達幾千年的青銅劍竟然依舊鋒利無比,可以輕易刺穿18層紙張,至今這把名劍都被列入國寶之一,並且永遠不會外借展覽。當然了,不同的劍有著其不同的含義。

山東兗州農民挖沙,挖出重1.5噸長7.5米的巨劍,現是國家一級文物

像俠客手中的劍和軍隊士兵手中的劍便有著不同的作用,這一點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但除卻這些場合之外,寶劍還有另一種作用,便是鎮邪,一般在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不過,這裡所說的“邪”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還包括了一些古人在當時所不能理解的事物。

我們今天所介紹的這把劍便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和它自身一樣,絕對可以令大家驚歎不已。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我國山東兗州地區的泗水河道附近一群農民正在挖沙。突然其中有一個人感覺到自己的鐵鍬好像觸碰到比較堅硬的東西,發出了一聲清脆的聲音。

山東兗州農民挖沙,挖出重1.5噸長7.5米的巨劍,現是國家一級文物

這時,大家都意識到在地下應該埋著什麼東西。剛開始還可以看到一塊黑乎乎的東西,但他們越挖越覺得不對勁,因為這個東西實在是太大了,他們花了好長時間才將整個物品的輪廓挖出來。看樣子像一把寶劍,但長度大概有七八米長,此前可沒發現如此巨大的寶劍。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並沒有見財起意,還是主動將這件事上報給有關部門。等專家趕到現場之後,決定將其運回兗州博物館,再繼續進行下一步研究。因為看樣之此處並非是古墓,僅埋有巨劍而已,不存在破壞一說。並且在博物館中還有專業的儀器,可以更方便進行研究。

山東兗州農民挖沙,挖出重1.5噸長7.5米的巨劍,現是國家一級文物

經過專業檢測與分析之後,他們瞭解到巨劍重可達1。5噸,長則有7。5米,是非常罕見的一柄鐵劍。至於古人為何要鑄造這樣一把鐵劍,專家們在劍柄處發現了答案,只見那裡刻有“康熙丁酉二月兗州知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十七個大字。看樣子這把巨劍應該是當時兗州知府金一鳳所鑄造,至於為何鑄造並沒有說明。

所以,專家們只能繼續翻閱古籍尋找答案。終於在查閱兗州所有縣誌後,於《滋陽縣誌》中找到了相關記載。原來在1712年,兗州夏天時因為雨季降雨量過大,導致泗水河的水量暴漲,不僅將河上的大橋沖毀,並且還因為河道決堤致使附近農田與民居慘遭淹沒。

山東兗州農民挖沙,挖出重1.5噸長7.5米的巨劍,現是國家一級文物

作為兗州知府的金一鳳為了保障百姓安全,先出錢修建了被沖毀的橋樑,幾年之後,為了鎮住河中的蛟龍,金一鳳自費鑄造了這柄寶劍,既有測量水位的作用,又可以作為石橋的支撐物。只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巨劍逐漸被河道中的淤泥埋沒,才會在1988年時被人們挖出。

如今,這把泗河鎮水劍依舊被珍藏於兗州博物館,有著“天下第一劍”的稱號。而透過它背後的故事也可以看得出來,金一鳳心繫百姓,不失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官。雖然我們現在都知道河水大小,以及是否會決堤與很多因素有關,但絕對不會因為一把鐵劍而改變。

山東兗州農民挖沙,挖出重1.5噸長7.5米的巨劍,現是國家一級文物

可是從他所處的時代來看,這位知府已經做到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應該值得我們讚揚。另外,除了泗河鎮水劍外,在一些地方的古橋下面也可以看到綁著一把寶劍,它們的作用大同小異,都是古人用於鎮壓洪水而鑄造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