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流民是古代封建社會中最常見的現象,有的是天災所帶來的災民成群,有的是人禍所造成的流民聚集。這是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懼怕的存在,因此一旦地方發生自然災害或起義活動往往第一時間被傳送帝王,因為大量流民往往會威脅封建王朝的統治。

統觀整個明王朝,

流民問題從未得到消除,最終明崇禎皇帝死於李自成的起義隊伍之中

。那麼,明朝的流民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與之前的王朝相比,明朝流民有什麼不同?資本主義萌芽與明朝流民之間有怎樣的相互作用?明朝流民產生了哪些影響?朱元璋的“大資料”是如何崩潰的?下文將一一解析。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明朝流民為何源源不絕

1.最容易被忽視的流民製造者:基層官紳的魔爪

明代“投獻”之風,十分盛行。什麼是“投獻”?。為什麼會產生“投獻”?

“投獻”就是自耕小農對權貴的“賄賂”,

是指一些自耕小農將自己的土地獻給權貴

,以此獲得權貴特權的庇護而免於服役。

只要成為權貴的“奴僕”,便可以享受權貴特權所帶給的一絲絲福廕——僅僅這一點點福廕,也會讓許多人自願“投獻”,進入權貴之下充當田莊奴僕。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當然除了自願投獻,也不乏被地方豪強惡霸搶掠逼迫而無奈“投獻”土地。在其中

最不應該忽視的就是官紳以及鄉紳勢力的膨脹

。可以說,官紳以及鄉紳勢力的膨脹也是明朝後期流民源源不斷產生的極大動力之一。

2.來自天災的啟示

明朝的自然災害出現頻繁,甚至比歷史上其他朝代出現的次數更多、破壞力更大。這直接導致了明朝流民的產生——由於歷史環境影響,明朝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根本無力抵禦頻繁發生的自然災禍,而

一場場天災就是一片片山河民眾的流離失所與背井離鄉

。伴隨這一災難現象的就是明朝不斷擴大的流民隊伍。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1)明朝旱澇災害頻發

“大風霾,震屋揚沙,咫尺不見。”

據歷史記載,在明朝末年社會中出現了十分極端的天氣狀況,並伴隨著旱澇災害的頻發。明朝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因此,這樣的旱澇災害往往導致糧食欠收,甚至吞沒村莊,也使得許多農民失去了生活的來源,最終成為流民。

(2)明朝遭遇小冰河時期

一方面,明朝旱澇災害頻發導致農民背井離鄉,另一方明朝遭遇小冰河時期,使得整個大明王朝陷入冬季嚴寒之中,尤其是萬曆八年到崇禎十七年(即1580-1644 ),極端嚴寒天氣也成為另一種自然災害。

氣候驟然寒冷,不僅帶來冰雪,更導致了當時大明朝的糧食全面減產。

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帝國,因為連年的自然災害天氣,明朝的糧食儲備出現危機,同時越來越多的民眾失去生存的依靠,不得不成為流民,也成為明朝統治的危機之一。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3.明朝流民產生的政治環境

朱元璋早期實行“與民休養”的方針政策,愛惜民力,與民生息,極大程度上緩解了流民現象。正是早期明朝救濟政策的及時和得當,因此沒有發生大的災難。

到了中期,明代災害和土地兼併加重,而政府政策朝令夕改,造成流民規模的擴大和社會的不穩定。

至於明朝後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土地兼併現象——幾乎從皇權上層到官紳地主階層,整個跨階層既得利益者全部將目光鎖定在土地兼併上。他們其中

例如宗室諸王、勳戚、太監等透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各種方式尋求土地利益佔有

,從而導致了大量流民的產生。

此外,為應對北方遊牧民的侵擾,明代修築鞏固了長城,同時在邊地屯駐重兵。這些措施給明代中央財政和明代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而作為既得利益的統治階層紛紛把軍費財政壓力轉嫁到農民身上,從而迫使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併成為流民。

例如崇禎年間所徵收的“遼餉”、“練餉”等,逼迫流民最終走上起義的道路。

4.明朝流民產生的經濟社會原因

明朝中期,除了傳統的耕作土地收益,土地價值更為凸顯,由此導致了貴族、縉紳地主對土地和財富的貪婪追求和佔有。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1)朱元璋的“大資料”是什麼?

