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細節決定成敗! 光緒到死都不會明白, 自己敗給了小點心

因為

榮祿

的舉薦,

光緒

皇帝順利見到了

康有為

的奏疏並開始重用康有為,只是康有為於朝堂高聲喊出地奏請——“殺幾個一、二品的大員,這法就變了”,讓“後黨”勢力受到了威脅,更讓

慈禧太后

感覺到危機。自感犯下大錯的榮祿,只能跑到頤和園長跪請罪,祈求慈禧太后的原諒。

就在榮祿於門口長跪的時候,受慈禧太后邀請的李鴻章,出現了!

走向共和: 細節決定成敗! 光緒到死都不會明白, 自己敗給了小點心

點選載入圖片

此時的場景,和榮祿當初探望李鴻章的場景顛倒了過來,榮祿無奈說道:

“少荃,你可享福嘍!”

此時的榮祿已然成為朝廷大佬,自然不會再稱呼李鴻章為“中堂大人”,也不會將自己視為“晚輩”,只是以“字”稱呼而已。誠然,此時的李鴻章置身事外、悠然自得,反倒成為了享福的那一個。所以,人生不管處於何種境地都要學習曾國藩的《挺經》,“欠缺本身就是完美”,等一等再忍一忍,禍福相依,終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

榮祿的這番表現,李鴻章也不氣惱,只是輕聲安撫:

“吃得苦中苦,方得福中福啊!”

李鴻章的這句話有著明確的所指,暗示榮祿:禍兮福之所倚,你只要懂得“放棄”,就絕對會“擁有”。

榮祿卻不以為然,認為此時的李鴻章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得罪了慈禧太后還能有好?要麼徹底落寞,要麼乾脆點直接受死!只是,既然李鴻章有了暗示,榮祿也不能不回話,只能隨意問了一句:

“少荃,有何見教啊?”

李鴻章低頭輕聲語:

“仲華,我的直隸可一直空缺著呢!”

一語點醒夢中人!此時的榮祿擔任“軍機大臣”,又是康有為的舉薦人,不可能和“維新變法”撇清關係;但如果辭掉這個“軍機大臣”,就能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就能逃離這種夾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間的兩難境地。

走向共和: 細節決定成敗! 光緒到死都不會明白, 自己敗給了小點心

點選載入圖片

只是,榮祿的“遠離”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慈禧太后必須同意,要不然榮祿沒那麼容易離開這個是非之地;2、必須保證自己始終握有實權,能被慈禧太后所仰賴,能被光緒皇帝所忌憚,這是榮祿日後重回巔峰的根本。

所以,李鴻章才會暗示榮祿辭掉“軍機大臣”,接任自己以前的職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遠離京城是非的同時,還能掌握兵權!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吃完飯以後,跪了一天的榮祿終於跪到了慈禧太后的跟前。慈禧太后開門見山:

“跪了一天,知道錯了?”

原本的榮祿就是打算向慈禧太后請罪的,經過李鴻章點撥後,榮祿決定換種方式“自救”:

“奴才自進了軍機,知道朝政確不可為,奴才為皇上推薦康有為並沒錯!”

既然是請求慈禧太后獲准自己的辭呈,就要有個態度上的轉變。認錯,是等著訓斥;表功,才能換來慈禧太后的同意。更重要的是,如果榮祿承認了舉薦康有為是個錯誤,自己再提出辭職就真是明顯的撂挑子、躲是非了。所以,榮祿不但不能承認自己錯了,還得強調“朝政不可為”,自己的舉薦並沒有錯。

榮祿的這句話讓慈禧太后明顯一愣,但很快就轉向平靜,問道:

“那你跪什麼?”

對啊,既然覺得自己沒錯,為啥還要長跪請罪,你這也說不通啊!

我們來看榮祿的回答:

“奴才想請懿旨,辭去軍機大臣!”

我長跪不是為了請罪,而是為了請懿旨,為了請求慈禧太后同意我辭去“軍機大臣”的職務。好了,榮祿完美解釋了自己的“長跪請罪”的原因,但這又讓慈禧太后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是榮祿躲是非、撇責任的表現。

走向共和: 細節決定成敗! 光緒到死都不會明白, 自己敗給了小點心

點選載入圖片

我們再來看下榮祿的回答:

“奴才再請懿旨,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意思非常明確:我可沒說要像李鴻章一樣丟掉所有職務、遠離朝政,我是想著離京擔任要職,繼續替太后效力。

只是,榮祿的這番操作讓慈禧太后一時沒能理解,疑惑的問道:

“這就怪了,人都是往高處走,你倒是舍高就低啊!”

榮祿給出了一下就能抓住慈禧太后內心的經典回答:

“奴才知道,軍機大臣比北洋大臣顯貴得多,可我大清兵權在北洋,奴才想以防萬一!今日朝會上,剛毅問康有為你的刀呢?”

一句話,說明了自己想要抓住兵權的原因——康有為已經形成威脅;說明了自己“舍高就低”的原因——北洋大臣可掌握大清兵權;更說明了自己絕不是為了遠離是非之地而辭職——我寧願捨棄顯貴的“軍機大臣”職務,也要替太后保駕護航,以防萬一!

一句話,榮祿既能遠離是非之地,又能保留實權的完美計劃,順利鋪開!

