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走過,看清身邊最牢靠的往往不是親人,而是……

文 |

看到一句話說:“人過半生,會越來越靜,也會越來越精。”

半生走過,越來越靜,沉默的時候多,說話的時候少;越來越精,深沉的時候多,天真的時候少。

經歷過大半輩子,有些事看明白了,但也不去說穿了。有些人看透徹了,但也不想去計較了。

不多問,不多說,但心裡門清。不把自己往人堆裡擠,也不把自己往交情裡扎。尤其是這血緣親情,說有它是有,說沒它也是沒,人過半生,也逐漸看淡了。

俗話常說:“親人,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

話說得挺美,但真正有這份幸運得到這種牢靠親人關係的,卻著實太少。

人際往來半生,越信奉親情至上,越是時常詫異血濃於水的關係越走越偏。錦上添花難,雪中送炭更是難。

身邊最牢靠的,最適合走近的人,偏不是親人,而是這兩個人。

半生走過,看清身邊最牢靠的往往不是親人,而是……

知恩的人

幸福不忘來時路,吃水莫忘挖井人。

知恩圖報,人人都知曉,卻並非人人都謹記都能付之行動。

生活當中,有不少人曾有過相似的經歷。心善助人,最後卻被坑得死去活來。尤其是親人之間,佔著關係匪淺,把幫忙理解成應該,把別人的施恩轉頭忘得一乾二淨。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個投稿:

小姑娘的母親,因為看家裡不受丈夫一家尊重的表親可憐,出力又借錢給她在自己隔壁攤位賣菜,有了營生在家話語權也能多一些。

攤位是母親借自己的人脈去談的,自己家賣得水產,表親賣得家禽類。

開始相安無事,後來表親熟悉之後打價格差截胡了自家的拿貨渠道,也開始賣起水產了,多少影響了自家的生意。母親嘴上不說,但心裡確實不痛快。

有人深有感受,說:“這樣的人,你別說,還不少。所以人真得不能太好心,救急不救貧,是有道理的”。

原本的一片好心,最終釀成自己心裡的不好受。不知恩的人,就是有這樣的本事,讓人腸子悔青。

曾國藩與其師長穆彰阿的故事,至今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曾國藩年少時,無人無背景,穆彰阿欣賞他的才華,將其納入自己門下,悉心培養,多次舉薦。道光皇帝對曾的重用,這位師長功不可沒。

後來,穆彰阿失勢,唯有曾國藩絲毫不介意,經常前去探望。穆彰阿去世後,他的後人也多受曾的接濟幫忙。

人生一路,受恩當銘記,不管恩情多少,知恩之人,必然也受他人敬重和青睞。

有時候能夠靠得住的人,往往不是親人,而是那些懂得感恩的人,這種人知道你對他的好,也知道人生的不容易,所以也會反過來幫你。

半生走過,看清身邊最牢靠的往往不是親人,而是……

志合的人

親人或許不會害你,但親人卻也常並不懂你。

人過半生,越來越能理解到,就算是父母兄弟,也並不會完全理解你。完全不懂你想法的親人,不支援你甚至乎阻礙你前進道路的親人,也大有所在。

有一句話常被提起:“家人,是你永遠的避風港。”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這句話也沒有錯。多數親人,不管是否能理解你,最終都不會離你而去,為你兜底。

但也不可否認,仍有少數的親人,不懂你卻懂如何讓你放棄自我去迎合他們的思想。不聽親人言,小時算叛逆,大時算

不孝

真正支援你的人,卻都是那些與你志同相合懂得欣賞你的人。

對於任何一段關係來說,志合是基礎。地基不好,再冠冕堂皇的建築,也只是空中樓閣。

不是一路人,是很難在往後人生當中,去與你共度給你支撐的。無論多親,無論怎麼處,彼此之間都會有間隙,都會有距離。而縫隙又最容易產生摩擦,你們的相處,很難達到平和的狀態。

志合之人,有時縱然不能在實際行動上去給予你幫助,卻始終會讓你不覺得孤身一人,始終有動力去前行。

人生漫漫,得遇這兩人,早不知比他人幸運多少倍了。

本文為原創,心有所悅,光陰成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