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兒:皇陵裡葬著老百姓、揮刀自宮風靡一時

文/唐俑

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兒:皇陵裡葬著老百姓、揮刀自宮風靡一時

01

司整,陝西都指揮使,少年時期是個惡少。

司整曾在一歌樓殺了一個人,老闆本來把他抓住了,但又被他跑了。

老闆便把跟司整一起的一個姓劉的惡少,抓去見官。

官府問司整在哪裡,劉某卻說人是他殺的,不是司整殺的。

很多在場者作證,人是司整殺的,不是劉某。

可劉某就是一口咬定是他殺的,不是司整。

最後,法官雖然始終沒搞清是誰殺的,還是判了劉某死刑,後得末減(從輕論罪或減刑),改為發充遼東三萬衛軍(三萬衛是明朝衛所之一) 。

而劉某願意替司整背鍋的主要原因是,打死人時,司整家有老母。

古之俠士,不過如此吧。

陝西都指揮司整。。。整嘗系殺一人于都市歌樓。。。時整有老母,故劉誣代之。古之俠士,不能過也。

02

永樂年間,一位叫慧暕的和尚,讀了很多儒書,曾奉命預修《永樂大典》,老了回到太倉興福寺。

慧暕曾對人說,世上那些秀才,都是討債的。

那人不明白。

慧暕解釋說,洪武間,秀才做官,得吃多少辛苦,受多少驚怕,為朝廷出多少心力啊。可是,一旦小有過失,輕則充軍,重則砍腦殼,善終者充其量十分之二三,那時是士大夫無負國家,國家倒是動不動就負天下士大夫,這便是還債的。

接著又說,如今聖恩寬大,法網疏闊,秀才做官,飲食啊,衣服啊,車轎啊,宮室啊,子女啊,妻妾啊,享受了多少福利啊,可是他們幹了幾件好事?到頭來還一點過錯都沒有!

如今是國家無負士大夫,而是天下士大夫負國家多矣,這便是討債的。

這個和尚雖是方外之人,卻也“旁觀者清”,無意中道出了封建王朝由盛轉衰的“規律”——至少,“士大夫負朝廷”是原因之一。

。。。曰:“洪武間,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驚怕,與朝廷出多少心力?到頭來,小有過犯,輕則充軍,重則刑戮,善終者十二三耳。。。這便是還債的。近來,聖恩寬大,法網疏闊。秀才做官,飲食衣服輿馬宮室子女妻妾,多少好受用?幹得幾許好事來?。。。這便是討債者。”

03

京城附近民家,羨慕太監富貴,一些人便私自閹割家中小兒,以便進宮弄個太監噹噹。

一些懶漢,雖然已娶親成家,但也有把自己閹了的。

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兒:皇陵裡葬著老百姓、揮刀自宮風靡一時

可是私自閹割,是違法行為,查到了是要倒黴的。

經禮部奏請,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清理一批這樣的“非法太監”。

雖然法規無情,但人有情,這些被清理出來的非法太監,都被免除死罪,編配口外衛所,名曰“淨軍”。

遇到大赦,淨軍們也可獲得解放,按之前的慣例,奏送南苑種菜,遇缺則徵去服勞役。

也有聰敏懂事的,越混越好,最終躋身顯要。

不過這些人很少,首先得是有幸進入內府者,然後有幸被選送書堂讀書,再然後有幸成為皇帝的近侍,而且還得人品好。

私自閹割的,連同類都看不起。

雖然都是閹貨,但人家是合法的,你是非法的,來路不正,所以人家,在心理上就要高你一等。

有人說,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非法太監,是因為朝廷法禁太寬,導致自殘成了一種風氣。

於是有人建議,要想剎住這股歪風,大赦的時候就不要發遣他們去種菜,而令他們全部落發為僧,私自蓄髮的,則終身禁錮,這種風氣,自然就會消失。

京畿民家,羨慕內官富貴,私自奄割幼男,以求收用;亦有無籍子弟,已婚而自奄者。禮部每為奏請,大率御批之出,皆免死,編配口外衛所,名淨軍。。。欲潛消此風,莫若於遇赦之日,不必發遣種菜,悉奏髡為僧;私蓄髮者,終身禁錮之。則此風自息矣。

04

(鳳陽)皇陵初建,有關部門去圈地,發現很多民家墳墓,都在圈地範圍內。

皇陵裡怎麼能有老百姓的墳墓呢,應該叫他們統統遷出去。

事情彙報到朱元璋那裡,朱元璋指示說,這些墓主人,都是我過去的鄰里,不必遷去!

