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遼代是由我國契丹民族建立的朝代,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16年在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建立初始國號“契丹”。雖然這是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但是其歷代統治者都對中原文化十分重視。特別是在定都開封以後,在遼國統治者內部掀起了一股漢文化熱潮。所以遼代出現了很多技藝高超的畫家。他們在創作作品時既融合了中原繪畫的技巧又加上自己民族本身的遊牧傳統。遼朝狩獵畫作分析契丹起源於老哈河,是一個以遊牧為生的民族而同時也兼具漁獵。他們仰仗打獵養成了強壯的體魄,同時也研究出了技巧所以才能一步步的崛起,入主中原。在政權穩定之後,他們也沒有忘了打獵的傳統,不僅每年都舉行大狩而且也將傳統的狩獵活動在繪畫中記錄下來。而狩獵畫又可分為壁畫和流傳畫兩大類。(一) 狩獵在壁畫遼代的壁畫一般都出現在王公貴族的墓室中,而這些又以狩獵畫為主。遼代古墓至今已發掘了一千多座,而其中帶壁畫的就有近百座這對研究遼代文化有著很大的作用。它們主要出現在今天的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北部以及河南地區。遼代狩獵壁畫中很少出現貴族們縱馬奔騰,彎弓射箭的畫面大多數都是狩獵前的準備也就是出獵圖和歸獵畫。而絕大多數都帶有對當時自然背景的刻畫。這其中以著名的“庫倫一號遼墓”,最為典型。庫倫一號位於在巴林敖旗南部的小丘陵上,它的墓主人是遼代最大的貴族蕭家,是一塊家族墓地。在墓道中呈現出蒼山疊翠,山石林立,流水潺潺的畫面。同時又有猛虎倒撲麋鹿。該虎尾巴蒼勁有力,右腿前伸,左腿抓地大有虎嘯山林之氣勢,鹿倒地作奄奄一息之狀,而貴族們錦帽貂裘,躍躍欲射流露出一種昂揚的自信。

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而在敖漢喇嘛溝遼墓中發現的“備獵圖”則是詳細的描繪了狩獵前的景象。長鬍子老者右臂擎遼朝國鳥“海東青”,左臂不斷撫摸坐在高頭大馬上,一幅即將遠行狩獵的波瀾壯闊之感呼之欲出。其隨從們也都分列其左右,給人一種英雄出征之感。遼代壁畫中的狩獵圖水平很高,有的表現出寫實的風格有的則是體現了對美好狩獵環境之嚮往。不論是何種,都表達了契丹民族對於狩獵的敬重和景仰。在遊牧民族中都非常重視狩獵這項活動,因為這既是他們的生存技能又是他們的立足之本。狩獵在壁畫中頻繁出現,更加說明了這項活動對於契丹這個民族的重要性。王公貴族,即使去世,不能親力親為的參加也要將其帶進土裡。在狩獵活動中斬獲獵物最多的在部落中,都會被給以英雄般的待遇。契丹,這個民族的崛起就與高超的狩獵息息相關。因為狩獵,他們能征善戰,因為狩獵,他們一往無前。(二) 狩獵在傳世畫如今流傳的遼代畫作,風格迥異,草原風情濃厚。其創作筆法兼具唐代的開放,宋代的細膩而又融合了民族本身草原生活的實際情況。

