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隨著隋王朝曇花一現式的落幕,一個令無數國人傲嬌的時代——唐朝,迎面走來~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李唐王朝是在其親戚隋楊王朝所建立基業的基礎上,開啟的新徵程。李唐王室來自於隴西,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這個取代了隋朝的王朝,在建業之始就秉承了他們祖先“老子”的道家法門。

以《易經》為綱選取“開元”二字,與唐武德四年七月,為這個新王朝鑄造了一個與以往任何朝代不同的圓形方孔錢“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摒棄了“半兩”“五銖”等衍生出來並行用一千多年的,以計重“錢文”為主的古錢幣鑄造傳統。

它開創了我國古錢幣史上錢文的“元寶”、“通寶”制。此一開端,直接影響了華夏古泉錢文近一千三百餘年。甚至影響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朝鮮、日本、安南等東南亞以及唐朝時“西域”即今中亞地區的一些小國家。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在這諸多國家中,其中影響最為明顯的莫過於日本。當大唐的“開元通寶”傳至日本後,這個對唐文化頂禮膜拜的日本,直接對“開元通寶”上的錢文進行了取捨,然後,便鑄造出了他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枚圓形方孔錢“和同開彌”。

當然,對於開元通寶具體的讀法至少有兩種釋讀。釋讀一,也是最為普遍的釋讀方式“開元通寶”;釋讀二,一些泉家們的釋讀“開通元寶”(這兩種釋讀開創了中國古錢幣的“通寶”和“元寶”制);關於這兩種釋讀筆者將會在後文中做詳細解釋。此處筆者澄清一點,很多人都認為是開元通寶開創了“年號”入錢文的歷史,但,這其實是一個很明顯是的謬誤。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開元通寶鑄造於唐高祖武德四年,當時的年號是“武德”,並非“開元”。“開元”屬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故而唐“開元通寶”,最初鑄造時並非年號錢,若要有人非說是“年號錢”,那我想,他可能專指的是,唐玄宗時期所鑄造的開元通寶吧!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那麼為什麼唐朝剛剛建國不久之後就要著急去改變由漢至唐沿用740餘年的“五銖錢”呢?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方面,隋末的戰亂使五銖錢制度敗壞至極,不能維繼。據《隋書·食貨志》記載:隋末民間因戰亂及煬帝好大喜功所導致的財政鉅虧,為彌補鉅虧,隋王朝的鑄錢質量開始大幅度下降,甚至開始用鐵皮,或者裁衣糊紙當錢使用,致使物價飛漲,百業蕭條。因此,致使隋末唐初的朝野內外對於“五銖”錢已經徹底喪失了信心,急需要鑄造一種新的錢幣來取代它。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另一方面,是因為王朝更替之後,都急需進行一些制度上的變革,以顯示自己與前朝的不同,這種做法已經成為歷代奉行不變的傳統。特別是自南北朝以來,每次新的統治者上臺,都會以廢棄舊錢、鑄造新錢的方式以宣示新王朝的不同。而向來以正統自居的唐朝,肯定也會選擇這種重新鑄錢的方式向民眾示威德。於是李淵就在建唐之後的第四年也就是“武德四年”選擇了,這種以鑄造新錢的方式,來宣示他取代隋朝的正當性。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如果,說開元通寶是唐朝貨幣史中的的“主角”話,那麼,在綿延將近三百年的李唐王朝這部電視劇中,還會有許多形形色色的“配角”,這些“配角”有李治所鑄造的“乾封泉寶”;以及同時代西域所鑄造的漢文方孔錢“高昌吉利”和後世的“乾元重寶”、“大曆通寶”、“建中通寶”(建中通寶,據考證為西域唐軍所鑄造,這枚錢幣背後所隱藏的是,孤懸海外的西域唐軍們從青壯年時期到兩鬢斑白時期,艱苦卓絕誓死捍衛國家領土而血戰到底的故事)以及後來著名的“武宗滅佛錢”會昌開元。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值得一提的是,會昌開元首開錢幣紀地之先河(至於何為紀地,筆者將會於後文進行詳細解釋。)。會昌開元是唐武宗重用李德裕進行“會昌改革”的產物,並且唐武宗時期的這次“會昌改革”是佛教的一大災難,史稱“會昌法難”或“會昌滅佛”。武宗滅佛,熔銅佛鑄銅錢,所鑄錢幣數量巨大,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唐朝自“開元盛世”以來的“錢荒”問題。

