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印章是一種實物化的授權形式,代表了個人或組織的許可。在古代中國,官印更是職務的證明,權力的象徵。

而皇帝的印章則被稱為璽或者玉璽,更是代表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歷朝歷代都有著自己的玉璽,除此之外還有一枚據說一脈相承,象徵天命的玉璽,這就是傳國玉璽。

作為傳世國寶,具備經濟與政治雙重價值的傳國玉璽自然受到無數人的垂涎和爭奪,圍繞著它到底發生了多少故事,而今它又身在何方?下面就帶各位來回顧一下這件據說象徵著天命的寶物的故事。

和氏之璧

傳國玉璽的傳奇從它誕生之前便已經開始,它的前身是東周時期著名的寶物和氏璧。

據《韓非子》記載,春秋時期有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日他在楚山(即今天的荊山)中發現一塊璞玉。卞和認為這是稀世珍寶,於是將其獻給當時的楚國國君楚厲王。

所謂璞玉是外面包裹著石頭的玉石,楚王這種非專業人士自然不會認得,於是他找了宮廷中的專家進行鑑寶,得出的結果是假。

於是卞和以欺詐罪入刑,被砍去了左腳。

不久楚厲王去世,楚武王即位,不甘心的卞和再度進攻獻寶,武王再度找人鑑定——或許鑑寶之人就是上次的那位,總之鑑定結論依然為假。

於是卞和的右腳也沒了。

雖然失去雙腳,卞和為國獻寶的誠心卻沒有失去。鐵打的卞和,流水的楚王。很快楚武王也去世了,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打算前去獻寶。

但兩隻腳都沒了,再失敗或許就要砍頭了。這次卞和沒有直接進宮,而是藉助輿論的力量吸引楚王主動前來。

於是卞和抱著那塊璞玉來到楚山之下開始放聲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後眼淚都流乾了,眼中流出了血來。這種事情很快就傳開了,驚動了楚文王,於是他命人召見了卞和。

楚文王問卞和:“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哭得這麼慘呢?”

卞和說:“我不是因為失去雙腳而哭,而是因為美玉被當成了石頭,好人被當成了騙子而哭啊!”

楚文王受到了感動,這次他不請專家鑑定,而是命人直接將璞玉打磨。在磨掉了表面的石層之後,發現其中果然是一塊稀世美玉,因而將其命名為“和氏璧”。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之後這塊玉成為了楚國的寶物,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不見記載,接著不知因為何種原因從楚國流落到了趙國宮廷之中。

和氏璧的再度出現引起了秦昭王的興趣,於是他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換取玉壁,後來趙國派藺相如出使,上演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雖然藺相如成功將和氏璧帶回了趙國,幾十年後隨著趙國的滅亡,這個寶物還是被秦國佔有。

根據《史記正義》中所引用崔浩的說法,秦始皇在獲得和氏璧後授命李斯將其磨製成了玉璽,用以代替周代象徵天下權力的九鼎。

傳說這枚玉璽背面刻有白玉螭虎鈕,正面則用鳥篆文書寫了八個字。關於這八個字的具體內容說法不一,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受命於天,既壽且康”和“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三種說法。

從此,中華大地開始了持續兩千餘年的帝國制度,也開啟了這枚玉印的輾轉漂泊之旅。

秦漢易主

秦朝在秦始皇死後便陷入混亂,逐漸走向崩潰。公元前207年,剛剛即位兩年的秦二世被權臣趙高殺死,扶植子嬰繼任,去帝號稱秦王。

繼位的秦王子嬰隨後設計殺死了趙高,然後組織兵力抵抗已經攻入關中的劉邦,然而一切為時已晚。在防禦失敗,手上無兵無將之後,子嬰只能無奈出降,獻出了傳國玉璽,宣告了秦帝國的滅亡。

