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最後的完人”曾國藩

“三十而立,脫胎換骨”:世無不立之志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縱觀曾國藩一生傳奇,一言以蔽之,就是明代王陽明心學所說的“知行合一”。

清道光十二年(1832),曾國藩年方21歲,還在準備科舉。一晚子夜時分,曾猶伏案苦讀,從他迷離的眼神裡可以看出苦澀和疲倦。曾自小就很頑劣,智商平平,注意力也有一定缺陷,很容易分心。就在此時,宅屋屋簷上潛伏多時的蟊賊終於按捺不住,縱身跳入屋內,很不耐煩地操起曾手上的《孟子》,很是“語重心長”地“教導”曾,你這段《孟軻見梁惠王》,一直看你在背,弄得我都能倒背如流,笨!讓老子等到現在還下不了手!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國藩經過落榜復讀,終於如願以償入圍殿試三甲四十九名,成績雖很一般,但有幸邂逅時任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的滿人權貴穆彰阿,與後者相談甚歡,獲極力舉薦,遂得宣宗道光帝親見並欽定京師翰林院學士官職(從六品),正式踏上仕途。初入京師,一切景象對這個稚氣未脫的湖南小夥而言都是充滿新奇的。“初入京師,乃知朝廷之威儀,都會之繁華,不勝嗟嘆也”(《曾文正公文集》)曾國藩時年28歲,身上卻還是壞毛病重重:吸菸、好色、脾氣火爆……心裡還很陰暗不健康,只要不下雨,就執意拉著翰林院同文館的兩三要好同僚前往菜市口觀看決囚,且極為上癮快活,每逢犯人身首異處,曾就忍不住拍手叫快,弄得同僚都極為詫異。曾當然深知自己的諸多致命缺點,後在拜訪高人後受指點,開始養成每日省思和記日記等習慣,痛下決心“痛改前非”。譬如,一日曾在辦公時為一點雞毛蒜皮小事和同僚發生激烈衝突,對方狠命辱罵他,曾本來就脾氣火爆,受不了氣,一氣之下差點操起椅子想砸過去,幸好身邊劉士暨等好友勸解,才總算沒釀成事端。回家後曾就在日記裡沉痛寫道:“今日甚為火爆動怒,甚為可惡,引以為戒,下不為例!……”又譬如一日曾來到一位商人朋友家,看到家裡嬌妻美妾,遂無不羨慕地飽嘗眼福,朝女眷身體多看了幾眼,回去後立刻寫道:“色心難除,可惡!可惡!不除私慾,絕不安身……”(《曾國藩家書選集》)

正是憑藉著驚人的意志和壯士斷腕般的責任心和自制力,曾國藩終於三十而立,完成了人生最華麗的蛻變,實現了凡人難以想象的脫胎換骨!

咸豐元年(1851年),落榜舉人洪秀全等首舉於廣東金田村,很快以風捲殘雲之勢席捲滿清半壁江山。滿清統治者反覆權衡,遂下旨敦促鼓勵各地自建團練武裝,“復興社稷,捍衛綱常”。曾國藩深感大亂之下,時來運轉,便利用湖南本地盤根錯節的同鄉、宗族等關係建立了第一隻漢族地主武裝——湘軍,並於同年草擬《討粵匪檄文》,斥責太平天國“借洋教妖亂,毀儒家之本,蓋荼毒萬世”。曾國藩的人生信條一貫是“下苦功夫,勿取輕巧”,用兵如做人,以謹慎熟慮為立身之本。面對太平軍內幾位著名宿將,如東王楊秀清、忠王李秀成,曾國藩幾次慘敗,數次欲“抱恨殉國自盡”,硬是被胞弟曾國荃等苦勸救下。事後曾在日記裡複寫道:“……餘深知剿匪心有餘而力不足,唯有老成持重,窺覬而動。昔魏武屢挫不餒,華容遇關羽,赤壁逢周郎,西涼見馬超,漢中對劉備,猶以榮終,況吾等輩乎!”

十年戎馬倥傯,讓曾更看透人性,看清世道,務實明智,對一時強大的太平天國集團以靜制動,伺機下手,最終利用其內部派系鬥爭和政治動亂之際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摘取了“同光中興”名臣之首的桂冠,令人唏噓。

數千年以來,功成名就者基本上忘乎所以,不知進退,最終晚節不保。而曾國藩憑藉自身過人的洞察力和意志力,在進入天京、功就封侯之際,深知咸豐帝駕崩後極為險惡的政治環境,更明白自己手握兵權的漢臣身份,故而權衡再三,“嚴詞拒絕”族人和幕僚們勸其稱帝,“復興漢家”的“善意”,並反覆強調“一派胡言,勿復再提”,更是主動“自剪羽翼”,迅速交出軍權,解甲歸田,積極投身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的運動之中(安慶軍械廠和金陵製造局等近代著名民族企業前身均為曾國藩倡導所建),是為清末洋務運動鼻祖先驅。在處理外交事務上,曾國藩也很留意國際大勢和國家利益,在處理轟動一時的“天津教案”過程中頂著國內民粹的巨大壓力,不偏不倚,盡全力捍衛了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並影響了其子曾紀澤等一大批後人,可謂德澤深遠。

同治二年(1872)三月十二日,京城初春時節,乍寒初暖,這一天曾國藩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曾打小體質就不佳,生活艱苦,營養不良,加上幾十年來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故左眼已盲,瘦骨嶙峋,還患有很嚴重的面板病和心血管疾病。儘管如此,曾仍然寫下了生平最後一篇日記,批閱處理了七十三卷公文(大多和洋務運動相關),直到下午五時二十分,自覺睏乏,上床休養之時,腦溢血發作而不省人事,終駕鶴仙逝,終年六十一歲也。曾病逝後,幕僚趙文烈聞訊痛哭流涕,聲言“華夏再無聖人爾!”從京師到曾國藩老家湖南,全國範圍內大批知識分子、官員和百姓自發組織浩大的祭奠追悼活動,以悼念這位“古今完人”的離世……

曾國藩,這位出生寒微、天資平平的農家子弟,憑藉著明代王陽明心學所倡導的“知行合一”的無窮潛力,矢志不移,高度自律,終於在晚清這個風雨如晦、人心離亂且傳統華夏儒家思潮走向盡頭的亂世留下了絢麗濃厚而悽美感人的一筆,有力證明了個人信仰和意念的價值,展示了個人性格和稟賦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樹立了華夏傳統文明最後的理想豐碑和道德楷模,其對家人,對親朋,對國家和民族的忠心,炳若丹青。效歷代聖賢,法古今完人,人若如是,騰破千里,嗚呼!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最後的完人”曾國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