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還記得你7歲時在做什麼嗎?

弄堂裡玩泥巴,和鄰居小朋友過家家,偶爾坐車出趟城就興奮半天?

可最近一條熱搜新聞,著實將我的認知往上推了好幾個天花板。

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小學生假期旅行去北極科考,如果要看極光,則十多萬的套餐都能開到,而選擇極光套餐的家長不乏其類。

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他們表示,希望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帶他四處看看,這樣有利於他長大後擁有更廣闊的世界觀。

對此,不少網友驚呼:

“假期旅行有什麼好卷的?”

“如果哪天國際空間站開放,是不是還要培養一下廣闊的宇宙觀?”

事實上,北極還只是眾多“遊學”地點之一。

一位網友好不容易爭取到了全獎留學的機會,剛下飛機就看到一群小朋友在那互翻護照,比誰護照頁上的戳印更多。

此情此景,不由讓我想到此前刷爆全網的中科院博士黃國平的畢業論文致謝:

“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

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如今黃國平已在騰訊擔任高階研究員,終於徹底走出大山,但在此之前卻是將近30年的坎坷心酸。

當小朋友為自己出國次數沒有別人多而沮喪時,許多大人都還在為走出泥潭而咬緊牙關。

兩相對比,耳畔迴響起某富二代那句“都2019年了,該不會還有傻x沒出過國吧”,顯得尤為刺耳。——

姜榆木

01

一個人看到的世界,

由他所處的位置決定

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也來自一條微博熱搜:小學嚴格執行免試就近入學。

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這個方案本意當然是好的,但評論區卻莫衷一是:

第一類人拍手叫好,覺得這能防止小學考察學生家境,促成升學公平;

第二類人大吐苦水,說這個方案只會把學區房的房價推上新高度;

第三類人直接跳出上述爭論的範疇:

“用得著一點風吹草動就這麼焦慮嗎?也不想想多少人想在北京有個家都是奢望。”

同樣一個方案,引來這麼多不同的聲音,說到底是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

第一類人是直接受利方,方案一出臺,以後孩子就能順利升入就近的優質小學;

第二類人可能正籌款買房,對可能引起房價上漲的因素特別敏感;

第三類人則可能剛剛步入社會,所考慮的無非是租房和日常花銷,買房遙遙無期,只會覺得前兩類人吵來吵去顯得很凡爾賽。

而這第三類人引出了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

稻盛和夫當年剛從鹿兒島大學畢業,入職松風工業時,公司已是風雨飄搖,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而他自己也是窮苦出生,當別人靠著關係另謀高就,他只能留在公司。

一邊是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一邊是公司的一大堆破事,而稻盛和夫也沒多想,索性把鍋瓢瓦罐都帶進辦公室,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加班加點搞研究。

像這樣“無家可回”兩年後,稻盛和夫研製出當時最頂尖的陶瓷材料,立刻得到管理層的重視。

此後他又憑藉自己的研究成果,在27歲那年創立“京瓷”公司,並一路帶進世界500強。

從瀕臨破產的公司的小職員,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的掌舵人,年輕時的稻盛和夫對未來肯定有過計劃和考慮。

然而可以肯定是,當時他所考慮的,絕對不是什麼政策會引起房價上漲,或者以後能不能帶小孩去國外長見識。

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02

人生最大的阻礙:

不是問題太多,而是想得太多

我為什麼要提這兩件事?

主要是想說,每個人所考慮的東西,往往不在於他自己,而在於他所處的位置。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把心思放在他當前最該考慮的事情上。

如果尚在山溝裡的黃國平想的是,別人怎麼7歲就能環遊世界;

而仍以公司為家的稻盛和夫,整天去關心哪裡房價又飆漲了。

那麼很顯然,他們在無限的焦慮中,永遠踏不出改變命運的第一步。

尼采曾說:

“人生是一面鏡子,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中辨認自己!”

社會發展這麼多年,不同的家境,不同的人脈,不同的資源,必然會有不同的人生境遇。

當一個人認不清自己,總是用別人的標準來定義自己,用別人的成功來否定自己,那麼人生也就成為一個自我消耗的過程。

想起剛畢業那會兒,新入職的同事聚了一次餐。

餐桌上有位同學給大家打氣,說要努力留在上海。

另個同事小陳立刻跳出來潑冷水,以一種醒眼閱世的姿態擺出各種不可能克服的困難:

“上海房價這麼高,你那麼點工資一年下來,連個廁所都買不起。”

“就算湊得起首付,好點的學區房也別想了,你小孩以後不讀書嗎?”

