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時期,為何很難看到遊手好閒的人?因為“懶”的代價太大!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國內的社會文化進行了一番“大改造”,以致於在明代中葉以後,一些文人士大夫們都將明朝描繪為“風俗淳美”的黃金時代。

儘管這樣的描繪含有一定的理想化成分在裡面,但也並非毫無根據。

朱元璋即位以後,便將

“明禮義、正人心、厚風俗”

作為治國的根本,並大力推行“教化”之道,對社會生活進行了全方位的整頓和規範,從而形成了循禮守儉的社會風氣。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將蒙古人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都給改了,比如服裝、語言、姓氏等等。

朱元璋時期,為何很難看到遊手好閒的人?因為“懶”的代價太大!

除此之外,或許是因為朱元璋出身遊民階層的原因,他當上皇帝后,就特別希望自己的臣民能夠做到各守本分,勤勉工作,對於那些整天遊手好閒之人深感憎惡。

為此,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試圖讓農民、商人、士人、工匠等都能夠恪守本分,努力工作。

而對於那些四處遊蕩,成天不務正業的“遊民”給予嚴厲的打擊措施。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將其遷徙到偏遠地區進行安置。

據說,朱元璋還在都城南京的淮清橋以北特地修建了一座“逍遙樓”,但凡是賭博的、下棋的、逗鳥的,以及那些成天遊手好閒的,都將被拘禁在次樓中。

該樓取名“逍遙”,看似是個神仙寶地,吃喝不愁,但實際上就是要將他們給活活給餓死。

朱元璋時期,為何很難看到遊手好閒的人?因為“懶”的代價太大!

所以由此可見,在朱元璋時期,想當一個無所事事的廢柴,還是非常“危險”的。

而除了對平常百姓的制約之外,朱元璋也為軍人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

為了防止軍人沉溺於娛樂,荒怠武藝,朱元璋便頒佈了嚴令,規定:

在京軍人但凡有學唱者都得被割舌頭,下棋、打雙陸的都得被斷手。

此外,如果朝中有官吏去風花雪月的地方做苟且之事,其結果就是被殺頭。

即便是運氣好遇到大赦,其終身也不得再擔任官職,相當於徹底免去了為官的資格。

朱元璋時期,為何很難看到遊手好閒的人?因為“懶”的代價太大!

除此之外,對於被視為“淫祠”、有悖於正統文化理念的民間信仰,朱元璋也不能容忍。

因此在朱元璋即位後,就曾先後下令取締了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民間教派,並且禁止民眾進行汙衊、禱聖、書符、咒水等活動。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朱元璋即位後對社會和文化做的一系列整頓和規範了。

事實上,透過這些所謂的規範我們不難看出,這其中很多規定都是出於朱元璋自身的意願。

比如對於那些遊手好閒的人,他給予如此重的懲罰,很顯就是出於自身的意願。

因為人本身就是複雜的,在一個社會里,既有勤勉工作的,也有無所事事的,利用強制性手段去改變這一狀況,只能是暫時而區域性的。

朱元璋時期,為何很難看到遊手好閒的人?因為“懶”的代價太大!

不過話說回來,在經歷元朝的統治後,明朝各地人民的風俗習慣大為改變。

比如方孝孺就曾說過:江南被元朝佔據後,文雅的禮儀風俗受到了蒙古人粗豪風氣地浸染,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宋朝的遺風就蕩然無存。

一些知識分子為了能得到一官半職,還特地編起了頭髮,穿上短衣,學說蒙古語。

此外,一些地方的居民竟然還使用蒙古姓名,說蒙古語言,使用蒙古風俗,比如典型的“收繼婚”習俗等等。

所以你看,朱元璋下令嚴改,其實也並非沒有道理!你們覺得呢?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