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979年是個多事之秋。

二月,北宋發動滅國北漢之戰;六月;北宋發動收復燕雲之戰;七月,北宋兵臨幽州城下,卻慘敗高梁河。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九月,契丹大軍發動復仇之戰,兵臨河北滿城。北宋河北諸將,迂迴突擊、三面圍攻,取得滿城大捷。但是,滿城之戰僅是契丹復仇的一個序幕。

北宋與契丹,已經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完全可以類比馬邑之謀後的漢匈戰爭。在澶淵之盟以前,北宋和契丹之間就是殘酷的戰爭關係,不是草原與中原的邊地衝突。

公元980年,三月,契丹人再次復仇。十萬遼軍來勢洶洶,兵臨雁門關下。

北宋山西方面的主將,是開國元勳、名將潘美。幽州戰敗後,趙光義委任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負責山西防務。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同時,猛將楊業,為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作為潘美的部將,扼守雁門關。

三交口,位於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潘美把主力部隊放在三交口,實際表明北宋山西的防禦重點,主要以太原為中心。

但是,這個部署的問題非常大。

滅國北漢之後,趙光義一氣之下毀掉了原為北漢國都的太原堅城。所以,此時的太原或晉陽,只是一個地名。潘美以太原為中心設定防線,但這個防線卻連一座堅城都沒有。

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分別是兩個主要盆地,一個是大同盆地,以幽雲十六州的雲州為中心;一個是太原盆地,以山西重鎮太原為中心。

在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之間,是忻定盆地。忻定盆地南北各有兩座險關,北邊的雁門關直面大同盆地、南邊的石嶺關直面太原盆地。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自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之後,契丹人便將雲州升格為西京,作為進攻中原的橋頭堡。而野戰無敵的草原騎兵一旦從大同盆地衝出,那麼立即就能馬踏山西、直入太原。

所以,北宋的防禦重點應該是雁門關,而不是太原和石嶺關。石嶺關雖是險關,但遠不及依託恆山山脈的雁門關。契丹人一旦接近石嶺關,太原便是背水一戰,因為再無緩衝。關鍵是契丹人並非沒有突破過石嶺關。後周、北宋進攻北漢的時候,契丹軍隊已經頻繁突破石嶺關。

位於恆山山脈的雁門山上,有一座自秦漢以來的軍事要塞,即雁門關。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率軍五千,就駐紮在這座雄關之上。

在獲悉遼軍進攻的訊息後,楊業立即向潘美求援。但潘美認為的防禦重點是太原而非雁門關,所以拒絕增援。

一個關係攻略的重要法則是:能用愚蠢解釋的,就不要用惡意。

雖然在評書《楊家將》裡,潘美和楊業,一個是潘仁美的原型、一個是楊繼業的原型,但此時,作為主將的潘美,完全沒有陷害楊業的惡意。

潘美的部署只能說是愚蠢,卻沒有惡意。而潘美的愚蠢,也是情有可原的。雖然也曾南征北戰,但潘美經歷的多是步兵戰陣和堅城攻略,沒有與草原騎兵交過手。而對山西的瞭解,潘美也遠不及楊業。而佈防太原,不僅最接近後方補給,而且縮小打擊半徑,完全是一種以逸待勞。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於是,潘美認為雁門關的作用只能遲滯契丹人的進攻,但根本擋不住。真正的大戰,肯定要在太原一帶展開,所以需要抓緊時間在這裡趕緊佈置防務。

而久在邊地作戰的楊業,深知缺乏堅城的中原步兵根本扛不住契丹騎兵的野戰衝鋒。同時,契丹人的補給基地就在西京大同,所以不會有後勤上的顧慮。只要衝出太原盆地,契丹騎兵就可以所向披靡。

進攻北宋的契丹主帥,是契丹大同節度使、大遼駙馬蕭啜裡。駙馬蕭啜裡是遼景宗耶律賢姐夫或妹夫、大遼外戚。而公元979年滿城之戰的契丹主帥,是漢人韓匡嗣。從這個關係上,就能看出進攻山西的契丹軍隊不會次於滿城之戰。

韓匡嗣在河北打了敗仗,遼景宗生氣了。所以,這一次在山西,蕭啜裡就是來報仇的。而且是新仇舊恨,幽州之戰的恨、滿城之戰的仇,契丹人要一起報。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同時,蕭啜裡還把流亡契丹的北漢開國之君劉崇的孫子劉繼文,給帶來了。所以,契丹進攻山西,就要上升到戰略目的,即重新復國北漢,而不是簡單地殺人搶劫。

河北方面,北宋名將薈萃。而山西方面呢?

