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歷史人物:離“飯圈”越近,離史實越遠?|週末談

摘要

週末談

以自信而不排他的態度與其他人商榷,才是討論歷史的正道。

你這麼說,是不是對家派來的黑粉?抱走我家哥哥不約。”“他們搬運的那些黑料,都是在惡意抹黑我家哥哥。”當我們在網上聽到這樣的對話,八成會覺得,自己踏入了“飯圈”的地盤。然而最近,不少歷史文化領域的博主發現:不知不覺間,許多早已“入土”多年的歷史人物,竟然也像炙手可熱的流量明星一樣,有了自己的“粉絲團”。

評判歷史人物:離“飯圈”越近,離史實越遠?|週末談

有些“粉絲團”,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愛好者,也不是簡單地崇拜歷史人物。“反黑”也好、“控評”也罷,娛樂圈的這些常見操作,他們幾乎樣樣精通。其中,有些人只是對歷史人物的感情過於強烈,因此情不自禁,這些人的情感可以理解。不過,也有一些極端的“歷史人物粉”,充滿了攻擊性,讓許多歷史博主的評論區成了“飯圈大戰”的戰場,也讓那些想要理性交流讀史心得、學習歷史知識的網友苦不堪言。

不論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亦或是諸葛武侯、太白詩仙,一直以來,但凡能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人物,永遠不會缺少忠實擁躉。每個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幾個格外欣賞的歷史名人。倘若這種欣賞的感情過於強烈,也可能轉化為一定程度的崇拜。然而,當這種樸素的感情和“飯圈”碰撞到一起時,可能會在某些人身上轉化為帶有排他性的偏見,進而造成歷史討論跑偏的風險。

縱觀歷史討論“飯圈化”中的極端現象,有幾類案例十分典型。其中,部分極端粉絲熱衷於對批評其“偶像”的人“出警”,以罵人和控評的方式對抗不同意見;也有部分極端粉絲每天組織起來,到各大平臺為與其他歷史人物的粉絲吵架,從而給“偶像”爭取熱度;最誇張的是,曾有某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粉絲,竟然因為對一部電視劇中“偶像”的形象不滿,找出各種誇張的藉口對該劇展開舉報攻勢。凡此種種,都令真正熱愛歷史的人倍感心憂。

評判歷史人物:離“飯圈”越近,離史實越遠?|週末談

舉例來說:個別“嬴政粉”只看得到秦王掃六合的功業,而對於焚書坑儒等歷史事實拒不承認,無法容忍他人客觀評價秦政得失(反之亦然);個別“明粉”但凡看到有人提及清朝相較前朝的進步,便會把“辮子沒剪乾淨”之類的帽子扣給對方(反之亦然);個別“李白粉”看不慣“李杜齊名”的後世評價,硬要把李白的詩作《戲贈杜甫》歪曲為李白瞧不起杜甫的證據(反之亦然)。這些“粉絲”的做法,乍看起來是在維護其“粉”的物件,實際上只會讓深陷其中的人失去客觀認識歷史事實的空間。

觀察某些熱衷於“反黑控評”的歷史人物“粉頭”,可以發現,他們往往熟記大量與“偶像”有關的史料,在讚美“偶像”時引經據典,洋洋數千言都不會重樣。即便是那些身處外圍的“小粉絲”,至少也都具備基本的史料查閱能力,如此才能在與“黑子”或“別家”戰鬥時不落下風。

問題關鍵在於:對史料資訊的記憶,並不能和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劃上等號。一名歷史愛好者,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偏好累積史料,不僅無助於增進認識深度,反而可能在自己的成見中越陷越深。把自己對特定歷史人物的崇拜當做學習歷史的唯一動力,無異於“先射箭,後畫靶”,其結果早在一開始就已註定。只有拒絕預設立場,帶著批判性思維,多角度瞭解史料,同時積極傾聽多種不同聲音,再得出自己的思考結論,以自信而不排他的態度與其他人商榷,才是討論歷史的正道。

喜歡特定的歷史人物並沒有錯,但這份感情不應凌駕於史實和邏輯之上。真正熱愛歷史的人,還應以此為鑑。

撰文/楊鑫宇

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