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成為小炒特別讀者

給歲月以文明。

1

現狀

在紐約這座以眾多摩天大樓拼接起來的城市中,有兩次巨大災難改變了美國的歷史。一次是眾所周知的2001年“9·11”,另一次是不為人知的1911年華盛頓廣場大樓起火。

1900年,18歲的弗朗西斯·珀金斯考入美國名校曼荷蓮文理學院,如今的美國交通部長、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的夫人、華裔趙小蘭就畢業於這所學校。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1904年,這是珀金斯的最後一個大學學期,她選修了美國經濟史。作為主修物理、輔修化學的純理科生,她卻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濃厚興趣,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在太好了。

20世紀初的美國,離南北戰爭結束僅40年左右,

就已經崛起為

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工業產值佔全球1/3,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然,它還不是世界頭號強國,因為全球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是老牌霸主英國。

《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帝國:“入關”與大國崛起》

用一個數據就可以證明美國此時的經濟繁榮。美國的鐵路里程達到16。3萬英里,總里程佔全球52%,超過歐洲各國的總和。

16。3萬英里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26萬公里。2019年我國鐵路總里程13。9萬公里,僅相當於100年前美國的一半。十分誇張!這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鐵路建設。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歷史學家比爾德如此評論:“

美國只用了30年時間就取得了英國100年才取得的成就

。”

跟千千萬萬的美國學生一樣,珀金斯也為祖國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但很快,一次經歷深深刺痛了這位象牙塔的大學生。

珀金斯的選修課老師鼓勵學生去周邊的工廠進行實地考察,用調研的方式增加經濟認識,她就去參觀了馬薩諸塞州的新英格蘭工廠。結果,

工廠惡劣的工作條件、童工的普遍存在,使她震驚了

22歲的珀金斯參觀後,在班上義憤填膺:“沒有任何保障工人健康的規定,也沒有在工人受傷的情況下給予充分賠償的規定。”

她開始意識到,書本上光鮮亮麗的經濟數字,若去撥開它,將能看到醜惡的現實。

她不再沉迷大國崛起的快感,開始思考經濟發展的本質

。珀金斯很快就發現:

美國經濟的繁榮,

是以官商勾結的壟斷組織為特徵的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漫畫《參議院老闆》:體型肥胖的壟斷資本家凌駕於參議院之上,大廳的“人民入口”掛著“關閉”的牌子

資本家與政府結合在一起,JP摩根的美國鋼鐵公司控制全美2/3的鋼鐵生產,洛克菲勒掌控全美90%的石油。最終的結果是:

美國1%的企業控制了33%的產品生產,1%的家庭擁有全國88%的財富

壟斷必然導致經濟成果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難以惠及達到大部分人。

一方面是富豪們生活在扭曲的奢侈當中,一方面是民眾生活艱難

,他們工作條件惡劣,工資增長緩慢,夫妻一起上班掙錢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的生活,2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珀金斯斷言:

這是富人們的美好時代,卻是底層人用命拼的時代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1895年照片,兩個小孩得到三位女傭的照顧

在不久舉行的畢業典禮上,曼荷蓮文理學院邀請著名“公知”佛羅倫薩·凱利作畢業演講的嘉賓。面對那些即將走向社會的年輕學子,

佛羅倫薩·凱利沒有跟他們說國家強盛的宏大敘事,而是無情揭露血汗工廠的黑暗事實

,並提倡最低工資、八小時工作制、禁止童工的社會保障。

大學最後一年的所見所聞所感,徹底改變了弗朗西斯·珀金斯的價值觀。在成功學和發財夢十分流行的當時,她選擇了關注底層的勞工利益。

可以稱她為

覺醒的年輕一代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大學畢業後,她邊當教師邊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碩士,並在業餘時間經常幫助窮人和失業者。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珀金斯很快就發現:

