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歌手」孫燕姿引熱議:一個人的認知範圍,就是他的全世界

「冷門歌手」孫燕姿引熱議:一個人的認知範圍,就是他的全世界

1

個人

他看到的東西有多少,就會下意識的認為世界就只有多大。

以前只聽說過那句:“你永遠無法掙到你認知以外的錢”,但是今天,我想在後邊添上一句:“你永遠無法獲取自己認知外的東西”。

就在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事情:#冷門歌手孫燕姿、#演唱會門票難買的周杰倫、#需要實績的那英。

特別是在談到孫燕姿的冷門和當下當紅歌手的對比時,更是讓人感慨萬分,有人管這個叫做時代的眼淚,把原因歸結於當下年輕人們的偏好不同。

「冷門歌手」孫燕姿引熱議:一個人的認知範圍,就是他的全世界

但是我卻認為這裡邊所包含的,不僅僅是時代和文化的差異,更是看待事情的侷限性。

發帖的網友在事情發展初期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話題度,就是無關痛癢的一句吐槽,但是隨後卻引來了一場極大的網路風波。

隨後這位網友又發帖解釋到:“本來寫了一大堆,刪了,NGA沒有懂音樂的,累了,以後不會再來了”。

給人表現出來的感覺就是:我沒錯/都是你們不懂/受委屈的那個人是我。

我在文中看到這位網友說自己14歲,學習了音樂11年,沒有接觸過華語音樂所以不瞭解孫燕姿這個人,那我就很好奇,你都沒有了解過為什麼又會說她是個冷門歌手呢,這個結論又有何依據。

沒有說這位網友就一定是錯的,只是透過這件事情探討一下格局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會有知識盲區,有的人選擇了默默學習加以消化,而有的人卻選擇了盲目質疑自以為是。

2

一個人越是無能,就越是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認知面越窄的人越會覺得自己很優秀,因為他們的世界裡只有自己;反而是認知面廣的人,他們看過了太多不同的世界,自然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變得謙遜。

同樣是人,他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認知可以懸差多少呢,我可以給大家分享一個挺形象的例子:

去年一位實習生讓我幫她推薦幾本書,我說三毛的就不錯挺適合女孩子的,她接著就說了句“老師,是《三毛流浪記》嗎?”然後我又說楊絳先生的文章不錯,她大笑著看向我說:原來老師也不知道楊絳是個女作家。

我汗顏,然後默默的把我寫的書推給了她,告訴她這個挺好看(手動狗頭)。

我並不是因為那個女孩子不瞭解書籍和作家而感到汗顏,因為我知道術業有專攻,每個人擅長的方面不一樣,她可能對這個沒興趣所以不瞭解,然而在別的方面她依舊很出彩。

但是她無比自信的樣子,讓我產生了懷疑自己的錯覺,聽到她萬分肯定的回答,我都開始下意識的動搖自己的答案了。

這就是很典型的“思維定式”,因為在她的認知裡“三毛”,就只是我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先生”就只能用來形容男性。

她知道的東西很有限,所以就自然的認為自己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這種行為只要是和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一接觸就會暴露無遺,最關鍵的是她自己蠢而不自知,可能自己明明說了錯誤的答案卻還洋洋得意。

3

“我怎麼不知道?”

這是一句及其掉價的話,真的,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對方不會覺得你好學,反而會認為你無知且自大。

當我們對一個事情不瞭解時,應該反思的是自己的知識層面太窄,而不是把原因歸結到事情本身。

每個人都會有不懂的方面,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同樣對於不懂的事情勇敢發問是值得表揚的,這是探尋真理的必經途徑。

然而解決問題的途徑絕對不是強出頭,甚至是不懂裝懂;而是靜下心來虛心的去學習,去涉足那些未知的領域。

知識的盲區可以怎麼形容呢,它不一定影響結果,但是絕對會讓你多走很多彎路。

正是因為我們無法獲取到自己認知外的東西,所以我們才更加需要不斷的開拓自己的認知面,當我們懂的東西變多之後,不懂的自然就會變少。

認知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積累的過程,每個人都不是生來就懂得很多的,起點各有不同,中間的努力程度也各不一樣。

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勝任的時候,往往是自己最無能的時候,真正的成長是你開始知道自己並非無所不能,但是仍然願意堅持不懈的去奮鬥。

成功很難,但是成功之後收穫的東西,也是我們無法預料到的。

總之認知的開拓絕對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也只有開拓認知才能夠最快的去獲取屬於我們的東西。

「冷門歌手」孫燕姿引熱議:一個人的認知範圍,就是他的全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