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宋禁軍的表現看趙宋開國時“先南後北”國策的弊病

北宋王朝開國之初,面臨的是歷代罕有的窘迫局勢:北邊的契丹不僅壓服了塞外各大部族、建國稱制、完成了初步的組織化,而且佔據了燕雲要地,以高屋建瓴之勢威壓中原,在河東還有他的僕從國北漢在旁邊虎視眈眈;而富庶的江南、華南和華中、巴蜀等地,又被眾多獨立王國所盤踞,使得殘破的中原財政困窘、民生凋敝。此時趙氏兄弟要想實現夢寐以求的統一偉業,在戰略上有兩個選擇:一是像周世宗柴榮一樣迎難而上、先平定北漢、逐退契丹、徹底恢復燕雲屏障,然後再挾大勝之師如秋風掃落葉般橫掃江南;二是先吞併南方各國,然後在江南財富、物資的供養下,與契丹北漢一決高下。

從北宋禁軍的表現看趙宋開國時“先南後北”國策的弊病

應該說這兩種國策各有利弊,後世史家對其的評述分析也已經非常到位,我就不再贅述。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看看說說趙宋“先南後北”這個統一步驟的弊病,那就是它的武力支柱——禁軍,在當時以及以後戰爭中的表現,與實施的這個戰略之間的表現。北宋的禁軍沿襲自後周,其設立的意義是要收天下精銳于禁中、由天子親自掌控、分派天子親信的將領指揮排程,而且在指揮體系上有若干互相牽制的設定。

從北宋禁軍的表現看趙宋開國時“先南後北”國策的弊病

這支部隊採用的是晚唐以來盛行的募兵制,而且其兵源遵循北方藩鎮的傳統,是所謂“世兵”,也就是一些世代從軍的家庭。從這些家庭出來的子弟雖然自幼成長在軍營,軍事素養不錯,但也難免很早就浸染了此時軍中的很多不良習氣,很多人都是俗稱的“兵油子”。而有這些兵員編練成型的禁軍,雖然的確勇武、也足夠專業,但是缺點也很突出:那就是完全要依靠高額軍餉和戰前戰後的賞賜,自身紀律渙散、毫無榮譽感可言;另外就是隻擅打順風仗,但是不耐苦戰,作戰意志很成問題。

從北宋禁軍的表現看趙宋開國時“先南後北”國策的弊病

禁軍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的表現就暴露出了上述缺點:雖然無論是滅後蜀、平南唐,他們在眾多名將統領下都呈現出了強軍的氣勢,但這主要是因為對手們太弱,而且北方兵士的身體素質和個人武藝的確超過了大多數南方軍隊。不過勝利後的禁軍卻驕橫暴虐無比,特別是在四川犯下了很多暴行,導致蜀中民眾一直不服,起伏不定的叛亂到真宗時才完全平定。征服南方各國的禁軍被趙光義強壓著去打河東北漢,雖然苦戰成功,但銳氣已失,又被皇帝帶去進軍燕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不僅失去了收復燕雲的時機,還讓禁軍的脊樑骨都被打斷,從此只能作為一直守備部隊來使用。

從北宋禁軍的表現看趙宋開國時“先南後北”國策的弊病

其實倡導“先北後南、先難後易”戰略的柴榮正是隱約察覺到禁軍的隱患,這才想趁著這支軍隊成型不久、暮氣不重的機會先解決掉北方的大敵,然後再去一一平定南方各國。如果按照他的這個構想,禁軍沒有先在南方的富貴繁華中消磨掉意志、導致軍紀和士氣的渙散,那麼收復燕雲、拒契丹於塞外的願望並非那麼遙不可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