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后,為避免父親向自己跪拜,想了個法子,後世沿用千年

《禮記·郊特性》記載道:“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中華千年,禮儀之邦。西周分封,制定禮儀,種類繁多,過程繁瑣,上下分明,不可逾越。後世沿用,稍有改編,大體一致,觀念伊始。

在觀看歷史古裝劇時,一定有看到類似的場景,便是大臣向君王行跪拜禮。但在歷史上並不是這樣的,跪拜禮只是眾多禮儀制度中的一種,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需要行跪拜禮。在很早之前,君臣之間和現在差不多,見面只需要相互點頭示意,並不需要跪拜,這種禮儀是在後面的朝代才逐漸形成。

劉邦稱帝后,為避免父親向自己跪拜,想了個法子,後世沿用千年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大國,在各方面都有制定非常嚴格的禮儀制度,並且需要嚴格執行。所以,在東周後期,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後,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禮樂崩壞,便是指很多禮樂制度逐漸被棄用,大家不再願意遵守,諸侯竟然享受君主等級的待遇。

而要說到禮儀制度最為繁瑣的地方,自然是那些王公貴族的家庭,皇宮中就更不用說了。類似於,每天早上在起床後,需要依次拜會長輩。除此之外,在吃飯過程中也有很多禮儀,其中不少我們今天依舊在沿用。例如像在餐桌上長輩如果沒有開始食用,晚輩是不能隨便動筷子的。

劉邦稱帝后,為避免父親向自己跪拜,想了個法子,後世沿用千年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曾遇到類似的難題。眾所周知,他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在當地名聲並不算好,也沒有特別出眾的才能。不過,劉邦最大的優點便是善於籠絡人才。起義之後,無數文臣武將投奔於他,夥同其他陣營一起推翻了秦王朝。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早於項羽攻入咸陽宮,以“關中王”自居。

幸運的是,當劉邦沉迷於咸陽繁華富貴的生活時,張良等人是清醒的,他們勸誡劉邦勿忘秦國前車之鑑。之後,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鴻門宴,劉邦在樊噲、項伯等人的幫助之下成功逃脫,無奈進入蜀地韜光養晦,暗中壯大實力,只為可以和項羽相抗衡。

劉邦稱帝后,為避免父親向自己跪拜,想了個法子,後世沿用千年

直到楚漢之爭時,劉邦兵敗彭城,其父親與妻子被項羽

俘虜

,項羽為了脅迫劉邦,當即表示要將劉太公烹煮食之。沒想到劉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流氓氣質,喊話項羽令其到時候不要忘了分自己一杯羹。所以說,劉邦與其父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好。

不過,那些事情畢竟已經過去,還是需要按照制度表現自己孝道的。因為如果連貴為天子的皇帝都不遵守孝道,怎麼能要求別人也遵守呢?所以,劉邦依舊堅持以“父子之禮”拜見其父親,每隔五天拜見一次。剛開始,其父親也沒有感覺到有什麼奇怪之處,早已習以為常。

劉邦稱帝后,為避免父親向自己跪拜,想了個法子,後世沿用千年

直到有一天,劉太公身邊的人對他說,如今劉邦是皇帝,怎麼可以讓天子對他行禮,畢竟皇帝只能對上天行禮,豈不是說明劉太公的地位還在劉邦這個皇帝之上。這樣做不僅不符合宗法規矩,更為重要的是有損皇帝威嚴,劉邦以後還怎麼管理其他臣子。

自此之後,劉太公也認為自己應該和其他人一樣對皇帝表現出尊敬之意。因此,每當劉邦來拜見劉太公時,他都會主動出門迎接,並且對劉邦行叩拜之禮。這樣做雖然符合宗法制度,但令劉邦極其不習慣。但要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才能完美避免這兩種尷尬。

劉邦稱帝后,為避免父親向自己跪拜,想了個法子,後世沿用千年

就這樣,劉邦將其父親封為“太上皇”,算是一種有名無實的稱號,最重要的是劉太公作為太上皇不用再向劉邦行禮。而這個稱號也被後世

繼承

下來,可以完美處理皇帝與其父親之間的關係。不過,大多時候只有上一位皇帝駕崩之後才會傳給下一位,獲得這個稱號的人並不算多。

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像唐玄宗李隆基以及乾隆皇帝都有獲得這個稱號,而劉太公則是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獲得“太上皇”稱號的人。其實,類似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大多是因為倫理關係與傳統宗法禮儀制度相矛盾才產生的,由此也“誕生”了不少新奇的稱號。

劉邦稱帝后,為避免父親向自己跪拜,想了個法子,後世沿用千年

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得出來,傳統禮儀制度有很多弊端,甚至有些迂腐,很大程度上約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後也將那些迂腐的禮儀制度一一推翻。雖然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制度應該因規範大家行為建立,而不是為約束產生,否則終究會被推翻,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