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晚清名臣許振禕

晚清道光至同治年間,世居於奉新縣南鄉(今赤田鎮)高岡村的許氏家族走出了一位功勳卓著、名揚全國的人物,他在振興教育、改善民風、督辦河防、根除積弊等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清代末年一位著名的官員,也是奉新縣繼甘汝來之後又一名官聲卓著的封疆大吏,他就是與修水的陳寶箴一起被人稱為“江西二雄”的

許振禕

許振禕(1827-1899),字偉人,號仙屏,道光七年(1827)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南鄉高岡村一個衰而復興的地主家庭,系許獻琛第五子。

許家自高祖、曾祖起屢試不第,祖父許騰以行醫為業,父親許獻琛為廩生,以教授生徒為業。至許振禕長兄許振礽考取道光庚子科(1840)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提調後,家道始有改觀。

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青年許振禕

許振禕自幼聰穎勤奮,《許氏族志》說他:“生有至性,色養惟謹,幼即穎異如成人。事親至孝,能先意承志。刻苦為學,九歲能屬文,十二歲應試輒就人稱賞。家素清貧,未嘗就外傅,其父以授徒為生,暇則課之,過目成誦。肆力於經史百家,長益講求經世之學。居母喪,哀動里黨。”道光二十四年(1844),他成為一名秀才。二十七年(1847)考取拔貢。咸豐三年(1853)年,捐內閣中書,考取八旗官學教習,在京城結識了鄧輔綸、高心夔等人。

(1)參贊曾國藩戎幕

咸豐三年(1853)三月,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曾國藩接到了幫辦湖南團練的聖旨,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創辦之初,需要大量的人才。

曾國藩以“闢置”的方式將許振禕召入幕府,此後便與曾國藩結下不解之緣。

他先在曾國藩的軍帳下做幕僚,不僅“襄軍事、治宦書、起信稿、任書啟”,還認真學習曾國藩為人和做事的風格。咸豐四年(1854),曾國藩的湘軍被太平軍大敗於湖口、南康一帶,軍營中的幕僚大多逃之夭夭,唯許振禕一人還點著蠟燭,在處理軍中往來文書,一夜辦理官書80份,很快得到曾國藩的信任和賞識,成為曾國藩的弟子和得力助手。

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曾國藩

咸豐六年(1856)三月,太平軍由金陵回攻江西,江西全省有50幾個州縣都淪陷了。時兼署江西按察使、布政使的鄧仁堃堅守南昌城,其子內閣中書鄧輔綸為了助父守城,在湖南平江召募寶慶志同軍100餘人,自為統領,開赴南昌,數次縋城突襲太平軍,稍立戰功。曾國藩坐鎮南昌,令許振禕與鄧輔綸一道,召募鄉兵3000餘人,號稱“江軍”,並命令他們向撫州方向進發,連克進賢、東鄉等縣,凡數十戰皆捷,深受曾國藩賞識。此後,許振禕便跟隨曾國藩攻打瑞州、吉安等府,皆克,敘功以同知選用。他跟隨曾國藩攻打太平軍,轉戰數千裡,幾乎所有戰役都沒有離開過。

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在曾國藩的幕下,許振禕一直沒有忘記科舉功名。咸豐九年(1859),許振禕參加江西鄉試,憑著他的實力,成為了一名舉人。為了報答曾國藩的知遇之恩,他仍然留在軍中效力。咸豐十一年(1861)九月五日,湘軍克復安慶,許振禕因軍功賞戴花翎。當時由於南岸魯港、鴉山一帶太平軍集結,池州危在旦夕,沒有人擔任守衛之責,曾國藩向朝廷推薦許振禕,說他才可大用,想提拔他擔任池州守,許振禕因為還想參加會試,堅決推辭不就職。曾國藩只好寫信給他九弟曾國荃說:“許振禕他日立朝,必有表見,池事毋相迫。”

總之,許振禕兩度入曾國藩幕府,前後有9年時間跟隨曾國藩,可謂“久歷戎旃,熟諳韜略,至平定江南,參贊戎幕,厥功為多。”同治二年(1863),許振禕參加全國會試,考取二甲第16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為了不影響弟子的前途,曾國藩鼓勵他離開了軍營,但師生倆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

(2)出任陝甘學政

同治十年(1871),許振禕出任陝甘學政。學政是由皇帝親自指派的主管一省地方文化教育的行政長官,每省只設一人,職掌全省的文化教育、科舉考試及轉移風化諸事宜,責任之重大,自不可小視。上任之前,許振禕把這訊息寫信告訴了恩師曾國藩,曾國藩在回信中對他說:“人才何常,褒之則若甘雨之興苗,貶之則若嚴霜之凋物……米湯若醍醐之灌頂,高帽若神山之冠鰲。昔胡文忠每以此法誘掖人才,今閣下以此法誘獎諸生,何患人才不勃然興起?”曾國藩說,人才如同小苗,鼓勵如同甘雨,貶斥如同嚴霜,灌米湯、戴高帽,對於培養人才來講,都是很有用的手段,從前胡林翼就常用此法來激勵人才。如果能用這種辦法鼓勵諸生,你還擔心人才不能勃然興起嗎?

