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講的“九門八點一口鐘”,關於改為敲鐘的4種說法兒

北京城講的“九門八點一口鐘”,關於改為敲鐘的4種說法兒

關於改為敲鐘的4種說法兒

大家好,各位朋友們好,我是京師玩兒主。上回提到,對於形容老北京城,在城市規劃,佈局時的一句老話兒,就是內九外七皇城四,其實它還有下半句話,那就是九門八點一口鐘,今兒就和大家聊聊,和這鐘,鼓,點有關的一些小故事。

提到鐘點這個詞兒,就不不得不提一下北京的鐘樓和鼓樓。他們位於北京中軸線的北部終點,是一前一後兩座高聳的建築物。鐘樓的樓上,懸掛著一口鑄有 “永樂某年,某月,及日造”印記的一口特大銅鐘,它的尺寸和重量,都是中國古鐘之最。這鼓樓,原名叫“齊整樓”,位於鐘樓的南面,二者之間,相距約百米左右。這鼓樓,本來是位元大都的中心,但元末明初時,毀於戰火,現如今所見的鼓樓,是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它是在元舊址東面重建的。在它的樓頂,原置有象徵24節氣的大鼓24面。

這擊鼓敲鐘的做法兒,其實是給各城門和城中百姓報時用的。它其實就是個“報時裝置”。在那個大部分人還沒有計時器的年代,在沒有鐘錶,沒有手錶,沒有手機的時候,可用它來讓人們掌握時間,合理安排作息的一種方法。

我國古代的時候,按照十二地支來命名每個時辰,把一個晚上劃分為了五更,每更等於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是現在的2個小時。從夜裡19點開始到次日清晨5點。其中19點被稱為戌時,也叫定更,又稱起更。21時起叫二更,23時起叫做三更,咱們老百姓常說的三更半夜指的就是這個時辰,凌晨1時開始叫四更,3時起叫五更, 五更天基本天就快亮了,因此也叫作亮更。

這種擊鼓敲鐘的報時方式,據說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那這裡就不說那麼遠的了,咱單說這清朝的時候,這每天一到要報時的時候,就有兩位打更的更夫,分別站在鼓樓和鐘樓兩側,手裡各拿著一盞燈,互相一對,(這叫對燈兒)。對上了燈兒,兩個人就分別按照工序開始擊鼓。這工序就是,先擊鼓,後敲鐘,各大城門聽到後,就要關閉城門了,老百姓就要趕緊回家了,這就叫做“淨街”。從二更到5更,只敲鐘不擊鼓,以免影響了老百姓的休息。到了亮更,則先敲鐘,後擊鼓,告訴老百姓天亮了,該起床了。這也就是說一晚上,要敲打5次,每兩個小時敲擊一次。這就叫“暮鼓晨鐘”。在明清時期,上到文武百官上朝,下到平民百姓生活,在到九個城門的開啟和關閉,都得聽鐘鼓樓的這點兒動靜。

擊鼓和敲鐘是有定式的,那就是先快敲十八下,在慢敲十八下,在快慢交替的敲擊十八下,鼓和鍾都這樣敲一遍,兩項加起來正好108下。為什麼要敲108下呢?因為它代表著一年,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一年還有七十二候。這加到一起,正好是108下。72(候)+24(節氣)+12(月)=108。

“九門八點一口鐘”指的是古代城門的開關係統,在關城門兒前,都要先打“點”。這古代的城池建設,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防禦性的。為了城內的安全,每天天黑之前,城門都要關閉,到了快天亮時再開啟。各個城門為了開,關時能夠基本同步,便在城門上設定了“鍾”和“點”。用以相互傳遞資訊。這”鐘點一詞,就是打那會兒傳下來的。

這其中的鐘,就不用多介紹了,至於這點,它是古代用鐵質或銅製的,一種打擊樂器,敲起來聲音很響。型似桃形,呈扁平狀,中向隆起,邊上穿兩孔,兩端為雲頭形。因此也北京叫做雲牌、或雲板。各城樓的守城士兵到了相應的時候,一起敲擊雲牌,這種行為被稱之為“打點”。 現在法源寺東配殿還懸掛著一個“點”。

