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被中國丟掉的土地,面積八萬平方公里,連帶一個民族也被丟掉

在中國東北部的盡頭有一座巨大的島嶼,叫做庫頁島,在歷史上多個朝代都是中國人的管轄之地,如今它是俄國的領土,俄國人管其叫做薩哈林,面積有8。71萬平方公里,現居住在此的大約50萬人口大多都是俄羅斯人。

由於歷史原因,現如今仍能夠看到庫頁島上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光民族種類就有100個,其中有一個民族叫費雅喀族。費雅喀族一直居住在黑龍江以及庫頁島地區,屬於當地的原住民。在清朝丟掉庫頁島後,費雅喀族也一起被清朝丟了(明天詳細寫費雅喀族)。

庫頁島由於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區,冬天漫長而寒冷,但是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森林、稀有動植物、石油、天然氣、煤,以及各種金屬礦產。

一塊被中國丟掉的土地,面積八萬平方公里,連帶一個民族也被丟掉

如今想起庫頁島,中國人只能望之而嘆,因為這樣一個物產豐饒而又美麗的島嶼曾經屬於中國成百上千年之久,但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時刻,我們痛失了這樣一塊白山黑水之地,實在是家門不幸。

其實無論是“庫頁”還是“薩哈林”,這名字都是來自於滿語,證明著庫頁島歷史的淵源就和中國有關,實際上中國史料記載,“庫頁島”這個名字也只是眾多的中國名字之一。

唐代稱庫頁島為“窟說”、“屈設”、“莫以皆”或“庫頁”,元朝稱“骨嵬”,明代稱它為“苦夷”或“苦兀”,而現在所說的庫頁基本上是沿用清朝的叫法,但不管怎麼叫,它都是滿語“黑河口島”的意思。

一塊被中國丟掉的土地,面積八萬平方公里,連帶一個民族也被丟掉

庫頁島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當地的原住民為阿伊努族和尼夫赫族(費雅喀),當然還有以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為代表的通古斯人在此世代打魚狩獵。對庫頁島的籠統認識開始於西漢,史書記載可追溯至晉代。

庫頁島上居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大致與中國東北黑龍江一帶相同,到了隋唐時期,庫頁島就正式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了。公元725年,黑水軍和黑水都督府直接管轄黑龍江下游地區,包括庫頁島在內。

在朝代更替之中,庫頁島也還是受到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管轄,到了元朝中國再次統一,庫頁島上開始了給蒙古人進貢納稅的生活,元朝設立徵東元帥府對其進行管理,一直到了明朝,在庫頁島北部也設立了管理當地民政的狼哈兒衛,明朝太監亦失哈多次到達此地遊歷,並與當地首領和人民保持友好交往。

一塊被中國丟掉的土地,面積八萬平方公里,連帶一個民族也被丟掉

1689年《尼布楚條約》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一系列東北地區都屬於中國,是中國的領土,歸中國管轄。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其實都對庫頁島進行了強有力的行政管理,雍正時期設三姓副都統衙門負責,庫頁島上的部落進京訪問和朝貢的行為也一直有所保持。

19世紀中國清朝已經衰落下來,俄國人開始在遠東地區擴大自己的勢力,中國東北國土受到威脅,1803年的俄國“環球航行探險隊”已經正式將佔領庫頁島作為目標,但當時清政府還算有點實力,暫時能夠抵禦下俄國人。

不過19世紀時庫頁島已經基本上被日俄兩國控制了,其實1851年庫頁島還明文為清朝的土地,次年一支哥薩克軍隊入侵庫頁島,建立哨所和基地,俄國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之後,更是直接宣告了佔領庫頁島,同時日本人也不甘示弱,在庫頁島南部生根。

一塊被中國丟掉的土地,面積八萬平方公里,連帶一個民族也被丟掉

1855年日俄兩國不經中國同意就私自訂立了《下田條約》,這是明目張膽的將庫頁島分贓,但即便中國意識到了這些其實也早已經無暇東顧,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慘敗,致使中國徹底失去了庫頁島,《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就是歷史的罪證。

其實再往上面追溯,日俄對於庫頁島的覬覦甚至還要早於19世紀。日本從13世紀開始就已經想要入侵庫頁島了,而俄國人是在17世紀,而這些,我們的“天朝上國”都沒有看到,或者說是自認為其它國都不是自己的對手,所以無關痛癢吧。

一塊被中國丟掉的土地,面積八萬平方公里,連帶一個民族也被丟掉

一旦國土被划走,能夠回來的機率基本上是零,我們也只能感嘆歷史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沒有當初的狼狽不堪,亦不會有今天的蓬勃發展。如今的庫頁島雖然山河依舊,但是卻早已物是人非。

也許那些依舊躺在庫頁島上的古物和依稀可辨的文化,還有中國歷史殘存的跡象,希望人們永遠不要忘懷庫頁島的出身和遭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