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色澤富麗,形象飽滿

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刺繡工藝的總稱,包括刺繡字畫、刺繡戲服、珠繡等。廣繡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以及江蘇的蘇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廣繡具有構圖精妙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

根據史料記載,廣繡始於唐朝。唐太宗時,南海一位14歲的姑娘盧眉娘在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米大小,筆畫清晰,細如毛髮,足可證明其刺繡技藝之精湛。

廣繡發展到明代,繡工已經能熟練地運用絨線繡,用孔雀毛、馬尾等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廣繡在此時已經成為民間最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一個葡萄牙商人將廣繡帶到了西方,從此廣繡揚名海外,每年都有不少產品輸出海外。

清代時,受西方油畫風格影響,繡工增加了繡線種類,並改革繡法,豐富了繡品的表現力,使廣繡技藝更加提高。同時,西方油畫運用透視與光線折射的原理,對廣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廣繡的色調與表現力。

清朝中葉是廣繡的全盛時期,廣繡開始從民間的小作坊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展。廣繡大量出口,受到了西方皇室貴胄以及上層社會的追捧。清朝廣繡的特點是中西合璧,用色濃烈豔麗,而且光影變化非常明顯。

由於粵劇與粵曲的發展繁榮,使得廣繡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其中,以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最為有名,享譽全國,連宮廷戲班也慕名而來。

1929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競賽中,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以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鮮豔,富麗堂皇,形象栩栩如生,細節精緻等特點,受到了好評,並被正式確立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廣繡:色澤富麗,形象飽滿

廣繡·白鶴

廣繡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這幅作品的白鶴形象生動,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其羽毛纖毫畢現。

中國之瑰寶

盤金刺繡是廣繡一大著名品類,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繡,特點是富麗堂皇,燦爛奪目,雍容華貴。廣繡的另一大品類是絲絨刺繡,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絲絨、真絲、金線、銀線、金絨混合等幾大類為廣繡的基本材料,其中金銀繡獨具裝飾性,構圖飽滿勻稱,色彩輝煌,顯得華美精緻。廣繡的色彩也有兩類:“威彩”以較飽滿的色彩為主調,比如繡喜帳;“淡彩”以三間色為主調,比如繡文房用品。

人物繡是廣繡的主要產品之一,也是特色產品之一。人物繡需要根據畫稿的不同要求,以虛實、施疏、層層疊繡、滲繡、線面結合等不同的繡制方法達到形神兼備的肖像效果。另一個特色產品是花鳥繡,充分體現了廣繡“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花鳥繡的主要特點是:構圖精密,色彩秀麗,層次清晰,針法多變,主題突出等。

廣繡:色澤富麗,形象飽滿

廣繡·丹鳳朝陽圖

廣繡刺繡技法有“釘、墊、拼、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相當大,對繡工的技藝要求很高。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就被認為是刺繡工藝中難度最高的針法。

自唐代開始,歷代不少廣繡佳作,都作為貢品貢獻給皇帝。目前所知儲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廣繡為清光緒年間由廣東十三省狀元坊官繡的同泰店號所造的《壽鸞》刺繡。該繡品長4。2米,寬2。8米,大量使用金箔線,製作工藝複雜,其中的描金祝壽語,含意深奧,字型工整。如此巨幅精美、做工極其精良的巔峰之作,現存於世者極其稀少,是清末刺繡工藝與壽辰禮儀研究收藏極品,也是清代廣繡的代表之作,無愧於“中國國寶”之稱。

20世紀90年代,由於原料、銷路,以及廣繡藝人的退休、轉行等各方面的原因,廣繡的發展陷入了低谷期,不僅沒有優秀作品面世,甚至連曾經燦爛奪目的廣繡工藝也幾乎成為絕藝。

從2003年開始,廣州繡品工藝廠開始召集老藝人回廠帶徒,讓有興趣致力於廣繡技藝發展的年輕人潛心學習。經過幾輩新老藝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廣繡終於重新恢復生機,並且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傳統技術與現代藝術元素相互滲透,融會貫通,更加提升了廣繡的藝術品位和層次。

廣繡:色澤富麗,形象飽滿

廣繡·山水漁讀圖

廣繡:色澤富麗,形象飽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