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救出來的小孩是何人?難怪老師不說

宋朝是中國封建時代為數不多的重文輕武的朝代,可這也造成了宋朝後期冗官冗費,積貧積弱。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攻打和羞辱,皇帝更是被抓去當俘虜,好不容易有一波能打又忠誠的軍人,皇帝卻只想著談判求和。雖然宋朝軍事力量很薄弱,但這個時期的文化倒是發展到了很厲害的水平,有不少我們所熟知的文學大家。例如李清照、王安石、三蘇等等。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等等都是很多人都能背出兩句的詩詞。他們不僅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王安石在政治上更是銳意進取,積極推動變法。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是王安石的死對頭司馬光。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救出來的小孩是何人?難怪老師不說

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但兩個人都是北宋時期很有才能的人,王安石主張改革變法,觸動了很多地主官僚的利益,司馬光保守,在王安石死後把他的變法內容全部廢止。雖然司馬光的這種做法經常為後人詬病,但是絲毫不影響司馬光的中國歷史所做出的貢獻。他的《資治通鑑》是中國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後世皇帝的統治提供了不少借鑑,也為我國研究古代史提供了很多素材。顧炎武的《日知錄·著書之難》這樣評價《資治通鑑》“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貢獻之大可與司馬遷比肩。我們這次不說司馬光的正史,說一說人們都知道的司馬光砸缸,可大家知道救出來的小孩是何人嗎?解釋完之後你才明白難怪老師不說。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救出來的小孩是何人?難怪老師不說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好像從小就有人告訴我們,上學之後課本上也有這個故事。最初說這個故事的人是想教我們在緊急情況下要懂得變通,不過好像越長大越覺得砸缸並不是最好的救人方法,畢竟救人的同時還損失了一口缸,而且還容易傷到缸裡的孩子。所以給孩子們講完這個故事,要再解釋給孩子們,如果能叫來大人,最好還是不要自己妄加行動。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我們聽了一遍又一遍,可能很多人到現在都不知道被救的人是誰。有人會想是不是因為那個孩子根本沒什麼名氣,說了也沒人知道,所以沒有人去一直深究司馬光救的是誰?這次我就來告訴你,司馬光當時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家裡很有錢,而且後來還當過宰相。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救出來的小孩是何人?難怪老師不說

司馬光出生於官宦家,和他玩的人不是名門望族也得是個官家子弟,一般都是家裡有錢和受過教育的人。既然兩個人能玩到一起,除了家世背景相似,品性應該也是相投的。二人都能走入仕途也是很正常的,上官尚光對司馬光的感情也在被救之後更深了。經常去找司馬光,長大之後更是想報恩,上官尚光家裡有的是錢,司馬光也一樣,所以這種報恩方式還是不可取的。司馬光長大之後官居一品,上官尚光想到能做的就是為司馬光修一座廟,供世人瞻仰。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救出來的小孩是何人?難怪老師不說

很多人肯定會好奇為什麼上官尚光給司馬光修廟的事兒沒被記載?課本上寫司馬光砸缸的事情主要也是為了給學生樹立一個樂於助人的榜樣,讓學生們能夠學到一種美好的品德。感恩的人品德也不是不能學,主要是修廟這件事情給小學生看有點小題大做了。老師們不願意提司馬光砸缸的後續主要也是因為記載比較少,給學生解釋上官尚光為什麼要那麼做也很難解釋清楚,況且教科書中的內容也是經過層層審查才能到學生的手裡。有些故事記載了就有它記載的意義,有些故事不需要記住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去強調。所以對於司馬光砸缸的後續,老師講不講意義不大。如果想深究這件事情的後續,我們可以通過後期自己查閱資料去了解。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救出來的小孩是何人?難怪老師不說

結語:小小課本中的每一個大大的故事,都是一則人生箴言,也是給人們的經驗借鑑。老師要透過講課的方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告訴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老師完成課程目標的同時也可以給學生做課外延伸,學生髮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寬知識結構也是很好的。希望學生們也多瞭解中國的古代歷史,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只要多做了解就能體會到歷史中的樂趣。

參考文獻:

《聲聲慢》

《元日》

《日知錄·著書之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