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書法史賦予魏、晉無盡輝煌,賦予王羲之無盡榮耀。魏、晉是一個智慧而深情、絢麗而慘淡、價值信仰和世俗情調相濟的歷史時期,書家才情充沛、素養寬博,書法清雅高逸、流美灑脫,體現文化氣息、書家情懷與藝術審美高度自洽和完美協調,築構起一座雄視百代的峰巔。

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面對這座峰巔,後世書家高山仰止,競相攀援,磨礪、錘鍊自己,耗盡難以計量之心血。在這攀援路徑上,呈現多種態度、方法與模式,為後世提供深刻啟益。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因其狂放不羈、愛潔成癖,世稱“米癲”,其書法體勢駿邁、意趣盎然,獨具個性。

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米芾對魏、晉先尊後逆,表現為兩種極端。儘管有書家認為他這種“逆”不是單純對魏、晉的反叛,而是在“尊崇”基礎上更高層面的創新,但仍然掩蓋不了他後期對魏、晉的鄙夷與不屑。

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在尊崇方面,他表現得十分虔誠與仰慕:“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他在多篇題跋中稱晉書“鋒勢鬱勃,揮霍濃淡,真如雲煙,變怪多型”,稱王羲之書“清潤有勁,秀氣轉摺,毫鋩備至”。

他在《論草書帖》中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癲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

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他特別看中王獻之天真自然、不矯揉造作的一面,尋訪晉人法帖就先得到王獻之《中秋帖》,一臨摹便一發不可收拾。在其看來,王獻之“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不僅蘊藉溫雅而且法度嚴謹。因鍾情而走向仿效,他的眾多作品中都深含王獻之書作韻致,甚或王獻之《中秋帖》,竟有人認為便是米芾仿臨之作。

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尊”得純情透徹、冰清而玉潔,但“逆”也毫不遮掩、刻意而張揚。他一如史上眾多優秀書家一樣,深得一師之後便加以反叛,跳出籬笆而不再仰其鼻息。米芾沒有也不會死守二王風貌,一旦得之即“破門而出”,出人意料地開始大加鞭撻、極力否定二王。

他在《海岳名言》中說:“老厭奴書不玩鵝。”“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千古。”在《書史》中,他對王羲之“意在筆先,然後作字”加以公然批判,說“蓋天真自然,不可預想。想字形大小,不為篤論”。

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透過這種前後對立,我們發現這正是宋人掙脫唐法禁錮、欲釋放情性於書的獨特表達樣式。他在《答紹彭書來論晉帖誤字》中說:“何必識難字,辛苦笑揚雄。自古寫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這種近於癲狂、遊戲人生、個性張揚的性格,決定他習書一定會“改換門庭”而求新生。從“尊”到“逆”的過程,終於實現他自然天真、俊逸峻拔的書風。其實,尊敬也罷、反逆也罷,均是他習書的手段與口號,本質上是一往情深追求自由個性的表達。

米芾晚年為何反叛二王書法?到手的東西,往往不再珍惜

正是米芾這樣前後對二王書法不同的態度,留給後人很多詬病,認為他學會了二王的手藝,再去貶低二王,多少有些不厚道。比如明項穆《書法雅言》說:“蘇、米激厲矜誇,罕悟其失,斯風一倡,靡不可追,攻乎異端,害則滋甚。”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黃、米復出,意態更新,而偏斜拖沓,宋亦遂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