幾年後劉邦擊敗項羽稱帝,傳國玉璽便成為了漢王朝的皇權象徵被皇帝掌握,直到西漢末年。

漢元帝在登基之初便將他的妃子王政君立為皇后,此後王政君又一路升級為太后、太皇太后,王家也成為了朝中重要的外戚勢力。

在這些王氏族人中,以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執政能力最為出色。他逐漸掌控朝政將皇帝架空,並在漢平帝死後先自稱“假皇帝”,隨後透過禪讓登基建立新朝,使西漢滅亡。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王莽

王莽登基後派遣手下逼迫姑姑交出傳國玉璽,這位西漢最後的太皇太后最終只得無奈地取出玉璽,並憤怒地將其丟在地上交給了王莽。

據說玉璽因此被摔斷了一角,後來王莽命工匠用黃金鑲在上面進行修復,這也是後世“金鑲玉”這種做法的起始。

但王莽的新朝和秦朝一樣曇花一現,很快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推翻,王莽死於亂軍之中,傳國玉璽則被人帶出長安,獻給了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其後綠林軍又被赤眉軍擊敗,劉玄被殺,玉璽轉而落入赤眉軍所立的劉盆子之手。但劉盆子也非真命天子,最終投降了光武帝劉秀,自此傳國玉璽迴歸漢朝正統掌握。

秦漢時期傳國玉璽先後在六個政權中流傳,但這卻並非其命運最為坎坷的時刻。後面還有更加動盪、更加離奇和更加曲折的故事等待著它。

在度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和平時光後,新的亂世降臨到了這片土地之上。

魏晉輾轉

東漢在董卓進京之後便已名存實亡。董卓立獻帝並殺害少帝和其母何太后的做法激起了各地的反對,關東群雄組成聯軍討伐董卓。聯軍中以長沙太守孫堅最為驍勇,他一路過斬華雄敗呂布,甚至董卓親自帶兵也被其擊潰。無奈之下董卓只得將洛陽城中的皇帝百官以及百姓強行遷到長安,並將洛陽付之一炬,傳國玉璽也不知所蹤。

其後孫堅攻入洛陽。根據《後漢書》、《吳書》以及《山陽公載記》當中的記載,孫堅在廢墟中找到了傳國玉璽並將其帶回,但此事被他的領導袁術獲悉,心懷不軌的袁術扣押了孫堅的妻子,迫使孫堅將玉璽交給了他。

在曹操迎接漢獻帝進入許都的第二年,手握傳國玉璽的袁術便迫不及待地稱帝,國號仲家。以皇帝作為王牌的曹操自然不會允許這種公然的分裂,親自率兵討伐,致使袁術不斷潰敗,最終身死國滅。

袁術手下有名官員徐璆,本是漢獻帝任命的廷尉,在上任途中被袁術強行劫持成為其屬下。在袁術死後,徐璆便將傳國玉璽偷出,將其帶往許都交給皇帝,使傳國玉璽又重新回到了漢天子的手中。

只可惜此時的天子能把握玉璽,卻已把握不住天下了。曹操死後曹丕逼漢獻帝禪位,並派出使者向自己的妹妹,漢獻帝的皇后曹節索要傳國玉璽。在派出幾批使者後,曹節最終同當年的王政君一樣將玉璽摔在了地上,同時哭著罵到:“老天是不會護佑你們的!”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曹節

於是傳國玉璽又成為了曹魏皇室的正統象徵。

老天似乎真的沒有護佑曹魏,魏文帝曹丕和他的兒子魏明帝曹睿在位時間都非常短暫。曹睿死後,年幼的小皇帝很快被司馬家族控制,最終司馬家族利用曹魏消滅了割據的吳蜀,隨即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便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傳國玉璽也就隨之轉手到了晉庭之中。

