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碩士蘇黎傑,因求職碰壁回鄉當油漆工,坦言:我很快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如今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陳舊腐朽的傳統觀念和壁壘森嚴的階層劃分,使得人們逐漸迷失了自我,遺忘了正確的職業觀和擇業觀,在擇業時“唯錢是問”,罔顧社會需求和自身興趣。

不過,即使世俗的力量再強大,也總有一部分人不忘初心,堅持著寶貴的擇業平等觀。

這些人中甚至不乏一些出身名校的“天之驕子”,如轟動一時的“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當事人陸步軒,他用自己的努力拼搏證明,學歷不是枷鎖,北大畢業生可以做一切事情,並且做好。

又比如,回鄉當油漆工的北大女碩士蘇黎傑。

履歷光鮮的“天之驕子”

如今,離蘇黎傑回到南陽,第一次拿起油漆刷子時,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曾經轟動一時的“北大女碩士淪落為油漆工”新聞,也已經被人們遺忘。

此刻,這位43歲的女性,徹底淡出了大眾的視線,迴歸到了平靜而幸福的日常生活中。

沒有人知道,她和同事的不同:她是同期的油漆工中,學歷最高、履歷最優秀的油漆工人,而她也並不願意提起自己的往事。

在33歲回到家鄉南陽之前,蘇黎傑可謂是履歷光鮮的“天之驕子”: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入河南大學,讀完本科之後為了夢想,還以滿分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的研究生。

而她在求學期間,也多有斬獲:先後拿下普通話甲級證書、英語六級證書和法語初級證書,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優秀的她,無論是走學術道路,還是直接就業,前途都一片光明。

蘇黎傑的父母都是工人,學歷不高的他們無比疼愛自己的女兒,將她奉為掌上明珠,對她的所有決定都舉雙手贊同和支援。

而當蘇黎傑畢業時,正好是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的21世紀初,青春的朝氣乘上經濟騰飛的東風,年輕的她也想要像那些有識之士那樣,在北上廣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蘇黎傑畢業後便留在了北京,一呆就是六年。加上她在北大讀研的三年,九年的青春都留在了這座中國最恢弘、最多機會的城市。

事與願違的“北漂之路”

然而,蘇黎傑的就業之路卻事與願違。

北京的日子對於來自內地小鎮的她來說,步履維艱。讀書時尚且有象牙塔的保護,社會的殘酷、就業的壓力、工作的艱辛和經濟的困窘,還不曾真的壓在她稚嫩的肩頭。

當初有著“北大學子”的光環,蘇黎傑的生活十分簡單而充實,沒有過多的焦慮和壓力。

但畢業之後,面對一下子湧來的挑戰,蘇黎傑有些難以招架。

失去了母校的依靠,蘇黎傑也曾迎向挑戰。畢業於北大環境工程專業的她,就業競爭力可謂一騎絕塵,許多著名外企、私企、國企,乃至事業單位和機關,都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但是,蘇黎傑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幹不長久。從家鄉農村到國際大都市,從象牙塔到名利場,從皓首窮經醉心學術到求新求變把握機遇……她有太多太多東西,需要彌補。

與來自城市的同齡人相比,蘇黎傑在眼界、格局、能力和適應能力上,立即相形見絀。

那雙奔跑于田間地頭的雙腳,在人流如織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那口帶著泥土味道的鄉音,在商務會議中的各國語言裡十分刺耳;那顆樸實直接的農村人的心靈,讀不懂辦公室裡的暗流湧動……

日復一日的周旋和勞作讓蘇黎傑疲憊不堪。北京的快節奏讓她頭暈目眩,而她略顯冷門的研究生專業也讓她的就業選擇逐漸縮小。一次次的離職,或主動或被動,讓她陷入了強烈的自我懷疑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也在消失。更重要的是,希望被一次次打碎的經驗,讓她對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有了深深的牴觸。

此時的她,面對著北京這座承載夢想的城市,已經再也愛不起來了。隨著房價的升高和生活成本的提升,大城市的競爭壓力在不斷增大,與此同時“留在北京”的難度也在上升。

這無異於向著失意的蘇黎傑發出訊號:別呆在這裡了,長安居不易。她看清了面前的現實,和自己最終的歸宿。

不久後,33歲的她背起行囊,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座埋葬了她的夢想的大城市。

迴歸故土的“簡單生活”

蘇黎傑回家了。她的雙腳,再次踏在了闊別已久的家鄉的土地上,耳朵裡灌滿熟悉的鄉音,身邊是自幼便耳熟能詳的風景……一切的一切,都在撫慰著她這個遊子,傷痕累累的心靈。

“我並不屬於城市的繁華,這裡就是我的家。”蘇黎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快活。她想要在家鄉重新開始。

然而,迎接她的卻是家人、朋友和社會的不理解。

面對回家定居的女兒,父母十分詫異,在他們的心裡,自己的女兒從小優秀到大,是他們的驕傲,更何況她還去了北大讀研,一直都說自己過得很好。

親朋好友更是無法理解:在他們的眼裡,大城市就等於極樂世界,而就業困難,只不過是當事人懶惰、不願意吃苦和好高騖遠罷了。在他們心中,既沒有工作的概念,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沒有規劃。

他們只以為,蘇黎傑是不願意在北京呆了。

更大的問題來自蘇黎傑自身。一把年紀了,既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職業生涯支離破碎,離開大城市,自己的專業就沒有用武之地,還在依靠父母的供養生活。

她無論怎樣,都由衷地過意不去。

“我要工作!”懷著這樣的信念,蘇黎傑整天泡在網上投簡歷,卻應者寥寥。小城市並沒有大城市那麼完整的產業結構,紮根在小城的企業效益也不景氣。

幾經周折,蘇黎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她要忘記自己過去的輝煌,踏踏實實靜下心來找一份在家鄉隨處可見的、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的工作。她需要自食其力。

不久,一份“招聘油漆工”的啟事闖進了蘇黎傑的生活。她去應聘,順利入職,成為了家鄉學歷最高的油漆工,拿著兩千塊的月薪,生活平靜而幸福。

我很快樂,蘇黎傑如是說。

這一切帶來的安心感,是曾經在北京體會不到的。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價值,都為社會所需要。它們只是分工不同,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擁有更高的學歷,理應更加懂得這個樸素淺顯卻亙古不變的真理。

蘇黎傑雖然從風光無限的北大碩士,到成為一名普通的油漆工。但她無怨無悔,知足常樂,並不需要他人的憐憫,或是膚淺的輕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