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和種子,有了它們,華人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有底

棺材和種子,有了它們,華人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有底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不斷,長達千年的人口大遷徙不斷。

據《南洋華僑史話》一書記載,中國人是從公元7世紀即唐朝時開始移居南洋的。盛唐時代,對外貿易、航海發達,有些人到南洋從事貿易活動,就留在當地。當時,由於唐朝強大,威震四海,南洋華人總帶點驕傲地自稱為“唐人”,稱祖國為“唐山”,華人聚居地則為“唐人街”。

宋朝時,手工業、商業興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為發達。發展和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當時下南洋乘帆船,有些人錯過返航的季風,就在當地住下來,次年再北返。後來隨著貿易的發展,漸漸有中國人留在南洋,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一二十年,並在當地娶妻生子。

元明兩朝,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進一步發展。14世紀時,印度洋的航運權幾乎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明朝初年的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他的船隊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14個在南洋。此後,華人廣泛分佈到南洋各地。

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後,那些從中原遷徙到東南沿海的人們,又開始了一段艱辛的漂洋過海的旅程。此後400年間,有1000多萬華人從福建的福州、福清、晉江,廣東的潮汕、清遠、梅州,臺灣的金門,海南的瓊海、文昌等不同的地方下南洋。

在明代的一份民間筆記中有這樣的描述:“飄洋過海時要隨帶耕種之具和種子,還要帶上棺材。”下南洋的船主帶著棺材,是隨時準備迎接死亡;帶著種子,是隨時準備在不可知的荒野建立生活。

棺材和種子,支撐中國人生死觀的兩樣東西,有了它們,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有底。

京那巴魯是馬來西亞的最高峰,那裡流傳著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個從中國來的商人,在那裡娶本地女子為妻。一天他說要回自己的家鄉去看一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生死不明。他的妻子站在山上,遙望中國的方向,後來變成了一塊石頭。今天,當地的原住民還稱這座山為中國寡婦山。

這個傳說,印證了中國文化在南洋的紮根。

南洋是一個多民族地區。5000年以前,一群操著古老的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從與中國大陸相連的中南半島來到這些島嶼。今天,他們的後代依然生活在這裡,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他們被稱作是南洋的原住民。

後來,印度人也來到了南洋各島,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和信仰。緊接著,來自中亞的阿拉伯人也來了,他們和來自中國的穆斯林們一起帶來伊斯蘭教信仰。今天在南洋,有超過一億人遵循著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華人來了,帶來棺材和種子,帶來中國文化,也帶來和其他民族的融合之道。

摘自《下南洋》

棺材和種子,有了它們,華人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有底

番茄歷史文摘

你的第一本大眾歷史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