但好景不長,在“會昌改革”不滿六年,滅佛不足一年後,武宗駕崩。而武宗的後繼者不但沒有延續武宗的改革,而且對武宗的改革成果進行了破壞,改革成果中被破壞最嚴重的莫過於“會昌開元”。武宗駕崩後,大量的“會昌開元”也隨之大量回爐,被重鑄為無紀地的“光背”開元通寶。

當然,這樣一來,對錢幣收藏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喜事,因為“會昌開元”相比於存世量巨大的開元通寶而言,其存量要相對稀少,故而更具有收藏價值。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當然,整個唐朝,除過上述的幾種錢幣外,還有一些造反派所鑄造的錢幣。這些錢幣中就有,被有泉界稱之為“順天易得,得壹難求”的,安史之亂時期,史思明銷燬洛陽銅佛所鑄造的順天元寶和得意元寶。(至於“順天易得,得壹難求”的箇中緣由,筆者將會在“造反錢”第一篇《安史之亂鑄錢》一文中詳做解釋。

筆者為何在文中不將“安史之亂”、“三藩之亂”乃至“清末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所製造的錢幣,放至其本朝唐朝、清朝進行講述呢?並且稱之為“造反錢”呢?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所謂的起義也好,造反也罷,甚至後世史學家出於各種目的將他們說成“農民運動”也行。

這些運動都沒達到像朱溫、朱元璋起義運動的效果。他們都沒有推翻舊有的統治建立新的王朝,而是統統被舊王朝所剿滅,所以,筆者本著中華文化中“成王敗寇”的傳統思想,便將其劃分並歸類為“造反錢”之列,在此特作解釋,請諸位讀者知之。)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言畢“順天易得,得壹難求”這兩枚安史之亂的“造反錢”後,唐朝就由“大唐”變成了“殘唐”。在“殘唐”有建中通寶這樣令人肝腸寸斷的西域唐軍用軍人氣節與生命鑄就的“西域守軍錢”;也有唐武宗重用李德裕進行的“會昌改革錢”,此次改革剪除了嚴重影響“殘唐”社會發展的佛教,史稱“會昌滅佛”。

在此次滅佛後,“殘唐”的社會經濟大為改觀,為下一任皇帝唐宣宗擊敗吐蕃、收復河湟之地、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殘唐”時期,唐宣宗的這一系列南征北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於收服河湟之舉,此一舉是唐軍自安史之亂後首次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但這種勝利是隻是暫時的,人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並沒有像他的祖輩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將唐朝重新帶到“盛唐”時期。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因為,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因他“只為君之小節,不為君之大節。”以及他“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仁恩之意!”的性格,使之成為了一個沒有持續性的短暫的盛世。在宣宗死後,內臣爭立嗣君,幾至於亂,盛世也隨之遁形的無影無蹤。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自唐宣宗之後,殘唐耗盡了國運,在剩下的日子裡,李唐王朝只有滿目的蕭條和江河日下,在這種令人唏噓的場景中,殘唐自宣宗後的君王,以唐僖宗為例,各個貪戀仙道之術、奢侈、惰政。使得原本中央集權孱弱的唐王朝被藩鎮所凌,終覆亡於黃巢朱溫之手。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殘唐”的覆亡,將引發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最紛亂的亂世“五代十國”。俗語有云:“江山不幸,史家幸。”而筆者認為如果將這句話改為“江山不幸,泉友幸。”用於形容古泉收藏,亦是非常貼切的。因為在“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亂世裡出現了很多種類紛繁且數量相對稀少的錢幣。其中尤以“五代十國”這個亂世為最,著實出了數種令無數泉友朝思暮想的“大名譽”和“大珍品”。至於在這一時期究竟鑄造出了哪些錢幣,筆者將在下期進行講解。

唐朝伊始所鑄的“開元通寶”有何意義?它又衍生出了哪些錢幣?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若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編輯/PINDUPRO

文案/江邊獨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