晉朝的建立宣告了紛亂的三國時代的結束,但另一場更加巨大的動亂卻在其後蓄勢待發。

胡漢更迭

司馬炎開創的西晉國祚沒有比他所篡奪的曹魏長多少。在他死後西晉便爆發了八王之亂,司馬家族在內鬥中同歸於盡,內遷的胡人紛紛趁機建立政權。

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稱王建立漢國,史稱漢趙,不久之後稱帝。劉淵死後,他的兒子劉聰弒兄奪位,率領軍隊攻破西晉都城洛陽,俘虜了晉懷帝,也獲得了傳國玉璽。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但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政權壽命更加短暫,漢趙很快被石勒建立的後趙所滅,玉璽再度易主。石勒死後養子石虎把控朝政,隨後廢皇帝自立為天王,並帶著玉璽遷都鄴城。石虎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大開殺戒,混亂之中石虎的養孫石閔將其餘勢力擊敗,滅後趙建立魏國,並改回本姓冉姓,史稱冉魏,傳國玉璽也隨著政權的再度更迭而跟隨新主。

冉閔上臺後政策搖擺,先是屠殺胡人,隨後又封其子為大單于並招降胡人軍隊以示安撫,失敗的遷徙政策導致北方陷入混亂,致使其喪失民心,在隨後的戰爭中被其餘勢力聯合擊敗,最終死於前燕將領慕容恪之手。

冉閔死後前燕攻打冉魏都城鄴城,將其重重圍困。面對危局,鄴城守將只能向東晉稱臣求援。東晉濮陽太守戴施以交還傳國玉璽作為出兵條件,在鄴城被攻陷之前成功將其騙到手中送往建康,至此晉朝又得到了象徵正統的玉璽。

東晉再其後又存續了六十餘年,末代君主晉恭帝被迫將帝位禪讓給宋武帝劉裕,東晉滅亡,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南北顛沛

劉宋享國五十九年,被南齊取代;南齊立國僅二十三年後便宣告滅亡,其皇室的遠親蕭衍建立了南梁,傳國玉璽在不到百餘年的時間裡四易其主。

蕭衍執政前期節儉愛民,十分勤政,使得南朝國力迅速恢復並增長。但他晚年沉溺於佛法和自我滿足之中,致使政策多有失誤,尤其輕易招降北齊叛將候景,其後又打算將其交還北齊,使得候景率兵進犯建康並將蕭衍俘虜,最後將其活活餓死。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梁武帝

候景攻破建康後奪取了傳國玉璽,後來候景兵敗被殺,傳國玉璽流落民間,輾轉之後被北齊尋得,送回鄴城,再度迴歸北方。

在劉宋取代東晉後的不久,北方的五胡十六國最終由北魏政權統一進入北朝時期。一個半世紀後北魏衰落,皇室被權臣控制,最終被權臣高歡和宇文泰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二人死後,他們的後代也效仿曹丕和司馬炎逼迫皇帝禪位,在東魏和西魏的基礎上分別建立了北齊和北周。

傳國玉璽落入北齊手中,卻沒帶給北齊國運。執政方針的錯誤加上皇帝的荒淫暴虐致使北齊逐漸衰落,最終被北周所滅,玉璽又從此又跟隨了宇文家族。

從曹魏開始,傳國玉璽非但沒有給持有者天命,反倒更像一個詛咒,每個持有它的王朝都會在不久之後覆滅,沒有一個能夠撐過百年。北周在二十年後就被楊堅所篡,隋朝建立重新統一南北,旋即又在三十八年之後被唐取代。而早在前一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等人殺害之後,傳國玉璽便隨著逃亡的蕭皇后一起來到了漠北突厥之地。直到唐朝貞觀年間,李靖出兵消滅東突厥,這枚傳國玉璽才回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中。

唐後傳疑

傳國玉璽此後在大唐安穩地度過了二百多年時光,隨後又一波亂世到來。

唐朝末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建立後梁,傳國璽再度改姓;十六年後後梁被後唐所滅,傳國玉璽又迴歸李姓,但此李姓乃是唐朝賜姓的沙陀人。

十四年後,後唐被後晉和契丹聯合攻滅,傳國玉璽隨後唐末帝一起在大火中失蹤。

此後有關玉璽的線索便被蒙上了一團迷霧,變得撲朔迷離。

後晉到北宋初年皇帝一直沒有傳國玉璽,只能自制些玉璽聊以自慰。直到宋哲宗紹聖年間,長安的官員向皇帝獻上一顆玉璽,聲稱是治下咸陽縣的農民尋得,宋哲宗經多位大學士考證鑑定為真。

