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錯了“求仁得仁”事兒不大,復旦不認錯才可怕

用錯了“求仁得仁”事兒不大,復旦不認錯才可怕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悼念永珍書記的短文《求仁得仁》引起了網友的嘲笑,吳鉤實在看不下去,昨天百忙之中專門為朱剛主任修改一下。

《求仁得仁》一文僅僅170多字,每一句都有硬傷,無論語法、邏輯和用詞、用典等笑話百出,讓人目不忍睹。據說,該文最早並不是釋出於復旦大學的官網上,而是朱主任的朋友圈。

朱主任的雄文一出,把網友笑得昏天暗地,有人站出來為朱主任打圓場,說《求仁得仁》不是朱主任親筆所寫,可能是他手下的學生為主任大人代筆的。扯淡!自己早在朋友圈發出來了,這不就說明了一切嗎?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人居然胡說八道為朱剛洗地,公開稱朱剛寫的沒錯,讀書人如此沒有底線,簡直無恥之尤。

其實,《求仁得仁》一文最大的問題出在標題上。“求仁得仁”出自《論語·述而》:

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

孔子說:“古代的賢人。”

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

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

要搞清“求仁得仁”的意識,就必須搞清楚伯夷、叔齊。伯夷、叔齊和“恥食周粟”的故事吳鉤在小學時代就知道了。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期的兩位王子,君父死後,老三叔齊讓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不幹,叔齊也不幹。最後,哥倆乾脆就跑了,碰到了周武王率大軍伐商,二人勸阻周武王。武王不聽。武王滅商後,請他們下山為周朝效力。伯夷、叔齊居然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以野菜充飢,後來餓死於首陽山。

伯夷、叔齊為了追求自己的價值觀不惜絕食,餓死自己,這就是“求仁得仁”的來歷;這就是人人皆知的“恥食周粟”的故事。“求仁得仁”與“成仁取義”、“殺身成仁”的意思差不多。可是,永珍書記是姜文華所手刃,能叫“求仁得仁”嗎?這不等於說死的活該,自己害了自己嗎?

朱剛不但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他還是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為什麼連“恥食周粟”的故事都不知道嗎?明明自己錯了,竟然死不認賬,還有人有臉出來洗地。更讓我震驚的是,這麼錯誤百出的,甚至是詛咒逝者的悼念文還掛在復旦大學的官網上!世界上哪有誰敢用“求仁得仁”來悼念被害者?!

今天,我看到了易中天教授的文章《求仁得仁,只能是自己赴死》。易教授稱“對‘求仁得仁’的理解,不該有爭議和分歧啊!”、“我寫這文章,沒打算批評誰或者袒護誰。只不過好歹也是用漢語寫作的,覺得匹夫有責而已。”

易中天教授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無論是誰,人都有出錯的時候,這不奇怪。可是,為什麼至今朱剛主任不認錯呢?為什麼復旦大學沒有撤下《求仁得仁》,到現在還在硬鋼?復旦不是我村裡的幼兒園,而是中國專門培育人才的赫赫有名的高等學府啊!

雖然世界上沒有誰敢用“求仁得仁”來悼念被害者,但是,即使用錯了事兒也不大,復旦不認錯才可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