所以皇陵建成後,裡面夾雜著不少老百姓的墳墓。

春秋祭掃時,老百姓也可自由出入皇陵,祭掃親人。

皇陵初建時。。。高皇雲:“此墳墓皆吾家舊鄰里,不必外徙。”至今墳在陵域者,春秋祭掃,聽民出入無禁。

05

南京通政司門下,有一塊紅色牌子,上面寫著“奏事使”三個大字。

有人說,這是洪武年間,凡是想奏事,卻又到不了皇帝跟前的,就取下這塊牌子,扛著它直入內府,各門衛見了,誰也不敢阻攔。

可是,這個通達下情的優良傳統,到了成化初年卻變了樣:

有人來告狀,他們卻不受理,更不準進去見皇上,甚至還把人打一頓,然後趕出去。

南京通政司門下有一紅牌,書曰“奏事使”。。。成化初年,南京通政司官遇告狀,有所知名則不受,甚者撻而逐之。

06

南京城裡有個怪現象。

各部皂隸,都戴漆巾,只有禮部官員不戴;

諸司前門都有牌額,只有兵部沒有。

這是什麼緣故?

難道這兩個部門,要特殊一些?

原來在洪武年間,巡邏士兵經常暗中窺伺諸司得失。

禮部的皂隸曾在白天睡覺,巡邏士兵便拿走了他們的漆巾。

而兵部晚上沒有人員巡警,巡邏士兵便取走了他們的牌額,至今沒有還給他們,他們也不好意思要回。

南京各部皂隸,俱戴漆巾,惟禮部無之。諸司前門俱有牌額,惟兵部無之。雲洪武中,邏卒常陰伺諸司得失,禮部皂隸嘗晝寢,兵部夜無巡警,皆被邏者取去,故至今猶然。

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兒:皇陵裡葬著老百姓、揮刀自宮風靡一時

07

曾經有個死刑犯,臨刑以三複奏得以免罪。

所謂“三複奏”,是指秋審、朝審定擬情實者,冬至前在刑部尚書、侍郎及大學士、軍機大臣參與下,皇帝根據招冊,反覆斟酌,勾決下達執行死刑命令之日,由刑科給事中三次復奏,請皇帝再予考慮,三複奏後,如果皇帝仍要打勾,才執行死刑。

之所以搞得這麼複雜,是因為這是死刑,開不得玩笑的,必須慎重。

嘗有有臨刑以三複奏得免。。。

08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兵至濟南,久攻不下,便寫了一封勸降書,用箭射進城中勸降。

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兒:皇陵裡葬著老百姓、揮刀自宮風靡一時

國子監生高賢寧當時正好在城裡,就作了一篇《周公輔成王論》,大意是勸他不要造反,好好輔佐他的侄兒建文帝,就像周公輔佐成王那樣,寫好後用箭射出城外,請燕王罷兵。

後來城破,高賢寧被抓,有人把他帶到朱棣面前說,這就是寫《周公輔成王論》那個秀才。

朱棣說,你是個好人啊,說吧,想做個什麼官。

高賢寧固辭,打死也不當他的官。

朱棣便令其好友紀綱去勸降。

紀綱對高賢寧說,燕王雄才大略,跟著他一定有好前程,跟著建文帝那個傻小孩,是沒有出息的,你看我現在,混得不錯吧?

誰知高賢寧聽了紀綱的話,毫不客氣地說:你是朝廷的人,怎麼能背叛朝廷而投降反賊呢?

紀綱知道不能奪其志,就勸朱棣把他放了。

這件事能有這樣的結果,可謂兩全其美:既保住了高賢寧的節操,又體現了朱棣對待讀書人的態度。

文皇兵至濟南,城未下,以箭書射城中促降。時國子監生濟陽高賢寧適在城中,乃作《周公輔成王論》射城外,乞罷兵。。。於是見賢寧守身之節,文皇待士之度,兩得之矣。

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兒:皇陵裡葬著老百姓、揮刀自宮風靡一時

09

洪武年間,首都居民史某,給一個朋友(姑且叫他王某)當夥計。

史某妻子長相不錯,王某對她很有想法。

一次,他們一起到外地做生意,史某溺水而死,只回來了王某一個人。

史某妻無子女,從此成了寡婦,一個人住。

服喪結束後,王某向她求婚,她答應了。

幾年後,兩人先後生下兩個兒子。

一天,突然天降大雨,很快積滿了天井。

一隻蛤蟆,為了避水躍上臺階。

他的一個兒子,拿了一根木棒,逗蛤蟆玩。

逗著逗著,那小子用力一杵,蛤蟆被杵落水中。

這個場景,正好被王某看到了,他脫口而出,史某死的時候,也是這樣的。

話已出口,才意識說漏嘴了。

可已經晚了,被妻子聽到了。

王某自知瞞不過,只得交代說,史某是他推落水中淹死的。

第二天,待王某外出,妻把兩個兒子,全都殺了,然後自訴於朝廷,皇上賞其貞烈,把其後夫逮捕法辦,並對她進行了表彰。

洪武中,京民史某與一友為火計。史妻有美姿,友心圖之。。。翌日,俟其出,既殺其二子,走訴於朝。高皇賞其烈,乃置後夫於法而旌異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