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止學》卷四來指導一下生活中遇到爭辯應該怎麼做

1。當事物樸素的時候往往不容易被損壞,當閒談舉止比較隨意時,往往不被別人牢記於心。比如沒長大的樹木,沒開採的山石,不成形的陶器等,在它們未成熟的時期,往往是比較安全的。當人的言論被記住,就要對言辭負責,對未來的影響負責,因此有時人們說話就比較的寬泛,模稜兩可,這就是無形中繼承了古人的一些思想而造成的。因此驗證了古語物樸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的道理。

2。當人的見識不如別人時,就要虛心學習,不要妄下判斷。實力不如別人就不要說忌諱的話語,前方經過高危路段,請您量力而行,且行且珍惜。比如三國裡的馬謖,誤以為自己很強大,執意用自己的判斷來對付魏軍,不料失了街亭,落得個自身難保的下場。因此應該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這樣做才可發展進步。

3。古代傑出的君王將相都不喜爭辯,因為過多的爭辯往往會損失他的威嚴。聰明的人都會三思而後發言,這樣做可以顧全大局,也可保全自己。而能征善戰的將軍也不會多言,因此能及時的行動起來,指哪打哪,雷厲風行,才能打出廣大的江山,造福了無數的子孫後代。正所謂: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4。忠臣不會輕易邀功自賞,而奸臣就會想著法子竊取別人的果實。有學識的人會見賢思齊,而不會貶低別人的不足,而沒學識的人則會千方百計地詆譭誹謗他人,儘可能地使兩方都得不到好的結果。這樣的想法就不符合人生的發展之道,因此應該做到雙贏,共同發展才是王道。這就是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矣。自古至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秦朝的趙高,漢朝的董卓,宋朝的秦檜,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和珅等等,作為領導不可不察也。

卷四感悟:低調發展,審時度勢,當斷則斷,提防偽詐。

用《止學》卷四來指導一下生活中遇到爭辯應該怎麼做

淺談《止學》卷三——利卷

淺談《止學》卷二——用勢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