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看到一篇文章,這夥計洋洋灑灑一千多字,結論是曹衝被毒蛇壓死的,兇手是曹丕,原因嘛就是為了爭奪世子之位。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看後我真是既好笑又氣憤,這種不長腦子的所謂“歷史”怎麼會堂而皇之刊登出來?就算有“陰謀論”,也不能拿影視劇的情節當歷史嘛。強烈建議平臺專門開一個“戲說歷史”欄目,讓這幫人自由表演,以免他們誤導讀者。

先說我的結論:曹衝是病逝,其中不存在任何陰謀!

首先,曹衝生前兄弟間有可爭的東西嗎?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兄弟爭接班人位置的首要條件是,老爸曹操已經掌控天下,並且獲得法理上的地位。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李嘉誠的兒子們可以整一整,路邊要飯的叫花子,他的兒子們有什麼可爭的?打狗棍嗎?

陰謀論下意識地認為曹衝一定陷入世子之爭,源於兩個原因。一是下意識認為曹操早已經是天下老大,並且已經是魏王;二是被曹操的某些表述所誤導。

按時間軸線梳理一下事件經過,就可以打碎我們的“下意識”。曹衝出生於196年(建安元年),去世於208年(建安十三年),享年12歲。曹操受封魏公發生於213年(建安十八年),受封魏王在216年(建安二十一年)。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也就是說,曹操是在曹衝去世後五年,才變成了“李嘉誠”,有了兒子們垂涎的“家財”,在這之前他只有“打狗棍”,請問哥幾個會去爭不存在的遺產嗎?

事實上,曹衝去世的那一年,曹操才徹底剿滅袁氏殘餘力量,統一了北方。從那時候開始,曹操才真正確立江湖老大的地位,曹衝有生之年,看到的是創業初期的老爸,隨時都有“破產”的可能。

可是曹操又為何對曹丕說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曹衝死了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哥幾個的幸運)呢?這就涉及第二個事實:儲位之爭的歷史背景到底是什麼?

其次,儲位之爭是曹丕與曹植的對決,與曹衝無關。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我個人認為,人們對曹操的話產生了時間上的“錯位”誤解,就是說曹操說這話不是在曹衝去世當年,而是在封魏公之後。那時候曹丕與曹植的儲位之爭白熱化,曹操不由惋惜:假如曹衝在哪有你倆的事?

我們從《三國志》記載中,找不到任何曹衝參與爭儲的痕跡,更看不到他與幾位哥哥之間的矛盾衝突。曹植在歷史上第一次大出風頭,是在銅雀臺落成的建安十五年,那一年曹植18歲,曹衝已去世兩年了。

三年後曹操封魏公,曹丕與曹植展開儲位之爭。很顯然,銅雀臺建成那年,天下人都知道曹操的江湖地位已經不可撼動,曹丕和曹植也從那時候開始培養各自的政治勢力。等老爸拿到了“金飯碗”,羽翼豐滿的哥倆開始反目。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看清沒,爭儲從來就不是哥倆你掐我、我撓你那麼簡單,而是兩派勢力的角逐,早夭的曹衝那時候有政治資本嗎?就算曹操傾心曹衝,他也不可能直接把曹衝推到前面給哥哥們當靶子,而是先替他打好整治班底。

事實上,曹衝到死僅僅是個人人誇讚的“三好生”,離政治足有十萬八千里,曹操的話無非就是一個父親的惋惜而已,不能當作曹操真的就下定決心傳位曹衝了。

曹衝是曹操第七子,六個哥哥分別是:曹昂、曹鑠、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其中曹昂在曹衝出生後的第二年去世,曹鑠和曹熊英年早逝,曹彰是個致力於疆場的武將,無意爭儲。所以,一般認為爭儲只可能發生在曹丕、曹植和曹衝之間。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其三,曹衝病逝的記載是可信的。

史書雖然沒有對曹衝病逝前後的細節有太多描述,但從兩個記錄也可以有個基本結論。

《三國志 魏書》:

“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

《三國志 華佗傳》:

“及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這兩個記載表明,曹衝生病期間曹操對他非常關心,也竭盡所能地做了兩件事,一是請名醫,為此都後悔當初殺了華佗;二是“搞封建迷信”,祈禱鬼神能救曹衝。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這哪裡是中毒暴亡的跡象?曹衝應該病了較長一段時間,假如他遭遇毒手,不可能逃得過曹操的眼睛。

至於有人說,曹操明知是曹丕所為,為了曹魏江山不得不裝糊塗的說法,更是荒唐不堪!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沒有哪位父親能容忍下這種行為,要知道曹操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呢!

事實上,包括曹丕和曹植在內,都對曹衝的死表示惋惜,言語間滿滿都是對幼弟的憐惜。

曹衝確實是個天資聰慧,天性仁愛的完美少年。北宋人邵博還曾經感慨:假如曹衝不死,荀彧一定不會死,大漢不一定會亡。

兄弟之爭害死了曹衝?歇了吧,曹家兄弟難道要爭曹操的“打狗棍”

對一個12歲的少年下這麼一個結論,明顯言過其實了,小時候是塊寶,長大變歪瓜裂棗,這種情況太多了,畢竟那個年齡還不定性,變數太大。它所反映的,無非是人們基於對現實的不滿,假理想於那個完美的少年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