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的悲鳴:擁有1400年曆史的古橋,卻在62年前成為了歷史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橋樑大國,無論在山川、江河還是城市之間,都少不了橋樑的身影。不得不承認,在無聲無息間,橋樑早已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它連線的不僅僅是遙遙相望的兩岸,還有互相牽掛的一顆心。不過,從歷史的角度看,橋樑卻是進步的標誌,從最初的獨木橋,到現在的鋼筋混凝土橋,以及各種會動的機關橋,無一不證明了人類文明正逐漸蔓延至這個藍色星球的每一寸土壤。

趙州橋的悲鳴:擁有1400年曆史的古橋,卻在62年前成為了歷史

遺憾的是,橋樑也是有壽命的,在歲月的侵蝕下,就算是屹立不倒的橋樑,也終有完成使命的一天。然而,有著1400年曆史的趙州橋卻不在其列,上學時,課本中的《趙州橋》一文便介紹了它的與眾不同。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這是一座以石頭聞名的城市,全縣一共有3處古代石質建築——陀羅尼經幢,永通橋和趙州橋。

趙州橋的悲鳴:擁有1400年曆史的古橋,卻在62年前成為了歷史

在運河的作用尚未被完全挖掘時,橋樑便成了替代船隻的最佳之物,這既是為了節省時間,也是為了方便交通。另外,船隻載重量也有一定限制,若是客流量過多,坐船出行反而不美。於是,當橋樑成為交通主力之後,專業造橋師便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他們對橋樑的結構、穩固性、外觀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與調控,就連建橋材料也與之前有了很大不同。

趙州橋的悲鳴:擁有1400年曆史的古橋,卻在62年前成為了歷史

不過,在中國橋樑史上佔主要地位的,卻非石橋莫屬。趙州橋是一座典型的石橋,它所處的位置乃是陸路交通要道,洨河的寬度不僅達到了37米,兩岸的土質也以砂石為主。也就是說,在洨河之上修建高拱石橋不僅會加重兩側橋腳的負擔,還必須要承受更大的重量,尤其在鬆軟的沙土地,這樣的設計只會加快橋樑的沉降速度,最終使其變形坍塌,倘若橋上恰好有行人透過,恐怕還會造成傷亡。

趙州橋的悲鳴:擁有1400年曆史的古橋,卻在62年前成為了歷史

實際上,古人對石料並不是很熟悉,畢竟中國古建築材料使用的一直都是木材,關於其效能和受力情況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說,屹立1400餘年不倒的趙州橋不僅年代久遠,還克服了石材建築上的弱項,堪稱世界性的突破。趙州橋的設計者名為李春,他將巧妙地將石拱設計成弓形的坦拱,幾乎放平了橋面坡度,這樣一來,石拱橋的沉降變形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趙州橋的悲鳴:擁有1400年曆史的古橋,卻在62年前成為了歷史

可是,坦拱設計卻相當於捨棄了一部分橫向穩定度,而且橋體自重也是對承載力的一個極大考驗。沒成想,李春卻在大拱肩上開出了四個小拱,如此一來,不僅降低了橋身自重,還增加了洩洪面積,這個做法在世界橋樑史上乃是首創。遺憾的是,雖說趙州橋挺過了6次地震、8次戰亂和10多次水災,但橋體也受到了不少創傷,開裂、崩壞之處也不在少數,若不是專家及時修復,也許這座傳奇的石拱橋早就湮滅在歷史中了。

趙州橋的悲鳴:擁有1400年曆史的古橋,卻在62年前成為了歷史

62年前,趙州橋走完了“橋生”中最後一段路,修復工作竣工後,趙州橋的殘缺部分已經煥然一新,儘管古橋部分依然存在,結構主體也沒有發生過變化,但更新換代的石料終究不是1400年前的。況且,1958年的修復力度最大,橋上的很多石料都被替換了下來,倘若再加上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其進行的修繕,如今的趙州橋早已不是原本的趙州橋了,當年堅不可摧的趙州橋,徹底成為了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