然而九座城門中,有八座都打點,唯獨崇文門敲鐘。至於為什麼崇文門大搞特殊化,不掛雲牌而懸鐘呢?這裡面兒有三種不同的傳說,不同的說法。

其一說的是,當年北京城內有惡龍作祟,這惡龍是神龍所生的九子之一,排行老四,名為蒲牢。人們常說“龍生九種、種種不同”,這龍的孩子們長得大都跟龍不怎麼像,愛好也各不相同。這蒲牢,不但喜歡水,而且平生好音,好吼。它原本生活在海邊兒,但是膽子不大,特別害怕體型龐大的鯨魚,一看見鯨魚就被嚇得大吼大叫。於是就被安排到了這遠離大海的北京城來了。到了明朱棣遷都回北京後,在北京住久了的蒲牢,很是懷念家鄉,因為北京沒有海,在位於東南方向的天津,倒是有入海口,這也算是離著北京最近的海了。於是蒲牢就每天跑到城牆東南側的崇文門上大吼,這吼聲擾得四鄰不安的,連皇宮裡皇帝、皇后都聽得見,晚上覺都睡不好。於是朱棣就請來了一位神人,此人就是歷史上名氣僅次於諸葛武侯的明朝開國大軍師:劉伯溫,讓他施展法力降服了蒲牢。雖然蒲牢被降服了,但是也不能把人家殺了,因為頂多算是擾民,罪不至死啊。於是劉伯溫就把蒲牢鑄在了鐘上,並和他商量,“你不是愛叫嗎?我把你鑄在鐘上,讓你隨便叫,但是得定時定點兒叫。你不是還想家嗎?那就把你掛著離海最近的崇文門上!這可以裡吧‘’這蒲牢聽完後,心裡不服啊,心想:“你讓我叫我就叫,我怎麼那麼聽你話呢?”於是鐘被掛在了崇文門城樓之上,但就是不響。軍士馬上報給劉伯溫,劉伯溫一笑說到“”沒關係,我有辦法讓他響!”這劉伯溫讓工匠把撞鐘的錘,做成了鯨魚的形狀,蒲牢膽兒小啊!看見鯨魚撞過來,想不叫都忍不住了。那也從此,崇文門就不打點、改敲鐘了。而且由於有了蒲牢的神力,崇文門的鐘敲起來格外洪亮、整個兒北京城都聽得見,其他八門聽見鐘聲,才開始一起打點、關城門。這崇文門的鐘聲,起到了一個帶頭的作用。此後,人們為了能讓鐘聲響亮,全都在鐘上鑄了蒲牢,您看凡是我國的古鐘啊,這頂部都有一個獸鈕,那就是蒲牢,打鐘的錘,也被叫做鯨錘。

這是第一種說法啊,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是北京原是苦海幽州,它被龍王、龍婆帶著龍子龍孫佔據著,朱棣遷都北京以後,等於佔了人家的地盤兒,龍王一氣之下帶走了北京所有的水。後來“高亮趕水”扎破了水簍,才讓北京城,重新有水。這龍王氣憤難消,於是乎就來北京城大鬧。這皇帝就派劉伯溫,前去降服龍王。龍王與劉伯溫鬥法,結果還是劉伯溫技高一籌,降服了龍王,並把它鎮在了崇文門下面的海眼裡。龍王就問:“你不能鎮我一輩子呀?什麼時候我能出來呢?”劉伯溫答道:“什麼時候你聽見崇文門城樓上打點,就是你出頭之日!”這龍王一想,每天都要在城門樓子上打點的,那我到晚上就能被放出來了,這時間不長啊。於是就答應了劉伯溫的要求。但劉伯溫為了不讓龍王出來害人,便派人把崇文門上的雲牌摘下,換成了鍾,崇文門從此以後就不打點,只敲鐘了,這龍王,也就永遠不能出來禍害北京了。

這第三種說法是:和第二種說法比較相近,只不過大反派不是龍王,被換成了巨黿。講的是,當年劉伯溫、姚廣孝建北京城時,修到崇文門,城樓下正好是一個大海眼,海眼上面有個巨黿趴在上邊。如果不把巨黿壓住,它一翻身,海水就會湧出,並把京城給淹沒了。據說在很久以前,這北京地區是四十里苦海,一片汪洋,就因為來了這巨黿,堵住了海眼,北京才變成了陸地。於是這二人,當即決定要把城樓修在這黿背之上。於是就趁著巨源睡覺的時候,把它壓住,不讓其翻身,這樣北京城就保險了。巨黿醒來後發現被壓住,很不高興,就問劉伯溫:你為什麼把城樓壓在我身上?劉伯溫又是吹捧,又說好話,對巨黿說:“沒關係,反正你的力氣大,身上馱個城樓不算什麼。是吧”這巨黿一聽,心裡還挺美的,然後繼續說到:那我什麼時候才能翻身啊?劉伯溫說:當你聽到崇文門上打“點”的聲音,就可以翻身了。巨黿一想,每天關城都要打“點”,每天都可以翻身,於是就不在往下問了。誰知足智多謀的劉伯溫,命人在崇文門把“點”換成了一口鐘,關城門時,只打鐘不打點,結果就成了“九門八點一口鐘”了。

當然了,上面講的都是傳說故事。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當年九門提督府設在了崇文門,這九門提督掌控著內城開關城門時間的大權。是當年掌管其他8個城門的總瓢把子,它統領著其他幾個城門。這為了區分,才將崇文門上的點換成了鍾,每當鐘鼓樓報時聲一響,到了關門的時間,崇文門馬上就開始敲鐘,用來通知其他城門,那其他八個城門馬上跟著打點,並開始準備開,關城門。這個才是我覺得比較真實的,關於“九門八點一口鐘”的相關解釋。

好了,今天就先和朋友們聊到這兒,咱們改天在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