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蜀國痛失3員悍將,孫權失去呂蒙,魏國遭遇更雪上加霜

引言

說到《三國演義》,作為中國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在中國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有無數電影、電視劇都趕著翻拍其中所著的橋段,而觀眾們也是百看不厭。在這些傳播的耳濡目染下,別說青年人,就是孩童們也對三國曆史中的人物與經典戰役耳熟能詳。不過,《三國演義》說到底是小說,無論情節編排多麼引人入勝,結合著三國的歷史背景顯得多麼真實,但為了其中的藝術效果,總是存在戲說的成分。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三國的逐鹿中原又是怎樣的結局呢?實際上,在一個重要的年份,三個國家都因為良將的死傷而元氣大傷,而無法再如先前那樣“爭奇鬥豔”,這也宣告著三國的時代走向終結。

公元220年,蜀國痛失3員悍將,孫權失去呂蒙,魏國遭遇更雪上加霜

01

公元220年,三國的歷史也到了末期。先不說“劉孫曹”三人都已經壯士暮年,支撐著他們國家的眾多赫赫有名的上將也因為諸年征伐的勞頓,或是染病,或是在戰爭中死去,而讓整個國家的基盤都開始動搖。

首先是蜀國,蜀國與曹國展開的漢中大戰曠日持久,這之中還伴隨著許多戰略轉移帶來的舟車勞頓。這對於常年征伐的武將而言或許習以為常,能夠咬牙接受;但對於文將來說,戰爭所帶來的勞累甚至有可能要命。法正,蜀國之中甚至能與諸葛亮比肩的“總參謀長”,在這場拉鋸戰中因為過度的勞累,竟然得了重病,死於臥榻之上。

而在“襄樊之戰”後,關羽也因為自傲而遭受吳國大將呂蒙的算計,敗走麥城,被擒身亡。劉備見多年的結義兄弟竟落得個如此悲劇的下場,憤怒到拔劍斬案,誓要吳國付出代價。無論朝中大臣如何勸諫,怒上心頭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只想著為關羽報仇。

公元220年,蜀國痛失3員悍將,孫權失去呂蒙,魏國遭遇更雪上加霜

他派出了“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起兵討伐吳國。誰料,吳國對於蜀國因為關羽之死而進行的討伐早有預料。正當黃忠行軍半路,甚至還沒到吳國的領土,埋伏在半路的吳國將領陸遜便率軍突襲了黃忠軍隊,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大戰”。

這一戰蜀在明,吳在暗,自然是搶佔先機的吳國佔得大量優勢;在這場戰爭中,蜀軍七十萬士兵全軍覆沒,軍隊將領黃忠也中箭身亡。劉備不僅沒能為關羽報仇,甚至又折損一員大將,並損失了大部分兵力。

至此,蜀國元氣大傷,已經無力迴天。劉備在認清局勢後,身心俱疲,心力憔悴,不過三年時間便病死白帝城。

之後劉禪上位,縱使諸葛亮怎樣“臨表涕零”,我們也知道,蜀國最終還是成為了三國時期最先滅亡的國家。

公元220年,蜀國痛失3員悍將,孫權失去呂蒙,魏國遭遇更雪上加霜

02

雖然說是吳國在戰略意義上斷送了蜀國,但其實在那段時期,吳國自己也不好過。

最突出的轉折點,莫過於呂蒙的病逝。作為吳國的著名將領,呂蒙曾立下過眾多汗馬功勞,最最重要的,莫過於擒殺了關羽;上文讀者們也知曉,正是這一役讓蜀國逐漸走向沒落。

巧的是,在關羽死後不久,呂蒙便死去;《三國演義》為這一段編寫了一個扣人心絃的情節:是關羽即便被呂蒙殺死後也心繫蜀國,深知呂蒙必將成為蜀國的心腹大患,於是化身厲鬼,強行將呂蒙拖入鬼門關。

不過事實上,正如先前提到,這只是小說的杜撰。根據真實史料記載,呂蒙早在荊州大戰前便罹患疾病,再加上帶兵出征,沒有及時治療,更是讓病情惡化。在拿下關羽後,他也撒手人寰。

公元220年,蜀國痛失3員悍將,孫權失去呂蒙,魏國遭遇更雪上加霜

呂蒙這一死,直接動搖了吳國強韌的軍事力量。可以說,就像失去了關羽與黃忠的蜀國一樣,吳國也大勢已去。

03

不過要說最慘的,還得算魏國。

蜀國也好,吳國也好,在歷史長河的滾滾波濤下,式微總是必然。不過,就算他們損兵折將,但是整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即最核心的領導班子也是健在的。蜀國有諸葛亮,吳國有孫權。

而相比之下,魏國領導班子中的重臣夏侯惇、張遼等全部因為年事過高而離世。他們對於魏國是何等重要的力量,可以說,他們就是隨著曹操打下魏國領土的元勳。但是別說元勳,就連皇帝曹操本人,都在自己的干將們死去不久後跟著離世,而這一切,都發生於公元220年。

儘管曹丕也算繼承了父親的老謀深算,能夠穩住朝中內政,卻也架不住蜀、吳有比自己更加聰明與狡猾的人存在。

公元220年,蜀國痛失3員悍將,孫權失去呂蒙,魏國遭遇更雪上加霜

結語

可以看出,縱使三國爭霸的歷史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有多麼輝煌,但到了最後,這三個國家卻沒有一個能夠逃脫逐漸隕落的命運。無論它們的領袖、它們的干將是何等優秀,創造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成就,歷史的推進也讓這一切成了夢幻泡影。這或許正是蘇軾所感慨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