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謀反:一個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個可悲之人的自我毀滅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王李世民喜得嫡長子。因這娃兒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取名為“李承乾”,字“高明”。

這名起得好,字也取得妙,似乎冥冥之中就已意味著他無限光明的前程:一個“高明”的人,當然是一塊“承繼乾坤”的上好料子。

李承乾謀反:一個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個可悲之人的自我毀滅

仍在襁褓之中,被封為“恆山王”;6歲時,徙封“中山王”;8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2歲時,開始接觸具體的軍國政務;14歲起,已揹負起“老頭出去浪,我留京監國”的重任。

這麼一個乖巧孩子、未來的大唐接班人,為何又會走上謀反篡位的死路?

李世民對他不好麼?

史書上的李承乾,是一個“性聰明、特敏慧、丰姿俊嶷、仁孝純深”的人,李世民對這個兒子是極為寵愛的。自李承乾幼時起,李世民對於他的愛可謂是“氾濫”。

李承乾3歲多的時候,李世民就為他精心挑選家教老師,讓“研精丘素、怡神典籍”的長孫家慶(李承乾的表哥,當時26歲)教他讀書。

李承乾5歲多的時候,李世民令“秦王府十八學士”中的陸德明、孔穎達二人負責教導李承乾學習儒學經典。

李承乾謀反:一個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個可悲之人的自我毀滅

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李承乾在十來歲之前一直都是個好孩子。

他是尊師重道的。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腿腳有恙,只能乘著轎子進宮,李承乾以太子之尊,親自把李綱接引上殿,極為禮敬。在李綱病逝之後,李承乾還親自為他立碑。

他是孝順仁厚的。長孫皇后病重的時候,李承乾曾請求大赦天下,要為母親祈福。36歲的長孫皇后病逝之後,李承乾於延興寺造一切經。

他是富有才華的。李世民曾考驗他的治國策略,李承乾表現優異,李世民看過之後非常高興,拿著李承乾寫的策略向侍臣們炫耀:“看到沒?深得治國之要,我兒子就是這麼出息!”李承乾監國時,李世民也曾評價他:“頗識大體,頗能聽斷。”

對於這個合格的後繼之人,李世民給予的父愛沒有保留。

在李承乾幾次生病的時候,李世民請來道士秦英、天竺高僧波頗等人為他祈福,更特地修建了西華觀、普光寺等,又下令減免囚犯罪行。李承乾加元服、娶太子妃蘇氏、喜獲嫡長子李象……每逢大事,李世民都為其大赦囚徒、天下大酺。

為了提高太子威望、鞏固東宮勢力,李世民還曾下詔,讓東宮設定崇文館。同時,李世民親自挑選眾多大臣出任東宮輔臣。房玄齡、魏徵、張玄素、于志寧、杜正倫、李百藥、孔穎達、岑文字、馬周等人,都是李世民為李承乾安排的賢德之才。

到了後來,李世民更是下令,讓三品以上的嫡子盡皆入仕東宮。

一個父親對於兒子的愛護與栽培,李世民是做得很到位的。即便是李承乾開始作死之後,李世民也沒有廢黜太子的念頭。為了給朝臣們喂下定心丸,李世民還將魏徵冊封為太子太師,也明確說過:“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李承乾謀反:一個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個可悲之人的自我毀滅

至於對其他皇子的寵愛,李世民也很注意分寸,不會讓其他皇子凌駕於太子之上。比如魏王李泰因《括地誌》的完稿大受恩寵,所獲賞賜極多,李世民為了彰顯李承乾的太子身份,下詔取消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等於說:“給李泰的賞賜再多也是有限的,但為父的家底你隨便用,沒有限制。”

哪怕李承乾謀反之事證據確鑿,按律當誅,李世民也始終不捨得將他打殺,只是貶為庶人。

本該是父慈子孝,天下也早晚會是他的,李承乾為何又會對李世民起了殺心呢?

逐漸扭曲的叛逆青年

李承乾的叛逆,大抵是從長孫皇后病逝之後不久就開始了。

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每個當爹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有出息。

可李世民是什麼人啊?上馬“天策上將”,下馬“天可汗”,罕見的帝王之才。如此優秀的一個父親,他的段位實在太高。對於李承乾的輔臣來說,這爺倆站在一起,怎麼看都像是“虎父犬子”,儘管李承乾已經做的足夠好。

慈母早逝,李承乾過早地失去了長孫皇后溫柔的庇護。他的一言一行,也總會因為“太子”二字而被無限放大。

李承乾謀反:一個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個可悲之人的自我毀滅

他每天要面對的,還是魏徵、張玄素、孔穎達這種連皇帝老兒都敢當面懟的狠人。即便是李世民,也經常被魏徵嗆得上氣不接下氣,更何況是李承乾?再者說,並非每個人都是李世民,都有那麼一副寬廣的容人納諫胸襟。

