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聰明人、傻瓜和奴才有什麼區別?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魯迅在1925年寫的一則小寓言,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有一天,奴才遇到了一個聰明人,於是向他大倒苦水,說:“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聰明人耐心地聽著奴才的訴苦,不時還隨聲附和幾句。末了,奴才請教說:“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麼法子呢?”對此,聰明人並沒有告訴他具體的對策,而是假意安慰說:“我想,你總會好起來……”奴才聽完,頓時覺得心情舒坦了不少,雖然他的處境並沒有改善,但聰明人的話還是給了他希望。

聰明人安慰奴才,奴才感激他

然而才過了幾天,舒坦感就消失了,奴才又不平起來,需要重新找人訴苦,這次他遇到了一個傻子。奴才泛著淚光對傻子說:“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混帳!”富有正義感的傻子忿忿不平起來。奴才又繼續說自己住的小屋暗無天日,沒有一個窗。傻子便給他提了對策——“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麼?”聽完這話,奴才顫抖起來,他說:“這怎麼行?”

魯迅:聰明人、傻瓜和奴才有什麼區別?

看著奴才無助的樣子,傻子決定幫他一把。於是,奴才領著傻子來到自己住的地方,不料傻子卻忽然砸那座破屋子,想為奴才開啟一扇窗。奴才見狀傻了眼,他不停地高叫:“這不行!主人要罵的!”見傻子仍不為所動,奴才便滿地打滾,大叫起來——“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

主人聞訊,便派一群奴才來把傻子打跑了,接著他表揚了這名告密有功的奴才,誇讚他忠心耿耿。之後聰明人也來圍觀,奴才見到了他,便得意洋洋地說:“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聰明人也隨聲附和著——“可不是麼……”

傻子幫助奴才,奴才出賣他

聰明人究竟聰明在哪裡?

在《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聰明人代表的就是中國人傳統的處世哲學,這種哲學講究“明哲保身”。聰明人不僅看透了世道的黑暗,而且還看穿了奴才的奴性。他知道主人的殘酷無情是客觀存在的,奴才的悽慘生活也並非誇大其辭,但自己並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所以雖然同情奴才,但也只是口頭上安慰幾句,既不得罪到主人,也能獲得奴才的好感。倘若他像傻子那樣為奴才打抱不平,到最後也只會落得一個被打跑的命運。

魯迅:聰明人、傻瓜和奴才有什麼區別?

從中國歷史的經驗中,我們還可以把聰明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身在局外的遠見聰明人。北宋的邵雍是一介平民,他從未做過一天的官,也不曾公開議論時政,他深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在跟富弼、司馬光這些舊黨人做鄰居時,每天都只是吟風弄月,不談政治;邵雍也受到新黨人章淳、邢恕的崇拜,卻也從不向他們講述自己的思想主張。只有在私底下,在面對自己的家人時,他才袒露自己的觀點,對兒子邵伯溫說北宋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南人王安石、呂惠卿做宰相,黨爭不免就要興起了,因此最好不要入仕。《宋史·儒林傳》還記載,邵雍曾對兒子說:“世將亂,蜀安,可避居。”邵伯溫為此舉家遷往四川,躲過了金兵南下的屠殺災難。因此,邵雍乃是絕頂聰明之人,他身在局外,卻極有遠見,不僅能夠獨善其身,還能澤及後代;

在野之士,不褒貶人物,不謀政事

第二類是身在局外的精緻聰明人。《後漢書》說在漢桓帝的時候,朝政昏暗,黑白顛倒。名士李膺為此很痛心,有一次他責備鍾瑾說:“弟於是何太無皂白邪!”鍾瑾便把李膺的話轉告給自己的叔父鍾皓,請他評論。鍾皓回答說李膺的祖、父二代都是官員,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所以他才能夠說真話、不怕得罪人,這是鍾家無法比擬的。說真話當然是高尚的,然而“今豈其時耶!必欲保身全家,爾道為貴。”鍾皓教導侄子在亂世之中不要說真話,應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可以不分青紅皂白。這種聰明基於精緻的利己主義,是普通老百姓在亂世之中的處世法寶;

第三類是身在局內的大智若愚者。《韓非子》說關龍逢與比干皆是賢明大臣,然而卻遇上了昏愚之主,為了拯救國家,他們冒著觸怒國君的危險去抗顏進諫,結果還是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只有管仲這種聰明人才懂得處世的法則,他看到齊桓公淫亂,自己也便跟著淫亂,以此來取得桓公的信任,獲得執政大權,然後再施行自己的政策。因此,這種聰明乃是大智若愚的聰明,迎合黑暗面的目的是為了掌控主動權,以便重建光明面;

