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三大殿為何要設計三層石階?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

明初定都於南京應天府。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即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十一年兩次北伐蒙古戰役影響而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開工。

故宮三大殿為何要設計三層石階?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樂遷都完成。紫禁城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

北京故宮的建築根據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及內廷,兩者之間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則為內廷,而外朝以三大殿為主,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連同與東側文華殿、西側武英殿,是古代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因此也稱為“前朝”。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初稱“奉天殿”,後稱“皇極殿”,清朝時稱“太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承運殿”。“太和”二字取自《易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一句,是說宇宙間一切關係都得到協調的意思。殿高三十五米,面積2381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宮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為中國古代殿宇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頂。簷角有十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太和殿是舉行新皇帝登基、頒佈重要詔書、“金殿傳臚”(公佈新進士名單)、派大將出徵以及每年元旦節、冬至節、皇帝生日,冊封皇后,為太皇或太后加徽號等等重大儀式的地方。

中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華蓋殿”,後來稱為“中極殿”,至清代時稱為“中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體元殿”。“中和”二字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關係處理得協和調順,符合中庸之道。面闊、進深各3間。四角攢尖頂。內設寶座,皇帝參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習禮儀。

保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謹身殿”,後稱“建極殿”,清朝時稱“保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建極殿”。“保和”二字是說要保持事物間的協調關係。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宴請外藩王公大臣的場所。從乾隆開始,殿試由太和殿移到此舉行。

故宮三大殿為何要設計三層石階?

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建在有漢白玉圍欄的三層高大露臺上,為何要設計三層石階呢?

在佛教的經典中,認為世界中心有座須彌山,而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裡,佛祖的造像都供奉於須彌臺座上,因此古代皇帝作為掌管帝國的天子,也必須坐在國家中央的高臺上,用以彰顯神聖的權力,因此故宮三大殿的建築,就有設計須彌座式的石制基座。

而這些石階不僅有佛教意義,古代皇帝還可站石階上,觀天、望氣或檢閱臣子,除此之外,這些被視為須彌座的石階,同時還能抬高木製結構的宮殿,免於被水浸溼而腐壞,此外也能注意到,石階側邊還有1千個左右的獸頭石雕設計,其為傳說中龍的兒子之一“螭”。

石階不僅是為了美觀,甚至還有排水的作用,石階旁欄杆邊的每根望柱下,都開了一個小洞,洞連通至石階下“螭”頭石雕嘴裡的圓孔,用於排水,每當下起大雨時,大殿上的高臺就會產生積水,水會隨著排水洞流出,形成千只“螭”吐水的壯觀景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