朱元璋“大資料”之一:魚鱗圖冊

明初政府對全國土地進行丈量,並繪製魚鱗圖冊,且將“魚鱗圖冊”作為徵收田賦的根據。據記載,從洪武元年開始,該“魚鱗圖冊”進行過三次編造。

朱元璋“大資料”之二:黃冊

黃冊以戶為主,民戶編人的原則是看其有無能力供應國家的賦役,凡有能力任役者,都要編人正圖。明朝透過“黃冊”,保證了明代的賦稅收人和徭役供應。

朱元璋“大資料”之三:戶籍制度

明朝的戶籍包括民籍、軍籍、匠籍等三類。按照這三種戶籍,限定了民眾的職業,即民戶負責繳納賦稅;軍戶負責服兵役;匠戶則種類繁多,負責各種手工製作,休閒娛樂表演等。各種戶籍一經確定便是世襲,不得更改,更嚴禁逃亡。

朱元璋透過魚鱗圖冊、黃冊與戶籍制度,對全國民眾進行了基礎資料掌控,然後藉由戶籍身份繫結,從而將民眾禁錮在固定地方,並設定其所長,

達到令其子子孫孫為大明王朝服役的目的,最終妄圖朱家世代為皇帝以無窮無盡。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2)土地兼併現象觸目驚心

明朝末年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嚴重,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土地兼併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對此,顧炎武道,

“吳中之民,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

盤點哪些人借土地兼併達到搶佔財富的目的呢?

皇族:

朱元璋大封潘王,信奉藩王拱衛皇帝的信念,因此奠定了對潘王大封特賞的基調。依照明代制度,親王需赴封國就藩,就可以得到大量土地。除了這些,王府們往往還使用奏請、納獻、逼買、強奪等手段達到擴大土地佔有的目的。

外戚:

外戚同樣有被賜田的特權,然而這些外戚也往往不滿足自身所得利益,透過各種形式非法搶佔民田甚至官田,不惜進行掠奪。例如:成化十六年(1479年),王坦彈劾王源

“吞佔民產乃有千二百二十頃有奇,可耕者三百六十六頃。”

宦官:

明朝宦官作為一種特殊群體,在這個朝代顯露出異常的光芒,甚至可以說宦官已經成為明朝的一個特殊標誌。他們憑藉著皇帝的信賴,依靠著政事特權,大力搶佔土地田莊。“閹人多奪民業為莊田”也成為了明朝的一大顯著特色。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官紳:

明朝官紳的地位是遠低於以上這些人群,但是這些官紳與底層民眾有直接的壓迫,因此這些官紳也就不可避免地“近水樓臺先得月”,更方便對小農進行土地的剝奪。正如顧炎武所說,“三吳官戶不當役,於是有田之人盡寄官戶”。

明朝流民氾濫的影響

整個古代社會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因此可以說所有王朝的主要稅收來源其實就是土地。如果一旦農民失去土地,那麼就會離開其家鄉,甚至成為活不下去的流民、災民。這顯然會對王朝的穩定帶來極大的隱患,從而導致社會的動盪與遽變。無論是輝煌的漢朝,還是鼎盛的唐朝,甚至後來的明朝,都是被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震動了根基,而流民就是這些農民起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明朝流民加速王朝滅亡

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必然帶來權貴階層對底層的瘋狂掠奪,

從而造成民眾的賦役剝削以及更進一步的壓榨,最終導致整個社會體系的崩潰。

在這一過程中,流民的體量不斷擴大,因此也不斷衝擊著舊王朝的軀體。回顧歷代王朝的滅亡都免不了天災與人禍,而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後期,大規模的流民運動對明朝的滅亡有加速作用。

朱元璋“大資料”治民崩潰後,明朝流民如何氾濫成災?

2.資本主義萌芽與流民的相互作用

明朝的流民問題,需要提出注意的是:明朝後期更是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那麼,明朝流民與資本主義萌芽有怎麼樣的相互作用呢?

眾所周知,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來說,流民反而是可以滿足用工需求,

而資本主義第一需求就是要讓農民離開所禁錮的土地

從而實現人口、土地、資金的流轉與重建

。因此,明朝流民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明代資本主義的萌芽,而資本主義帶來的財富迅速被明代權貴階層蠶食、分化以及閹割。

結語:

很多人認為,明朝的自然災害不應該是亡國的原因之一——因為歷來王朝的終結,無一不伴隨著流民的起義。實際上,

關於流民的起義與自然災害是相互作用的存在

。這就好比一個人,當其虛弱不堪,病入內裡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場普通的感冒就會引起發燒進而丟了性命,而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當一個國家已經從內裡腐朽不堪的時候,僅僅一場自然災害可能就誘發了整個王朝的坍塌。因此,當流民逃荒餓死的時候,江南大地主、無良官紳等為代表的這些特權階級依靠各種途徑,不僅拒絕交稅,甚至大肆損公自肥,肆意佔取國家財物,那麼王朝內虛而無力,自然離衰敗崩塌也就不遠了。

參考文獻:

《明史·五行志》

《明世宗實錄》

《天下郡國利病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