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賣他一批殘次品,他虧錢買下卻不聲張,外國人:不愧是首富

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鑑!

在這個世界上曾出現過許多鉅富之家,他們有的綿延數代、屹立不衰,也有的像流星一般一閃即逝。清代富商伍秉鑑就是那些閃耀的流星之一,他曾富可敵國,在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的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50人排行榜上,伍秉鑑榜上有名,而當時能入榜的中國人僅僅只有6位。

外國人賣他一批殘次品,他虧錢買下卻不聲張,外國人:不愧是首富

伍秉鑑生於1769年,祖上以種植及販賣茶葉為生,後改為經營商行。1801年,伍秉鑑從兄長手中接手了名為“怡和行”的商行,接著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經商天賦,使得怡和行迅速壯大起來,而伍秉鑑本人也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物。

伍秉鑑做生意有三個特點:膽子大、慷慨大方、不怕吃虧。他敢為人先,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和店鋪,在國外也大膽地進行了鐵路以及證券的投資交易,各個領域的投資使得伍秉鑑迅速累積起了大量財富。此外伍秉鑑還是當時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因此在西方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外國人紛紛來找他做生意。

外國人賣他一批殘次品,他虧錢買下卻不聲張,外國人:不愧是首富

生意做得多了,自然就會遇到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一次某個外國商號與怡和行約定運送一批棉花到廣州,結果運來的棉花質量不好,多為劣質殘次品,行商們都不願意購買。伍秉鑑沒有張揚此事,也沒有和外國人爭論,而是選擇自己買下棉花,為此虧了好幾萬銀元。

在別人看來,伍秉鑑“天生有懦弱的性格”,然而他這種不怕吃虧的特點卻讓他吸收了更多的客戶,引來了更多的合作。從此外國人更願意與怡和行簽訂合約,而他的口碑也進一步傳揚開來。

外國人賣他一批殘次品,他虧錢買下卻不聲張,外國人:不愧是首富

其實這幾萬銀元對於伍秉鑑來說還真不算什麼,因為他還曾經虧過更多。據說有一回,一個波士頓商人由於經營不善,無力償還欠伍秉鑑等等7。2萬銀元債務,也因此無法回到美國。

伍秉鑑與他合作多次,於是不想為難他,便將借據撕碎,對那個商人說:“我們是老朋友,我知道你是個誠實的人,只是不走運而已。”令商人感動得無以復加。

外國人賣他一批殘次品,他虧錢買下卻不聲張,外國人:不愧是首富

伍秉鑑此舉,讓他慷慨的名聲在美國傳揚了大半個世紀,在洋人眼中,伍秉鑑就是當時中國當之無愧的首富。而伍家累積的財產確實令人驚異,到了1834年,伍家財產預估已經達到了2600萬銀元,相當於現如今的50億人民幣。

在珠江南岸溪峽街上,伍秉鑑還花重金建造了一座“伍氏花園”,中央的大廳可以擺數十桌宴席,後花園還有水路直通珠江,整座園林雕樑畫棟、美輪美奐,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相媲美。

外國人賣他一批殘次品,他虧錢買下卻不聲張,外國人:不愧是首富

然而伍秉鑑生所處的時代使然,他的財富註定無法累積得長久。當時已經是清代末年,為了在大清王朝與歐美列強的夾縫中求生,伍秉鑑承擔了廣州商行三分之一的債務,還在鴉片戰爭是捐出鉅額資產修建炮臺、製造武器,但這一切並未挽救伍家逐漸沒落的頹勢。

1843年,伍秉鑑帶著對家族的無盡擔憂去世了,享年74歲。在他死後,曾經名震一時的廣東十三行漸漸落敗,許多商行在清政府的壓榨下宣告破產。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一次大火降臨十三行街,所有繁榮輝煌的商館都在火海中化為灰燼,和曾經的財富、榮耀一起隨風而逝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