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歲還不會叫爸爸,只因父母管得太寬!

“老師,我們孩子兩歲了,連爸爸都不會叫,不會智商有什麼問題吧?”

“我們家兒子快三歲了,不會用說話表達需要,今年幼兒園可能都上不了。”

“老師你好,我閨女今年28個月大,除了爸爸媽媽,剩下的只會嗯嗯啊啊,我該看什麼科啊?”

孩子兩歲還不會叫爸爸,只因父母管得太寬!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本該越來越健康的寶寶們反而出現了各種發育性問題。在備孕時就十分注重保養的母親,生下來的小寶寶身體倒沒什麼問題,就是說話太晚或者根本不會說話讓父母十分發愁。

孩子吃的、用的、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健康、安全,爸爸媽媽好像也是按照火遍全網的育兒攻略來照顧孩子的,寶寶怎麼還會出現像語言發育遲緩這種問題呢?這是XX的淪喪,還是XX的扭曲?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話題。

我們先確定一個前提:我們現在所說的嬰幼兒的生理狀況都比較健康,不存在疾病。為什麼要確定這樣一個前提條件呢?如果孩子有生理疾病,那麼不會說話的根源很有可能就是它。如果沒有生理問題,那麼這個疑惑才是家長比較關注的。

孩子兩歲還不會叫爸爸,只因父母管得太寬!

孩子不會說話的根源是外界還是家庭?

嬰幼兒的語言發育從出生開始,到語言發育黃金期的結束,大約要經歷4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說短也不短,足夠孩子的語言達到合格甚至優秀的水準了。可是,一些孩子在該開口說話的時間點一言不發,這可愁壞了作為父母的我們。

有人說,孩子不會說話是因為天生笨,需要比同齡人更長的時間去學習;有人說,孩子是因為內向或懶,會說話卻不和家人說,根本不用管;也有人說,這事兒就該怪父母,是我們的育兒方法出現問題。

其實,第三點的說法是正確的,絕大多數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問題和家庭脫離不了干係。家庭是學齡前兒童,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兒童長期生活的地方,孩子許多和認知能力有關的智慧都是透過家長的引導和自我的模仿習得的。

都說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決定了寶寶未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孩子的社交能力、學習能力、自理能力以及人格養成都和家庭息息相關,他們會繼承父母性格中的很大一部分。

人類雖然有語言的天賦,但並不是與生俱來、生而知之的能力,也是需要後天學習的。如果家庭提供給孩子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教育有所缺失,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也不會很出色,嚴重一些的就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

孩子兩歲還不會叫爸爸,只因父母管得太寬!

家庭的哪方面紕漏導致語言發育遲緩發生?

既然確定了家庭是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罪魁禍首,那麼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寶寶語言能力跟不上呢?根據我們的瞭解,以及多個研究機構的資料表明:家長管得太寬!

養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對孩子加以細緻的照顧無可厚非,可為何家長干預得太多反而成了罪過呢?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獨立意識、能獨自生活的人,我們有義務把所有的生存技能教給他們。

但是,有些技能是我們在初期教授和引導之後,他們可以獨自運用才行。比如吃飯和如廁,一兩歲的孩子不會用勺子,也不會自己擦屁股情有可原,但三四歲的孩子早該學會這樣的技能,否則未來總不能連吃飯和上廁所都需要專人伺候吧。

語言也是如此,這項技能需要寶寶不斷反覆練習才能掌握。有句俗話叫“七歲孩子討人嫌”,其實三四歲孩子每天語言的輸出要比一個正常的成年人還要多上一些。這是因為此時正處於語言學習的巔峰,他們對說話的興趣和意願也是最高的。

孩子兩歲還不會叫爸爸,只因父母管得太寬!

如果父母什麼都要包辦代替,比如孩子在想要某個玩具時,父母先於他們將需求說出來而不給他們表達的機會,那孩子幾時才能學會自主說話呢?不只是語言,吃飯、整理玩具、如廁等生活的小細節也要孩子親力親為才行。

語言是一種抽象的表徵符號,它代表的是所有具象的事物。寶寶不能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親自下場實踐,語言所代表的抽象含義也很難被孩子學習完整,直接影響認知能力的發展,繼而影響智力水平的發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