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許振禕信件

其實並非像曾國藩說的那樣簡單,許振禕蒞任之時,陝西回族統治者正鬧分裂,而且蔓延到了甘肅,他們背叛朝廷,縱兵作亂,肅州、西寧、甘、涼各郡縣的科舉考試事宜也因此而廢置了12年。《許振禕歷官事實節略》載:“是時陝西回匪構難,蔓延甘肅。前大學士左宗棠督師西陲,用兵轉餉且十年,顧功未即蕆,黔黎蕩析不安。厥居甘肅,停考四屆,歷時十二年之久。時西寧未復,河州降回復叛,肅州、西寧正在剿撫之間,軍務倥傯,道路艱險。”《清史稿》許振禕列傳亦載:“時河州降回復叛,而西寧諸郡回、漢民亦日相仇殺,試事久停不舉。”

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在此嚴峻的形勢下,許振禕為振興陝、甘兩地的教育事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朝廷奏請恢復這些地方的科考制度。奏請被批准後,他“設法招考,遍臨各郡,蓋欲以文教而弭兵氣,使其革面洗心,群然向化。”他深入回民的住地,廣泛宣傳教育的重要性,並調整對回族的民族政策,在回族子弟入學時給予優先照顧,多錄歸降的回族子弟入學,以激發回族子弟的求學熱情。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陝、甘地區教育的發展,也緩解了回、漢兩族群眾之間的矛盾。

有一次,許振禕帶人到武威去,偶遇回族首領白彥虎,官民雙方的隊伍嚴陣以待,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面對危局,許振禕臨危不亂,先喝住部下,然後一個人騎馬走近白彥虎,主動地向白彥虎及其部下宣佈朝廷德意,諭以生死利害,白彥虎及其部下都很敬佩許振禕的正氣和膽識,對他絲毫不敢冒犯,並且感動地哭著說:“公如是,是活我也!”這件事深得陝甘總督左宗棠稱讚,並具文向朝廷奏報說:“軍興以來,學臣不入甘肅省十餘年。許振禕不避艱險,以次按試,多方激勵,漢、回歡迎,爭拜馬首,計補行八次歲科試,入學者數千人,轉移風化,邊氓長治久安之效,胥基此矣”。許振禕因此得到朝廷的詔書嘉獎。

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白彥虎

許振禕認為,學政不僅要管理好一個地方的文化教育事宜,還有整飭風化的責任。在此兵燹之餘,地方凋敝,元氣未蘇的時候,“非教養互施,不足以培士氣而靖地方”。因此,他每次視學各郡縣時,對文生則用“窮經立品,務為端人”來勉勵他們;對武生則用“安分畏法,禁涉訟事”來要求他們。在整頓場規,嚴除弊竇方面,許振禕要求嚴格,每次考試過後,試卷無論多少,他都是親自批改,儘管“目勞神敝,卒不假手於人”,他嚴謹慎重的態度和一絲不苟的作風令所有接觸過他的人肅然起敬。

許振禕認為:“儲才之基,莫如書院。”在戰亂剛剛平息,流離失所的百姓回到家園後,讓他們的子弟能夠上學讀書,是改變落後面貌、改善暴戾風氣和積儲人才的重要措施。同治十二年(1873),許振禕奏請朝廷獲准,在邑紳吳建勳的幫助下(捐獻土地),在陝西涇陽縣城姚家巷創辦了一所味經書院,他親自為書院購置了大量書籍,敦勸生徒入學讀書。同時他還仿效恩師曾國藩早年在兩江總督的任上為地方官吏撰寫的《勸誡淺語十六條》,為陝甘士子撰寫了《陝甘提督學院許勸誡士子淺語十則》,勸誡士子刻苦讀書,努力成才。從此以後,陝、甘各地讀書風大為好轉。

隨著陝、甘教育事業的恢復,兩省的科考之風也盛行起來。但由於當時陝、甘同是一個學政,因此只設一個考區,考點設在陝西。這樣甘肅的讀書人要參加科考,就要千里迢迢地趕到陝西,很不方便。為此,許振禕會同陝甘總督左宗棠,向朝廷奏請陝、甘分闈及各設學政,得到了批准。甘肅學子從此結束了千里迢迢赴陝西參考的歷史。

你從哪裡來?我從赤田來!他是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晚清一代名臣……

欲獲取樊先生著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