美國的勞工狀況更加惡劣、勞資關係更加緊張

她在傑克•倫敦1906年出版的小說《鐵蹄》中讀到,“現代人的生產力比野蠻人高出1000倍,而現代人的生活卻比野蠻人更加悲慘。”

她還知道,當時一位富豪的夫人公開炫富,在一次舞會上花費了36。8萬美元,引發公憤和媒體的強烈抨擊,以至於不得不逃到英國躲避謾罵。

很明顯,快速工業化帶來了經濟發展,也帶來了貧富差距和社會撕裂,

導致社會關係非常緊張

2

保守

在整個社會充滿不滿的氛圍中,

美國資本家和聯邦政府卻無意改變社會現狀。

他們都認為,底層人民用命換錢,不是資本的問題,也不是政府的問題,而是個人努不努力的問題。

資本家努力說服民眾,“大家都是工業化發展的受益者”,努力工作就能過上好日子。

弗朗西斯·珀金斯心裡很明白,

這是逃避問題的謊言,是欲蓋彌彰的自欺欺人。

鋼鐵大王卡內基在自傳《我的財富觀》如此寫道:

“在我商海沉浮的職業生涯所經受的各種受傷害中,依然讓我感覺痛苦的只有霍姆斯特德大罷工。這是十分沒有必要的,

那些人完全做錯了

。由於有了新機器,工人們的工資比使用舊機器多了30%。”

面對社會的不穩定,聯邦政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1909年上臺的塔夫脫總統,無意進行改革,沒有雄心,因循守舊,沒啥政績,使得前任總統老羅斯福開啟的改革中止了,對壟斷企業大開方便之門,

開了歷史倒車

國家越來越不穩定,塔夫脫依然每天笑容滿面,被稱為“微笑的比爾”,每天狼吞虎嚥烤魚、麵包、炸雞,使得體重飆升至300磅,洗澡時還會卡在白宮的浴盆裡,所以工作人員不得不單獨為他新建一個大號的浴缸。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塔夫脫是老羅斯福親自扶持上位的,面對繼任者的無所作為,他恨鐵不成鋼,“

塔夫脫展示了自己平庸的領導才能,沒有執行任何一項偉大的政策

”。

塔夫脫卸任後,名列美國曆史上最差的總統之一,與胡佛齊名。

政府的不作為,使得美國覺醒的精英不得不行動起來。比如,JP摩根的寶貝女兒安妮·摩根,為罷工女工募集資金;實業大亨範德比爾特的前妻阿爾瓦為保釋走上法庭的罷工工人。

1910年,珀金斯拿到碩士學位,果斷放棄教師崗位,加入紐約市消費者協會,擔任為執行秘書,

致力於遊說州政府立法改善勞工境遇,保護紐約工廠的婦女和兒童。

3

悲劇

1911年3月25日,週六,珀金斯與朋友正在曼哈頓的格林尼治街邊喝咖啡,突然看到華盛頓廣場濃煙滾滾,人群喧囂。

她本以為是工人罷工,但跑過去一看,臉都嚇白了。

一座十層高的大樓著火了,但她沒有看到逃生的人,反而看到不斷有工人從

24米高的樓上縱身躍下

。那些年輕姑娘們爬上窗臺,在焦急、痛苦和絕望中,發出一聲慘叫,然後就像一隻只從高空拋落的布娃娃,落地的那一刻,鮮血噴湧而出。

“又驚恐又無助,人群抬頭望著燃燒的大樓,看到一個又一個女孩現身在紅彤彤的視窗,因為害怕而猶豫了片刻,隨即往下面的人行道跳下來,掉到地上,像肉醬一樣,面目全非,血肉模糊。”——路易斯·沃德曼,目擊者。

結果,146名工人喪生,年齡大多在16-23歲之間,最小的只有14歲。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珀金斯一邊顫抖,一邊不解:他們為什麼不下樓逃走而選擇跳樓呢?

