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司馬遷《史記》

寫下《漢書》的班固曾誇讚霍去病:

“驃騎冠軍,飈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

霍去病的那句: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更是讓其豪氣壯志名流千古。

漢武帝劉徹並非開國皇帝,卻能夠做到與秦始皇比肩,成為中國古代封建帝王中的“天花板”,除開本人大刀闊斧治理國家外,最主要的功績就是任用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將其趕回漠北草原,維護了邊境安寧,也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但出擊匈奴的代價是巨大的,漢初幾代統治者的沉澱全部都被這幾次出擊匈奴的軍事活動耗費一空,甚至讓國庫更加空虛,以至於漢武帝不得不在鑄幣方面動心思,使得經濟開始陷入混亂,這也為之後漢朝的滅亡埋下了禍端。

能將呂后執政以及文景之治時所累積的全部財富耗空,只換來慘勝匈奴,這樣的代價看上去似乎有點得不償失,那麼漢武帝到底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價去打匈奴呢?到底意義何在?

說白了只因人爭一口氣。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華夏地區與匈奴的鬥爭,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誕生,春秋戰國時期,與北境接壤的國家,比如說秦國、趙國、燕國,都紛紛修築了長城來抵禦匈奴進攻,趙國兵神李牧的名氣就是靠著助手邊陲打退匈奴而來的。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立刻率大軍攻打匈奴: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但是秦朝的霸業並沒有持續多久,等到秦始皇一去世,國家立刻亂了起來,到處都在起義。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而就在神州大陸打成一鍋粥的時候,位於北方的匈奴出了一位冒頓單于,開始將匈奴聯合統一起來,在草原上建立了強大統一的匈奴王庭。就連月氏等其他少數部族都不敢掠起鋒芒,紛紛向其他地方轉移。

劉邦作為楚漢之爭最後的贏家,在統一全國後內心是萬分膨脹的,這份膨脹讓他看不到中原地區因為連年戰亂,人口已經掉落至一個警戒線的範疇,百姓們糧食也跟不上,反而選擇出兵匈奴。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這個時候的匈奴正是兵強馬壯,又完全利用了劉邦的輕敵自大,在白登山設下埋伏,將率輕騎先至的劉邦俘獲,史稱

白登之圍

。被包圍的劉邦無論如何都無法突圍,最後還是靠著向冒頓單于的閼氏獻上眾多財寶,靠著閼氏勸說才終於讓冒頓單于撤兵。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但是經此一役後,匈奴與漢朝的差距完全拉開,漢朝為了謀求發展不得不向匈奴臣服,

開啟了送公主和親之路,還連年進貢

,這對大漢帝國來說無疑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屈辱。而每年都接收漢朝進貢的匈奴並沒有就此罷休,反而隔三差五來騷擾大漢邊境,使得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整個北地一片荒蕪。

為了扳回當初在白登之圍所丟失的面子,為了替邊境百姓出氣,為了維護大漢帝國的尊嚴,為了證明漢朝不輸秦朝

,本就有雄心壯志的漢武帝怎麼可能不想盡辦法出兵匈奴?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文章寫到這裡,關於漢武帝為什麼非要出兵匈奴的原因大家已然明瞭,但有的人估計不明白,為什麼要說漢朝對匈奴是慘勝呢?難道不是衛青、霍去病“封狼居胥”,奪回了河套地區,擊殺了匈奴王庭眾多貴族嗎?

第一,

匈奴雖然退居漠北,但對整個西域的掌控的力度還是有的

,在打通河西走廊後,漢朝派去西域的使者時常會被掠奪,這背後有的就是匈奴的影子;第二,漢朝之所以能夠在前期攻打匈奴時獲取成功,是因為有衛、霍這樣千古難得的將才。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到底意義何在?只因人爭一口氣

但可惜衛、霍二人均英年早逝,

之後漢武帝派趙破奴、李廣利出兵匈奴時,皆為大敗

,趙破奴全軍覆沒,使得匈奴入關;李廣利損失數萬兵卒,最後投降,還配上了個本身能力還不錯的李陵,從此漢武帝不敢再對匈奴用兵,匈奴重新執掌草原。

為帝者,權利與義務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在享受到帝王的身份帶來的尊貴地位外,也應當盡到帝王之責,愛護臣民,發展國家,抵禦外敵。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08位皇帝,這其中有能征善戰文韜武略者,比如說文中提到的秦皇漢武,當然也有一些昏庸者,很多時候通過了解帝王故事,就能窺探出王朝發展興衰。現價僅需58,讓我們跟隨這些古代最為尊貴的皇帝們一起,在《中國皇帝全傳》中領略屬於他們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