榮祿的這句話很明顯說到了慈禧太后的心坎上;只是,此時的慈禧太后尚不相信康有為能有什麼實際威脅,榮祿只能繼續給出說明:

“太后,奴才也是剛剛得知,康有為曾在小站和袁世凱盤桓數日,雖然還沒什麼蛛絲馬跡,可他們……”

作為一介書生,康有為或許掀不起什麼大浪來,但康有為曾和袁世凱有過親密接觸。想到袁世凱,就能想到小站新軍;想到小站新軍,慈禧太后終於意識到這個書生的巨大威脅,說了一句“這倒是該上心”以後,態度立馬大變:

“你那膝蓋跪疼了吧!起來說話吧!”

走向共和: 細節決定成敗! 光緒到死都不會明白, 自己敗給了小點心

點選載入圖片

既然明確了榮祿的忠心,慈禧太后必然要給予相應安撫:

“我是想在這個院子裡頭過幾天消停日子,誰都不見哪!榮祿,你要是不嫌膝蓋疼,你可以常來跪,我不攔你!”

這句話就相當於給了榮祿向慈禧太后專奏的權力,也就是說,榮祿以後可以直接向慈禧太后負責了!只是,榮祿的“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慈禧太后卻並未給出明確答覆。想到這裡,榮祿剛想繼續追問,慈禧太后便立馬打斷了他的問話:

“我知道,你容我再想一想!”

慈禧太后的顧慮何在?

既然已經“歸政”於光緒皇帝,朝廷大員的職務調動自然要光緒皇帝說了算,慈禧太后不便直接給予答覆;而且,誰都知道榮祿是慈禧太后的人,突然讓榮祿擔任掌握兵權的“北洋大臣”會不會讓光緒皇帝極其“維新派”產生懷疑,早做提防?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還需要試探一下光緒皇帝看待康有為的態度,看看康有為到底有沒有可能對自己形成威脅。

所以,慈禧太后又找來了光緒皇帝,開始了新一輪的試探。

光緒皇帝等待慈禧太后的時候,慈禧吩咐宮女“去給皇上拿點點心”,不要小看這個安排,這將在隨後的對話中發揮重要作用。

談起正事,光緒皇帝非常興奮:

親爸爸,沒有幾天功夫,朝政就有了起色!

我們來看慈禧太后的回答:

我都知道了!皇上的事,我本不該過問,可聽了你做的那些事呢,我又高興得忍不住東問西問的。你就說那個康有為吧!

注意慈禧的語言藝術:既然已經歸政,慈禧太后就不便直接干預朝政,所以人家明確了自己“不該過問”的身份;但既然你主動提及,我覺得高興總會忍不住問問;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甚至還有著母親心疼孩子的必然表現,就問你能不能拒絕,有沒有理由拒絕吧!

走向共和: 細節決定成敗! 光緒到死都不會明白, 自己敗給了小點心

點選載入圖片

只是,一聽慈禧太后提到了康有為,自感訊號不對的光緒皇帝趕緊替他解釋起來:

親爸爸,兒臣知道,大臣們都覺得康有為太張狂,可兒臣覺得他確實是個人才!

完了,一句話讓慈禧太后試探出了光緒皇帝看待康有為的真正態度,更試探出了康有為威脅自己的可能性。就衝光緒皇帝這一句話,就足以證明榮祿所言非虛,慈禧太后就必須同意榮祿的奏請,以防萬一。

接下來,就是慈禧太后開始為榮祿的職務調整鋪墊:

皇上召見了康有為,可沒給他升官,這事你處理得妥當!新政呢,是要辦;可朝政呢,還是穩當點好!老臣不可輕去,新人嘛,還是多讓他們歷練歷練!

肯定了光緒皇帝未給康有為升官的處理,也就等於表明自己看待康有為的態度——我不喜歡他;將“新政”和“朝政”明確分開,就等於給“維新變法”提出了具體要求——表面整整就行,根本不能改、核心不能動;最後一句話,則是就人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朝廷官員最好不要擅動,維新派新人尚不能承擔重任。

既然“維新派”新人尚不能承擔重任,那該由誰承擔重任呢?慈禧太后開始慢慢過渡到榮祿的身上:

再說呢,皇上的新政需要的不是能說會道的,倒是能夠辦實事的!

說完這句話以後,慈禧太后停止了對話,讓光緒皇帝“吃點小點心”,這就是她最開始安排點心的作用所在——不給光緒皇帝留下任何的思考時間,或者打斷光緒皇帝馬上就要形成系統的思維過程,從“維新派不足以承擔重任”過渡到“朝政尚需老臣操辦”,然後立馬阻擋光緒皇帝可能出現的反對聲音,將話題轉到榮祿身上:

榮祿就想為皇上多辦實際的事,他跟我說,軍機大臣不當了,要去直隸歷練,這是好事,咱們應當支援!皇上,你說呢?

朝廷不需要能言會道者,你沒反對吧?朝廷需要幹實事的人,你沒反對吧?現在,正好有這樣一個寧舍軍機要職也要赴任直隸多幹實事的人,就問你同意不同意吧?反正我是同意,就看你的態度了!

光緒皇帝還能說什麼,剛才沒來及反對,現在反對已經晚了,只能點頭認可!

走向共和: 細節決定成敗! 光緒到死都不會明白, 自己敗給了小點心

點選載入圖片

可就因為這一個不經心的決定,慈禧太后就掌握了大清兵權,擁有了較之光緒皇帝的壓倒性優勢。再後來,光緒皇帝試圖除掉慈禧太后,反被圈禁餘生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光緒皇帝或許到死也不會明白,自己竟然敗在了一塊小點心上!

(文章僅依據電視劇《走向共和》的演繹情節展開,不以真實歷史為依據,煩請讀者辨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