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造反大省”,起義大多選在這裡,真是因為民風彪悍嗎?

中國自公元221年秦始皇登基稱帝以來,中國就步入了封建社會。而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之中,共經歷了將近20個朝代。在這麼多朝代之中我們不免發現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那就是300年。

古代第一“造反大省”,起義大多選在這裡,真是因為民風彪悍嗎?

300年就像是一個劫,不論是多麼強盛的王朝似乎也很難度過這個劫難。我們會發現,每每到一個王朝的中後期,各種農民起義就頻頻爆發。最後終於有一新的政權取代之前的政權,如沛公起於芒碭,朱元璋起與濠州。

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到了王朝的中後期,人口皆是大規模增加,而人口到達率一定的數量之後就會超出現有的生產力範圍。而土地兼併問題基本上又會越來越嚴重,土地的承載能力不足。這時候一旦遇上天災大變,在擁有一些貪官汙吏苛捐雜稅等神奇的操作,起義瞬間就會爆發,各路人馬齊聚爭奪天下。

古代第一“造反大省”,起義大多選在這裡,真是因為民風彪悍嗎?

起義說得好聽,在當時的統治者眼中就是造反。縱觀歷史,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如今的四川,就是歷史上出起義軍最多的地方。在歐陽直公的《蜀警錄》中有記錄,即為“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這就可以看出四川人民的造反熱情了。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有人說這是因為當地蠻夷人居多,民風彪悍。這的確是一部分原因,但這僅僅只是佔據一小部分。

古代第一“造反大省”,起義大多選在這裡,真是因為民風彪悍嗎?

四川故稱為巴蜀,原先是巴國和蜀國的所在地。它地處於四座大山的的包圍之中,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自古進出就十分艱難,李白甚至為其吟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巴蜀眾人因此與外界處於相對隔離的狀態。

戰國時期,當時此地叫做蜀郡,屬於秦國治下。這是一個叫做李冰的人被派遣於次作為太守,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建造的都江堰讓蜀國自此以後沃野千里。

自此,這片蠻荒之地有了孕育文化的基礎。

古代第一“造反大省”,起義大多選在這裡,真是因為民風彪悍嗎?

有文化就是代表其生活水平良好,但是其又不方便進出,根本不利於朝廷的統治。朝廷也不願意花費大心力去統治這一塊,所以與其他地方不同,這一塊地區的人民對於朝廷的認同感普遍偏低,更容易突破心理界限擁兵自立。

而其地理地形屬於盆地,四面環山。是一個得天獨厚的軍事要塞,易守難攻是其天然的優越條件。再加上都江堰形成了其遍地良田,沃野千里的場面。

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不論圍城多久都可以自給自足。

古代第一“造反大省”,起義大多選在這裡,真是因為民風彪悍嗎?

處於這種地勢的四川,一直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場面。不論是游擊戰亦或者是持久戰,四川的人都有足夠的底氣與資源和人耗下去。再加上其地理位置連結中部與西南西北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就是起義造反的首選之地了。所以古人還是有足夠的智慧的,四川這樣的情況下成為歷史上“第一造反大省”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