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兵力懸殊,武王如何以少勝多?竺可楨一項研究揭開真相!

讀過歷史的朋友相信都知道武王伐紂,而作為歷史拐點,牧野之戰的歷史地位可見一斑。我們知道,當時周武王與聯軍加起來的兵力也不過4萬多人,而商朝則全然不同,兵力有17萬之多。

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周武王是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

對於這個原因歷史上有很多人都做了總結,不過,中科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竺可楨的一項調查,這次戰役獲勝的原因又有了新的解釋。

牧野之戰兵力懸殊,武王如何以少勝多?竺可楨一項研究揭開真相!

文王十一年,周武王聯合各路諸侯宣誓與殷商決戰,為了響應“天意”自稱“

太子發

”。十二月,集結完軍隊的勿忘最《

太誓

》,一方面以“天意”之勢宣佈商紂王的罪行,為發動戰爭奠定民意,同時也算是進行了戰前動員。

隨後,二月甲子早,牧野之戰在朝歌郊外爆發。按照史書記載,商紂王聽說武王來犯,派出七十萬軍隊阻擊,但其實當時殷商的總人口也不超過百萬,根本不會有這麼多人的軍隊。但在軍隊數量上,商軍與周軍數量懸殊卻是不爭的事實。這裡需要解開一個誤區:這場戰役之所以成為牧野之戰,牧野並非一個地名,《說文》中做過解釋,距離過度五十里的地方被稱為近郊,五十里到百里稱為遠郊。而牧指的就是郊外放牧的地方,牧外則稱為野。所以牧野指的就是“殷商國度朝歌城外的空曠之地”。

正常戰役由武王作為軍事總負責人,總指揮官為大家熟知的姜尚。總結牧野之戰的勝利原因,可以分為三點:

牧野之戰兵力懸殊,武王如何以少勝多?竺可楨一項研究揭開真相!

地利:狂野平地,八國滿意的“山地兵”佔了優勢!

周武王的軍隊主要為自己的六軍和諸侯國的蠻夷,八國蠻夷都來自山國,地形崎嶇造就了他們強悍的軍事作風,爆發力極強。

另一方面,商紂軍隊為商人六軍和東夷降兵,而降兵多被安排在戰車前充當炮灰。而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商紂軍隊講究列陣,士兵們被要求按照統一的步法動作前進,必須保持一致。而降兵本身就怯戰又被安排在了陣前,對於商紂軍隊的“陣列”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牧野之戰兵力懸殊,武王如何以少勝多?竺可楨一項研究揭開真相!

人和:順天意伐紂,認知層面武王軍隊更有“氣勢”。

在古代,人們對於“天命”的信仰是十分強烈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順天意而為,則會有天命相助,這種巨大的“心理支援”給了武王軍隊強大的動力。而因為《太誓》已經流傳天下,商紂軍隊其實在心理層面已經有所潰散。

牧野之戰兵力懸殊,武王如何以少勝多?竺可楨一項研究揭開真相!

天時:竺可楨一項調查發現,天氣是牧野之戰武王成功的關鍵所在。

根據竺可楨先生的一項研究,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時間段裡,中國正經歷一段寒冷時期,這場寒冷期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時期才逐漸減緩。也就是說,牧野之戰正發生在這段時期中,而精明的周武王選擇了在最寒冷的冬季發動戰爭,而且還是早晨。由於周人和羌人蠻夷大多在西北苦寒之地,早就適應了嚴寒,而商人處於中原,習慣了溫潤環境的商軍在嚴寒之中明顯失去了戰鬥力。

另外郭沫若先生也有一項發現,從考古發掘的證據上推斷,郭沫若認為周人已經開始使用鐵劍,而非青銅劍,而商人使用的還是青銅劍。武器層面,周人也佔了優勢。

再現真實歷史,探析歷史真相,歡迎關注叭叭叭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