答案很快就知曉了。出事工廠叫三角地紡織廠,位於八、九、十這三層,三角地紡織廠每週上班六天,每天至少工作12小時。

老闆為了防止工人上班時間開小差以及偷走東西,將通往樓道以及緊急救生通道的門緊鎖

所以著火時,工人們根本就出不去。開鎖的人早已不知所蹤,兩位老闆布蘭科和哈里斯倉皇逃到樓頂,得以自保,沒有做出任何援救措施。

這不就是血汗工廠嗎?

全廠五百多位員工,主要是婦女,還有不少十幾歲的少女,她們工作條件差,工資低廉。1910年,三角地紡織廠的女工們參與了紐約聲勢浩大的罷工,特意要求改善工廠的防火設施。

但政府無動於衷,罷工不了了之

,女工們迫於生計,不得不返回隨時可能發生火災的工廠。

政府看不到,老闆們更加看不到。他們炫耀著利潤表,洋洋得意巡視自己的血汗工廠,總想著怎樣把車間安排得儘量擁擠,佈置儘可能多的裝置和工人,他們不僅對空洞的安全裝置熟視無睹,還不斷喊著“快點再快點”。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直到1911年3月25日,這一天是週六,發工資的日子。姑娘們換下工裝,穿上漂亮的衣服,排隊領工資,然後度過一個開心的週末。就在這個難得的輕鬆喜慶氛圍中,悲劇發生了。

火災的罪魁禍首,到底是防火設施還是社會冷漠?

鮮血四濺的畫面就發生在眼前,讓珀金斯大受打擊,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她一看到掛在時髦服裝店櫥窗上的那些美麗衣服,就自然想到那些女工們跳樓喪命的悲慘情景。

她們製作了美麗衣服,但這亮麗的背後,卻是血淋淋的事實,需要146名年輕姑娘們用寶貴的生命來展示。就如同教科書上亮麗的經濟資料,背後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黑暗呢?

三角地服裝廠火災震撼了珀金斯,也震撼了全美。

原來這個國家的工廠是如此不安全,這個國家的工人是如此悲慘!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在此之前,人們並不關心這些近在咫尺的血汗工廠裡工人們的境遇,但這次146條人命的慘劇喚醒了他們的良知。

如果一個國家,必須靠生命才能帶來改變,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如果連生命都改變不了什麼,那就是更大的悲劇了。

3月26日,紐約時報用頭版頭條描述了事件的慘狀,各大報紙、收音機、媒體刊物,紛紛進行了報道和譴責,一些名人發表憤怒的演講。一時之間,這起火災長期霸佔“熱搜”第一位。

但是,再多的文字和口頭譴責,

這種廉價的情緒反應

,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現狀,無法杜絕悲劇的再次上演。

若沒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改變,熱度一退,一切恢復原樣。

歷史給了珀金斯一次機會。

4

改變

1933年,珀金斯成為羅斯福政府的勞工部長,是首位進入內閣的女性,儘管火災悲劇已過去20多年,但她依然說,1911年3月25日,“

新政從這一天就已經開始了

”。

那一年,工人們率先行動起來。

1911年4月5日,一個陰沉的下午,紐約的12萬工人組成了一條長長的,沉默的河流,河流載著錐心之痛,從曼哈頓的心臟淌過,當時紐約總人口只有300多萬。

那場規模浩大的遊行是特殊的。沒有激昂的口號,只有悲傷的哭泣。

紐約迅速建立由25個成員組成的“

改進工作場所安全委員會

”,由見證者弗朗西絲·帕金斯領導,當時她只有30歲。委員會第一年就在紐約視察了1836個工作場所,聽取了222個人的相關證言,總結了3500頁的供證。

這個委員會的第一個4年任期,是美國公認的“工廠立法修法的黃金時期”,《勞動法》就是這個時候透過的。

1912年,立法規定,在7層以上超過200名工作人員的樓層,必須安裝自動防火噴淋系統。並將工時縮短到每週54小時。

根據委員會的建議,到1914年,

紐約州一共通過了34項改善工人工作條件和勞動安全的法律

,明確要求對勞工的工作環境進行全面改革,提高勞工的福利待遇。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當波及全美的大罷工也無法明顯改善勞工利益時,