宋哲宗去世後由於沒有子嗣,由其弟端王趙佶即皇帝位,是為宋徽宗。徽宗末年金兵大舉進犯,趙佶在驚慌中退位自稱太上皇,不久進軍攻入開封,宋徽宗和兒子宋欽宗一起成為俘虜,北宋滅亡,傳國玉璽再度失蹤。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史料中曾有出現傳國玉璽的記錄,稱其藏於大內之中,隨後在明軍攻入北京之後被元朝皇室攜帶遠逃漠北,致使明朝建國之初沒能獲得玉璽,成為朱元璋的一大遺憾。

明朝弘治年間,陝西巡撫獻上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但有臣下上奏認為君王治理天下應該憑德而不憑璽,請求皇帝不用此璽,明孝宗認可其意見,將其封藏。

明朝崇禎年間,後金將領多爾袞出兵蒙古察哈爾部並將其剿滅,獲得元朝遺留的傳國玉璽,皇太極據此稱帝。

時間轉眼來到近代。公元1912年袁世凱逼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但皇帝仍舊和傳國玉璽一起居住在紫禁城中。直到1924年,馮玉祥將其逐出故宮,而傳國玉璽也在此時失蹤,從此再無下落。

去向何方

傳國玉璽的去向成為了謎團,時至今日無人破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民國時期失蹤的那枚所謂玉璽並不是真正的傳國璽。

其實五代之後有關玉璽的記載都是存疑的。宋哲宗尋得玉璽很可能是朝中政治鬥爭策劃的一場戲劇。因為當時朝野之中便不乏質疑之聲,而其後的宋徽宗也不認可這枚玉璽,他一連刻了十枚玉璽,很可能是試圖魚目混珠,讓人淡忘這枚玉璽。

而明朝發現的所謂玉璽也可能是皇帝為了宣揚正統而導演的戲劇,先是讓人找到所謂玉璽,然後再由大臣表態“人君治天下以德不以璽”,接著將其深藏。一方面宣示了自己天命所歸,另一方面也讓世人無法窺探其真偽。

至於皇太極找到的那枚玉璽則更為虛假。首先元朝編纂的遼史中明確記載傳國玉璽失蹤,其次清朝記錄這枚玉璽上所刻文字是“制誥之寶”,與記載不符。此時已經被喜好考據的乾隆皇帝親自證偽。

稀世珍寶傳國玉璽,如今身在何方?

乾隆

那麼真正的傳國玉璽去向何方了呢?

其實在元朝編纂的《遼史》中有如下的記載:“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正面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高祖。王莽篡漢,平皇后投璽殿階,螭角微玷。獻帝失之,孫堅得於井中,傳至孫權,以歸於魏。魏文帝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更名“受命寶”。晉亡歸遼。自三國以來,僣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聖宗開泰十年,馳驛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興宗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試進士。天祚保大二年,遺傳國璽於桑乾河。”

可以印證這種說法的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曾經寫下的《傳國璽詩》:

一時制美玉,千載助興王。

中原既失鹿,此寶歸北方。

子孫宜慎守,世業當永昌。

由此看來,這枚玉璽極有可能是來到了遼朝,並在遼朝末年被逃亡的天祚帝遺失。

另外還有一種記載,據說傳國玉璽曾經出現在元大都的集市上被人叫賣,被當時的權相伯顏購得。如果此條記錄屬實的話,那麼傳國璽很可能遭遇了不測——因為伯顏曾經將其收繳的各種玉印通通磨平,分發給大臣們刻制自己的圖章。

總之這枚充滿傳奇的印章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雖然如今找到它的希望已經十分渺茫,但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它可以重現世間,將它的秘密向世人展現,讓人們知道它所經歷的這幾千年滄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