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佬吃個飯就能促成合作?

【材料】《資治通鑑》 漢紀 孝獻皇帝 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

曹操遣夏侯淵、張遼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

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倘可誘也。”

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

遼為說操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

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遼詣操。操遣豨還。

【譯文】

曹操派夏侯淵、張遼圍攻盤踞在東海郡的昌豨,數月沒能攻下,曹軍糧盡,將領們商議撤軍。

張遼對夏侯淵說:“這幾天來,我每次巡視陣地,昌豨總盯著我看,而且他們射出的箭也比以前少了。這必然是昌豨心中猶豫,所以未盡全力作戰。我想和他陣前對話,或許能勸降他。”

於是張遼譴使對昌豨說:“曹丞相有令,讓我傳達給你。”昌豨果然下城與張遼交談。

張遼向他瘋狂吹噓曹操的英明神武,說曹操正廣施恩德,招納四方英雄豪傑,先歸附的可受重賞,昌豨便答應投降。

張遼便單刀赴會,孤身登上昌豨佔據的三公山,前往昌豨家中拜訪,會見他的妻兒,昌豨大喜,隨張遼前往許昌拜見曹操。曹操命昌豨返回東海。

【解析】

張遼招降昌豨的這一段材料很有意思,其實暗含社交的步驟,我簡單的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暗中觀察階段

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倘可誘也。”

社交的本質,是為了基於利益交換的基礎上獲取利益,而利益交換,首要的任務是判斷對方是否具有利益以及交換的可能性。

張遼之所以敢做出單刀赴會,前往昌豨的老巢洽談招降事宜,並非胡亂揣測,而是透過暗中觀察,敏銳的捕捉到了昌豨的投降意向,至少是一種可能性。

為什麼社交中會有暗中觀察這一步呢?就張遼來說,如果撇開這一步直接對昌豨進行勸降,萬一昌豨並沒有投降的誠意而假意答應,那張遼後續就有極大的生命危險。

而就現在社交而言,主要是為了判斷對方的價值是否是自身需要的,而自身又是否能夠提供對等的價值,以及對方是否具有較強的交換意向。

這些因素都需要透過暗中觀察來初步確認,重要社交場合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了提高社交效率,就不得不先透過暗中觀察篩選出合適的標的人物,以達到更加精準的社交效果,不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目標上。

二、互相試探階段

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操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

在透過暗中觀察初步確認了昌豨的投降意向之後,張遼試探性的派出使者向昌豨進行了邀約,約昌豨進行陣前對話,這就是典型的互相試探了。

在這個階段,雙方總是透過體面的語言,展示自身所能夠提供的價值,以及旁敲側擊的進一步確認對方是否有對等價值進行交換,是否有足夠的交換意向。

使者直接說曹公有命令,讓張遼傳給你,約你陣前對話這其實就是一種意向測試。

一方面這個時候昌豨的投降意向只是初步確認,還不夠明朗,這個時候去昌豨的陣地有危險,所以張遼派使者去而不是自己去。

另一方面,張遼直接說曹操要向昌豨傳令,則更是一種服從性測試了,昌豨和曹操是敵對的,昌豨有什麼必要聽曹操的傳命?

昌豨如果不配合,會直接殺了使者,或者叫使者直接回去帶上書信拿過來,張遼猛將,和張遼約個陣地面談是有風險的。

昌豨放著書信溝通不用,卻願意冒點風險和張遼陣前對話,社交慾望可以說是拉滿了。

這就好比你看上了個姑娘,跑去跟人家搭訕,借5塊錢坐地鐵,本來可以掃碼支付的,你卻偏偏請求人家加好友發紅包,人家顧姑娘沒有要求掃碼支付,反而配合了你發紅包,這是什麼情況?還不明白嗎?

張遼試探昌豨的目的在於提高自身後續舉措的安全性,而現代社交沒有人身安全隱患,多是為了體面與分寸,所以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交換誠意階段

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遼詣操。操遣豨還。

在經歷了暗中觀察階段和試探階段之後,張遼終於孤身上山拜訪昌豨,洽談招降事宜了。

在這個階段,關鍵因素不是洽談,而是互表誠意,進一步建立政治互信。張遼能夠招降昌豨的原因不是因為在山上談了什麼機密,談得很好,所以昌豨大喜。

而是因為張遼敢於把自己的命交給昌豨,張遼親自上山,去到昌豨控制的地盤,這分誠意才是促使昌豨大喜下定決心投降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階段,誠意也是禮尚往來的,先是張遼上山拜訪昌豨,這是張遼給到昌豨的誠意。

緊接著就是昌豨隨張遼去許昌拜見曹操,這是昌豨給到張遼和曹操的誠意,昌豨去許昌,可以說是把命交給曹操了。

如果說只有一方有誠意,另一方卻不付出對等的誠意,那事情就到此為止了。

張遼與昌豨互相造訪,其實就是為了造訪而造訪,完全是為了表達誠意,造訪的內容並不重要。

這可以說是過命的交情,一來一回之間,雙方的政治信任就提升了,至於說張遼在上山和昌豨談了什麼,昌豨在許昌和曹操談了什麼,這真的不是很重要。

哪怕是張遼只是上山喝個茶,昌豨只是去許都旅個遊,這種政治互信也能夠建立。

所以說,社交場合話術之類的談了什麼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裡談,有沒有表示出足夠的誠意。

只要互相之間表示出了足夠的誠意,哪怕就是坐在一起吃個飯,拉拉家常,完全不談合作,合作也能達成。

如果說誠意不夠,就算你再巧舌如簧,把老母豬吹上樹,把火車皮吹上天,那也沒什麼卵用。

對方只會覺得你誇誇其談不靠譜,不會想再多和你呆一分鐘,因為誠意不是靠嘴巴說出來的,而是靠實際行動幹出來的。

所以說,為什麼大佬們吃個飯,什麼也不談都能達成合作意向,現在明白了吧?

大佬們日理萬機,能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約飯,本身就是誠意滿滿,吃飯吃的不是飯,喝得也不是酒,而是最珍貴的時間,大佬們這麼忙,消耗一晚上在酒桌上扯淡,這還不夠有誠意嗎?

而檔次再降低一些的人,看的就不再是時間上的消耗了,而是金錢上的消耗,這個時候則著重強調吃飯的排場與金錢投入,什麼貴上什麼,以強調誠意。

雙方最高領導都如此重視的專案,這就是很大的誠意了,細節方面還需要談什麼呢?談細節傷感情,交給底下的人去進一步磋商就好了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