紐約三角地服裝廠的146名年輕工人,用生命大大加速了歷史的程序

。這次火災,也被美國人稱為一場喚醒良知的大火,一場改變美國曆史的大火。

珀金斯就說,三角地服裝廠火災,是美國勞工權益保障的轉折點。

多年以後,

三角地服裝廠火災已經寫進了美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

,其中一句話是這樣的,“三角服裝廠大火悲劇促使紐約立法機構透過法律保護工人”,並附上了一張配圖。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三角地服裝廠火災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珀金斯,她再也沒有離開社會保障事業

。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任命珀金斯為勞工部長,她意氣風發地宣稱:“她來到華盛頓是為了上帝、富蘭克林·羅斯福以及數百萬被遺忘的普通工人。”

1934年,珀金斯制定了《社會保障法》。1938年,她制定了《公平勞動標準法》,該法規定了最低工資和最長工作時間,禁止僱傭童工,還規定了每週工作時間為40小時。

1945年羅斯福去世,珀金斯辭去了自己的職務。她在這個職位上的任職時間,比美國曆史上任何人都長,以至於科利爾的雜誌,將政府的舉措描述為“與其說是羅斯福新政,不如說是珀金斯新政”。

5

紀念

退休後的珀金斯,在晚年受邀參加的各類演講中,勞工都是必談主題,三角地服裝廠火災則成為她提及次數最多的事件。

1961年3月25日,三角地服裝廠火災50週年紀念日,80歲的弗朗西絲·帕金斯,不顧家人反對,堅持要來參加紀念儀式。

她看到,當年從烈火中逃生的姑娘們,已經成為老婦,她們來到那座不敢面對的大樓前,悼念死於那場大火的姐妹們。她深情回顧了那場大火如何喚醒了美國的良心,

也強調這促使她埋下了為改變勞工命運和捍衛女性權利而奮鬥的種子。

1980年,為了紀念珀金斯為勞工爭取權益的貢獻,美國將勞工總部大樓命名為弗朗西斯·珀金斯大樓。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2008年,美國200多個組織和個人聯合成立了紀念三角工廠火災聯盟,其成員包括工人聯合會、紐約市消防博物館、紐約大學等。他們支援在每年3月25日這天舉行火災紀念活動,

並且希望為遇難者籌建一個公開的永久紀念碑

2001年2月15日,三角地服裝廠火災的最後一位倖存者,羅絲·弗雷曼女士去世,享年107歲。美國各大媒體報道了她去世的訊息。

2011年3月25日,,三角地服裝廠火災100週年紀念日,美國的許多社會團體紛紛開展多種紀念活動,緬懷那些用鮮血改變美國的亡魂。就連海外的美國駐華大使館,也在其微博上表達了紀念。

而美國的高中生們都能在歷史教科書上銘記該事件,書本文字和社會輿論不斷告訴這些莘莘學子:

生命的價值重於財富

小結

打工人之死,改變一個國家

美國政壇至今流傳著弗朗西斯·珀金斯的一句話:“一個政府應該致力於讓其所有人民,過上儘可能美好的生活。”

2018年3月25日,美國照常舉辦了三角地服裝廠火災的官方紀念活動,某華裔議員表示:

“100多年過去了,工會和工人依舊在為了公平待遇而掙扎,而大企業卻可以收到上百萬元的各種政府補貼,如今的工人每天面臨著低薪和被剝削的處境。”

全球霸主美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很顯然,

要擺脫權力和資本的奴役,告別用命換錢的野蠻生存方式,底層勞工仍舊任重道遠

讓安逸不再有代價。

—END—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