一個潘美肯定要打敗仗的。習慣中原戰場的潘美,無法適應與草原騎兵交手。而潘美的能力,遠在另一開國元勳曹彬之下。即便是曹彬也不行,因為這兩個人與趙匡胤的性格相似,缺少一種凌厲之勢。穩紮穩打有餘,但彪悍靈活不足。

但趙光義辦了一件非常正確的事。那就是把楊業派到了山西。所以,這時候鐵肩擔道義的角色,只能交到楊業手中。

楊業是小說《楊家將》楊繼業的原型。楊業肯定會被小說傳奇過分褒揚。但,真實的楊業,受得起這份褒揚。

北宋山西方面的總兵力是五萬,基本上都捏在主將潘美手中。而楊業的雁門關守軍只有數千,一般說是五千。在主力拒絕增援的情況下,楊業只能用這五千士兵對陣十萬遼軍。

正面守關肯定守不住,因為兵力對比過於懸殊。十萬遼軍就是全線鋪開、一起爬山,五千宋軍也攔不住。所以,楊業必須出奇制勝。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楊業在遼軍攻關之前,親率數千精騎從雁門關北口迂迴到遼軍側後,將守關任務交給副將負責。

十萬遼軍集結在雁門關下,主帥蕭啜裡立即下令攻關。

就在遼軍即將衝鋒之際,楊業親率迂迴精騎從契丹大軍側後發動了突然襲擊。

同時,雁門關守軍立即開出關外,與契丹騎兵正面鏖戰。契丹人根本弄不清楚北宋到底派出了多少軍隊,於是立即大亂。

楊業在突入契丹軍陣之後,拼命殺向遼軍主帥旗下。擒賊先擒王,不是高於現實的文學演義,因為它就是真實。宋遼高梁河之戰,遼軍統帥耶律休哥也是親冒矢石,即便身受三處重傷,也要突擊到趙光義的黃羅傘蓋之下。楊業此時的戰術,與耶律休哥完全一樣。

但楊業要比耶律休哥更幸運,耶律休哥撲了個空,而楊業卻做到了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精騎雷霆而至、名將一馬當先,楊業一個照面就讓蕭啜裡這位大遼駙馬屍首兩分。同時,宋軍還擒獲了遼軍都指揮使李重誨。

中軍大旗為敵所奪、統軍主帥身首異處,被打蒙了遼軍立即全線崩潰,拼命向大同方向逃竄。五千宋軍擊潰十萬遼軍,楊業取得雁門關大捷。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雁門關捷報傳來的時候,北宋的山西方面軍總司令潘美根本就不相信。但遼軍潰敗、楊業大勝,已是事實。《宋史》載:

會契丹入雁門,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而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

然而,也少不了文吏弄筆的歷史噪音,《續資治通鑑》載:

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眾寇雁門,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徑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眾大敗,殺其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囉,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獲鎧甲革馬甚眾。

但我們必須佩服古人的春秋筆法,即便是溢美主將潘美之詞,也給後人留下了洞悉當時情形的機關:

第一個機關是“潘美言”。史官記事,卻不老實記錄,而是“潘美言”。所以,言外之意就是,後面的話都是潘美所述,跟我史官沒有關係:你們愛信不信。“潘美言”的雁門關之戰是:自己視察到代州,正好遭遇十萬契丹兵進攻雁門關,於是命令楊業迂迴敵後,與我前後夾擊,取得雁門關大捷。

第二個機關是“自三交口巡至代州”。從太原到雁門關,接近400里路(現代公路188。5公里)。所以,主將潘美,就要從太原三交口的主陣地,一直往北巡查,穿過忻定盆地,走出數百里、走到雁門關。你潘美跑這麼遠的路是要看風景嗎?

第三個機關是“會敵十萬寇雁門”。無巧不成書,但太巧就不真實了。契丹人早不來、晚不來,偏等主帥潘美巡視雁門關才來?其次最關鍵,十萬契丹大軍來襲,是從天而降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山西主將潘美和雁門關守將楊業,就該集體免職。

所以,雁門關之戰,可能在遼軍兵力上存疑,但功成之名,只能記在楊業身上。而自此之後,北宋在山西方面防禦,固若金湯。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的大旗,立即逃得渺無蹤跡。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而楊業就是大宋的飛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