“別人孩子課外學馬術,學油畫,學芭蕾,你負擔的起嗎?”

“上海中考只有50%能上高中,你孩子小學初中不如別人,能進前50%嗎?”

他這些悲觀論調有根據嗎?

誠然是有,但這種情緒於事無補,反而是一種負資產。

因為這些困難,根本就不是一個剛入職的人該考慮的。

後來,像小陳一樣直面慘淡前景的同事,早早放棄努力,躺平享受幾年都市繁華,就回老家守一畝三分地去了。

但有些同事卻沒顧慮這麼多,每天就想著怎麼把眼前的工作給做好。

奮鬥了一兩年後,人脈有了,資源也有了,抓住機會換了家公司,工資就翻了一倍。

再回頭去看,就發現當時小陳說的困難,大部分已不復是困難了。

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03

做好當下的角色,

我有2個建議

作家蔡磊壘在《認知突圍》中提到一個成長模型。

起點低的普通人,拿什麼去拼人生?

人生其實是階段性成長的過程,遇到特定的機會,才能躍升到下一個階段。

而在你沒躍升之前,很多高階層的問題,你想破腦袋也想不出解決辦法,因為你沒到那個位置,你的認知也往往缺乏相應的維度。

因此,

少想別人有什麼,多想想自己眼前的事情。

默默積蓄力量,才能在機會來時能抓得住,機會走後能穩得住。

對此,我有2條建議:

1。 別把成功的表象當作成功本身

網上曾有一條評論,引無數人心酸感慨:

“我奮鬥了十八年,才爭取到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資格。”

但我想說,人生並不是為了和某人一起喝咖啡而奮鬥的。

諸如背名牌包包、穿限量款鞋子、飛機坐頭等艙等看似體面的行為,只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附屬品,而不是成功本身。

覺得在高檔咖啡廳喝一杯咖啡便是體面人,殊不知別人喝一杯咖啡能拿下一筆訂單,我們只會吐槽味道跟普通咖啡沒什麼區別。

覺得要帶孩子出個國才是成功家長,殊不知別人是談生意時順便帶孩子去見見世面,我們咬牙花了大半年的工資,最後只換來孩子用來炫耀的護照上的戳印。

所以,若還沒到那個位置,卻對成功的表象趨之若鶩,到頭來不僅徒勞無功,還會在人比人的焦慮裡自我消耗。

少關注表象,多關注本質,踩著能力的階梯拾級而上,自然會看到更多人生的風景。

2。 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沒人卷得了你

《奇葩說》第七季裡有一位北大的劉純懿,論述關於內卷的話題。

她抱怨道,因為內卷的存在,明明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了,可人們總是對你提出新的要求。

這時蔡康永反問:“那你為什麼要按別人的要求去做呢?”

劉純懿頓時語塞。

關於內卷,很形象的一個比喻就是一群人看電影。

前排的人突然站起來,後排人也不得不跟著站起來,最後變成一場誰比誰高的競賽,反而沒人去關注電影本身了。

因此,區分內卷競爭和正常競爭的最重要一點,就是競爭的結果有沒有讓自己能力得到提升,從而離預設目標更進一步。

聽過這麼一句話:

“人和自己比,才最公平。”

別讓別人的標準定義了自己,當你的目標是看電影,那就別去比誰站得更高,而是想辦法到前排,或換家不起身的影院。

在如今這個時代,雖然萬物皆可卷,但若把心思放在最本質的事情上面,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沒必要的。

當教育捲成了軍備競賽,在培訓班學到的舞蹈和音樂,最後也就每年年會上有所施展。

當工作捲成了比誰加班多,但有些人早已跳出圈層,把無意義加班的時間用於自我精進。

多考慮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你若真心拒絕,就能避免一切內卷。

寫在最後

《尼布林祈禱文》裡有這麼一句話:

“上天,請賜我平靜,讓我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賜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搞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恰恰相反,一個人惟有先找準自己的位置,才有向上而生的根本。

而且,人的成功本就沒有統一的正規化。

你又怎能說,奮鬥三十年才看到的山外景色,不如7歲孩子眼裡的極光更加震撼人心?

人生很長,值得為之努力,卻不值得焦慮。

願你我能早日成就自己的高度,看到屬於自己的風景!

參考資料:

1。《朝陽小學生畢業旅行去北極被“嘲”的背後,是“生在羅馬”的起跑線》,來源:INSIGHT視界

2。《人機互動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論文《致謝》,作者:黃國平

3。《認知突圍》,作者:蔡壘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