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姓胡母的歷史:甘肅的一族後來成為望族,是後世胡姓的主要來源

黃勇/文

先秦時期,胡姓人主要在黃河以南、淮河和漢水流域活動。到漢朝時,胡姓人開始遷入四川、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到甘肅的一族,在後漢時成為一大望族,逐漸形成安定郡望,成為後世各地胡姓的主要來源。

早在黃帝時期,就有一個叫胡曹的人被記在史冊。胡曹是黃帝的重臣之一,《呂氏春秋·勿躬》中記載:“胡曹作衣。”把胡曹與祝融、伯益、夷羿、高元等列為輔佐聖人治天下的上古名臣之一。

胡曹不僅發明了製作衣服,還發明瞭帽子。關於胡曹的後裔是否以胡為姓,史料沒有更多記載,也無法考證。

我們在講胡姓的來源時,說到複姓胡毋(母)、胡非、胡掖簡化為胡姓的情況。這一期,我們先來說說胡毋(母)的情況。

胡母姓誕生在齊國

胡毋(母)姓的來源,出自齊國,源自陳國首任國君媯滿,即陳胡公。

周惠王5年(公元前672),陳國公子陳完攜家帶眷投奔齊國避禍,改姓為當時與“陳”同音的田姓。

周安王16年(公元前386),田氏家族的田和自立為齊國國君,周安王冊命他為齊侯,是為田氏代齊。

周慎靚王元年(公元前320),齊宣王田闢疆即位,封他的弟弟田嬰於毋仰(今山東東平縣)。

田嬰後來成為齊國相國,根據“遠本胡公,近取母邑”的原則,立姓胡毋(wú),他的後裔子孫中有的以胡毋為姓,後因毋與母字寫法太相近,又訛寫為胡母。

胡母姓早期主要居住在發源地山東一帶,後來逐漸向西擴充套件,唐朝以前在寧夏形成望族,以懷遠郡(郡治懷遠縣,即今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鄉窪路村一帶)為郡望,明清後在甘肅、寧夏、河北、山東等地有稀少分佈。

秦朝人、著名書法家胡母敬參與創造小篆

胡母姓也出了一些名人,如胡母敬、胡母生、胡母班、胡母輔之等。

胡母敬是秦朝人,著名書法家,最初是櫟陽縣(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境內)的獄吏,後來擔任太史令。

胡母敬“博識古今文字”,在秦始皇統一規範文字的過程中,李斯將小篆形體的開體與寫法制定後,為推廣到全國,李斯、趙高、胡母敬等人以小篆編寫書籍。

胡母敬寫了七章《博學篇》,採用《史籀篇》(大篆作品,啟蒙讀物)中文字,結構略有不同,後世稱為秦篆,即小篆,對創造小篆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複姓胡母的歷史:甘肅的一族後來成為望族,是後世胡姓的主要來源

《公羊春秋》成書,胡母生功不可沒

胡母生,字子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西漢著名儒家學者,經學家、《春秋》公羊學派代表人物、宗師。

公羊學派始自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公羊學派對《春秋》的研究,最初只是口說流傳,胡母生和老師公羊壽用隸書“著於竹帛”,才使《公羊春秋》成書。

漢景帝時,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為博士,二人一起發揚《公羊春秋》學說,董仲舒曾經著書稱讚他的品德。

以董仲舒、胡母生為代表的學者,將儒學理論改造成符合大一統需要的新儒學,得到漢武帝的欣賞,獲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統治地位。

胡母生年老時,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弟子眾多,培養出了一大批有名的學者,漢武帝時的大丞相公孫弘就是他的弟子。

《公羊春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鴉片戰爭前後重新復興,風靡一時,成為近代維新運動的思想武器,是19世紀、20世紀之交時中國思想界接受西方進化論的思想基礎。

【特別緻謝】

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