第四類是身在局內的糊塗聰明人。《資治通鑑》記載西晉之時,何曾看出晉武帝目光短淺、沒有遠慮,知道不久之後天下就要大亂了,所以他私下對自己的兒子們說:“汝輩猶可以免”,接著又指著孫子們說:“此屬必及於難。”結果到了他的孫子何綏生活的年代,果然發生了永嘉之亂,何氏家族慘遭滅門。司馬光評論說何曾看似聰明,其實卻非常糊塗。他身為宰相,知道皇帝的缺點以及國家的問題之所在,卻不出一言以匡救;為了尊顯固寵,何曾假裝糊塗,結果反而禍及後世,變成了真糊塗——這類聰明人實際上是最愚蠢的人。

因此,要想做個聰明人,首先必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是否身在局內。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覆巢之下無完卵,對社會的惡風氣不聞不問,認為這樣做就能夠明哲保身,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和後人。

要避免“聰明反被聰明誤”

不要輕易相信奴才們的眼淚

聰明人顯然早就看穿了奴才的本性,知道奴才尋求的是安慰與幻想,而不是幫助和改變,因為這樣會得罪到主人,會有被鞭打的危險。所以聰明人總是回答說:“我想,你總會好起來……”此外什麼都不做。

想必每一個聰明人在之前都曾做過傻子,都曾想要幫助奴才爭得做人的權利,結果反而被奴才出賣、訛詐。這種農夫與蛇的事經歷得多了,人的心腸也就鐵了,處世也變得更加圓滑,這是奴才的本性造成的。對此,魯迅說: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

奴才找你訴苦,並不是為了尋求幫助,而是為了發洩,為了找一個願意接受精神垃圾的垃圾桶——而你在他們的眼中也僅僅是一個垃圾桶而已。每一個奴才的內心深處都是羨慕著、崇拜著主人的,即使主人用鞭子抽打著他們,把他們看得比叭兒狗還低賤,他們還是這麼想。因為,奴才與主人存在著共情——他們都一致渴望獲得主人的權力,然後把別人當做奴隸來驅使。奴才畢生的希望並不是爭得做個平等的人,而是要力爭爬上主人的位置,以便繼續奴役他人。所以只要有機會討好主人,奴才就不惜出賣任何人。

絕對不要輕易相信奴才的眼淚,每當他來找你訴苦時,你應當對他說:“我想,你總會好起來……”此外什麼都不要做!

魯迅:聰明人、傻瓜和奴才有什麼區別?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

傻子為什麼得不到好的結果?

《水滸傳》裡,魯智深原本是經略府裡的提轄,因聽了金老父女的幾句訴苦,為此忿忿不平,便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迫過上流亡的日子,實在是一個傻子;宋江本是鄆城縣的押司,見閻婆惜母女可憐,就出錢幫助他們埋葬了閻公,不料卻被對方纏上,百般敲詐威脅之下,宋江被迫怒殺閻婆惜,毀了自己一世前程,是更大的傻子。在《水滸傳》所描繪的黑暗世道中,傻子總避免不了這種結果;因此要做傻子,就應該有覺悟,不怨天、不尤人,不為了奴才的出賣而改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墮落成“明哲保身”的世俗聰明人。

在世俗人看來,聰明人是值得讚揚的,奴才是應當可憐的,而傻子理應受到群嘲。聰明人能夠明哲保身,奴才則得到主人的誇讚,只有傻子自討苦吃,明明事不關己,卻還要挺身而出,結果費力不討好——因此,大眾都對傻子報以冷嘲。而魯迅則認為中國歷史不乏聰明人,奴才更是多得數不勝數,唯有傻子才是寶貴的稀罕物。他說: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原來傻子正是少有的“失敗的英雄”、勇於“單身鏖戰的武人”以及敢於“撫哭叛徒的弔客”。這種傻子在歷史上是存在的,在注重名節的東漢時期就有很多——李固、杜喬作為失敗的英雄,慘遭梁冀殺害,並被扣上叛徒的帽子,暴屍街頭;然而當時的讀書人郭亮、董班等人都不顧禁令,前去臨哭。夏門亭長恐嚇他們說:“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詔書,欲幹試有司乎!”郭亮等人卻說:“義之所動,豈知性命!何為以死相懼邪!”——這種傻子的勇氣實在令人佩服,然而在後世卻變得很少見了。只要有誰出了事,大家都紛紛與之切割、劃清界限,甚至反過來揭發與汙衊,可見世道人心,古今已不同。

試想,倘若傻子再多一點,多到一群奴才都打不跑的地步,那麼主人將不敢再像以前那樣飛揚跋扈,奴才也不敢隨意變節邀功,而聰明人更是不用三緘其口、裝愚守拙、明哲保身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