李承乾是“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出生以來就一直很順,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教育”,諸多的理論與教誨在他身上缺乏“實踐與體會”。他不像李世民那樣經歷了戰亂的洗禮、見識過民間疾苦,許多道理他都很難明白。

李承乾喜歡音樂,蓋了一座樂坊,于志寧就上疏批他:“華麗不?隋朝就是滅亡於奢華之中,你想學他們麼?”李承乾與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他自甘墮落,甚至將他與秦二世胡亥做起比較。

李承乾的乳母曾經和孔穎達說過:“太子長大了,你不要總是當著他面痛批一頓。”孔穎達沒有聽勸,還答道:“我這麼做,死無所恨。”

重壓之下無法宣洩,又失去了可以聆聽心聲的慈母,再加上足疾的原因,正處於叛逆期的李承乾終於扭曲了。

“一點點過錯你們就噴,那我乾脆破罐子破摔給你們看。”

於是,史書上便有了“承乾不能納”的記載。你們不是喜歡說麼?老子我不聽了!

李承乾做的事,開始越來越扯淡。他對一個太常寺的樂童極為寵幸,稱為“稱心”,與之同吃同住。李世民哪裡能忍,下令將稱心等人誅了。李承乾大為悲痛,私自於東宮內修建小屋、塑造雕像,早晚祭奠以思念稱心,又認為這事是被李泰所告發,對李泰極為怨恨。

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李承乾就稱病不上朝,長達幾個月的也有。態度很鮮明,就是一句話:“別惹我,不然老子不幹了。”

李承乾的腦回路,不知從何時起就變得不靈光了,他還曾說:“如果有一天繼位當了皇帝,要去投奔阿史那思摩,在阿史那思摩手下做一名將軍。”

對於張玄素等人的教誨,李承乾不但不再聽,還怒罵張玄素:“庶子患風狂耶?撲內個街,發癲啊?”更是起了殺心,令人趁著張玄素早朝的時候“以大馬棰擊之”。

李承乾謀反:一個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個可悲之人的自我毀滅

對於親弟弟李泰所獲的榮寵,李承乾也是恨得咬牙切齒,亦嘗試著謀殺李泰。

唉,這傻孩子,你爹都跟你說了,國庫不設限制隨便你用。幹了那麼多混蛋事,你爹都沒動你分毫,每次生病還都給你祈福,怎就非要自己作死呢?

自毀前程,令人唏噓

暗殺李泰失敗之後,李承乾聯合李元昌(李淵第七子)、杜荷(杜如晦次子)、侯君集等人圖謀造反。一出手就是誰都挽回不了的局面,李承乾斷送了大好前程。

李承乾為何會走到這一步,其實我們並不難理解。

一個人生活於帝國的聚光燈下,沒有什麼隱私可言。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被史官所記載,他的一舉一動都要伴隨著譽與毀,這是一個極端壓抑的環境。

他的頭上,是一個千載罕見的超級帝王。他的身邊,是以“千古諫臣典範”為首的一群疾言厲色的輔臣。他的身後,是對東宮之位虎視眈眈的親弟弟。他的壓力,是無比巨大的。

由於隋朝是二世而亡,前車之鑑歷歷在目。不管是李世民或是魏徵等人,對於大唐王朝的命脈延續都是寄予了極大的期望,這種期望化為“逆耳忠言的苦口良藥”,瓶瓶罐罐都往李承乾的嘴裡灌了下去。

想要完全消化這些,李承乾必須擁有強大的心臟與寬廣的胸襟,也必須要有一個“心理疏導與心理建設”的過程。若不然,這樣的強大壓力只會讓一個年輕人變得扭曲,變得破罐破摔。群臣的直諫,慈母的早逝,身體的缺陷,讓李承乾在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除了李泰等覬覦東宮之位的少數人外,所有人都是真心實意對李承乾好。事實上,這與如今我們常聽到的“都是為了你好”差不多,沒有人有惡意,偏偏卻把一個人心裡的“惡”全部激發了出來。

所以,李承乾會怨恨張玄素、于志寧等人,會怨恨那個“分享”了父愛的親弟弟李泰。當與他同吃同住的稱心被李世民下令處死之後,他或許也會怨恨著自己的父親。

李承乾謀反:一個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個可悲之人的自我毀滅

或許是實在受不了這樣的高壓,李承乾才會嚮往著不一樣的生活,就是去給阿史那思摩當一名小將軍。這樣略顯可笑的念頭,又何嘗不是他對於自己身體缺陷的一種自嘲與宣洩?

李承乾是可悲的,他的內心也一定是孤獨的。他的老師很多,但卻沒有人教會他:“高處不勝寒,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了繁華。”

唉,還是得感慨一下:“人生就像高壓鍋,壓力太大,就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