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一方面展現了草原的粗獷,另一方面又有漢文化的影響。遼代繪畫之風盛行,上到皇帝下到文人墨客還有翰林院都擅長畫作。而他們的作品中,又多以狩獵畫為主以表他們對於狩獵的追思與崇拜。其中不乏許多傳世名作,諸如《獵狼圖》、《夜狩》、《平遠獵狩圖》等名畫。它們最深入的主題就是——狩獵。而且這些作品入宋之後也是令宋人歎為觀止並且爭相模仿這種草原狩獵風格,遼代的畫作又許多都彪炳中原史冊。滄海桑田,世事變遷,許多古畫都早已不現蹤跡。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遼代狩獵畫不過十幅。收藏在北京故宮的,《卓歇圖》乃大畫家胡環所作。筆法細膩,質地上乘,展現出很強大的氣場。這幅畫主要展示的是春獵休息的情景,馬鞍上馱著剛打來的獵物,人物或簞食壺漿或對談而飲或席地而坐。男人舉杯暢飲,侍女端茶倒水,女眷則翩翩起舞還有侍從在一旁敲鐘打鼓。遊獵生活的愜意與怡然自得在畫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而耶律阿保機長子耶律倍的名畫日前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展示的則是正在狩獵時緊張刺激的畫面。畫中一長面髡髮男子,獨立於馬前,雙眼微閉專注望向遠方。而武士之馬,也是神采奕奕雙腿比直,怒目圓瞪。這幅畫作雖然只有一個人一匹馬,卻可“窺一斑,而見全豹”。契丹人對於狩獵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躍然紙上。胡環的另一幅傳世名畫為《出獵圖》,日前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其中人物也不多,只有三個人和三匹馬。該畫刻畫了契丹春狩時,在廣袤的原野之上尋找獵物之情景。這三個人以束帶緊腰,披頭散髮右臂皆擎蒼鷹。人雙眸深邃,四下尋望而鷹也是目光奪人,飽含殺氣。三匹高頭大馬,昂揚頭顱現警覺之狀,異常寫實逼真。這幅畫展示了契丹人狩獵時,信馬由韁,尋找獵物的場面雖然沒有血腥的獵殺場面但是卻不禁令人想到獵物的下場。

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雖然關於遼代狩獵的史料記載很多,但是都沒有詳盡的過程大都是一筆帶過。而在壁畫和傳世畫中則完整的描繪了其狩獵的場面,這為後代研究遼代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契丹本就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狩獵本就是他們賴以仰仗的生存手段但是隨著其逐步強大後,狩獵的屬性則漸漸的轉向了以娛樂性兼具些許軍事性。這些畫作的出現,對於後世研究遼代的狩獵文化有著極大的幫助。從這些畫作中描繪的狩獵場景中我們不難發現,契丹人非常熱衷於這項活動。畫中不論是人物,還是動物都是生動傳神。他們精神飽滿,蓄勢待發從其中可以看出這個民族的生機勃勃。可能正是由於對狩獵的喜愛和專注,他們才能逐步的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而使繁榮的宋朝都與其簽訂檀淵之盟。狩獵畫中看狩獵我國最早關於契丹民族的記載是在東晉時期,也就是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在建國後昌盛了二百多年之久,但是隨著金國的崛起也逐漸消亡。雖然耶律大石又建立了西遼,卻早已不復往日榮光。在契丹強大的過程中,可以說狩獵傳統對他們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一) 增加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東晉時期契丹人以遊牧民族的形象載入史冊,但此時其畜牧業以及農產品種植業都十分落後,生活資料也很欠缺。他們無法透過這兩個方式維持基本的生計,但身處草原又有許多野生動物。《遼史》記述“契丹舊習,彎弓射畜,以濟生計”。說明打獵是他們沿襲已久的習俗。

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在草原上他們可以食用野生動物的肉,填飽肚子也可以用它們的皮毛裹在身上抵禦寒冬。而且他們住的氈房也可以用其皮縫製,抗風性極強。這成為了他們避免忍凍受餓的主要途徑。隨著中原文化的傳入,以及不斷的擴充土地契丹在隋唐時期已經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但是狩獵仍然可以為其提供日常用品,他們並未完全放棄而且每年也會有狩獵季以填補日用品空白。“狩寓定山,得野獸上千,以滋軍夥”。這個時候的契丹也經常在重大戰役結束之後舉行狩獵,犒勞三軍。而到了北宋時期,契丹不論是在畜牧業還是農耕業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此時的狩獵已經從主體經濟方式變成了以娛樂為主的副業。但是王公們仍然喜歡穿戴動物皮裘,野獸之肉也成為了美味。甚至還被當作國禮,贈與宋朝皇帝。契丹的成長與其狩獵文明是密不可分的,狩獵曾在這個民族最艱難時助其一臂之力,救其於水火之中。正是有了狩獵,才有了後來的大遼帝國,不然契丹這個民族早已在冰天雪地之中亡族滅種。(二) 對軍事的重要意義遼帝國初期在與其他國家的抗衡之中軍事上始終處於上游水平。因為他們計程車兵都是在草原林間善用弓弩,善於騎射的武士。而且遼朝也時不時的舉行演武大會,也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演習。

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而目標則就是那些山珍野獸,以此排兵佈陣鍛鍊士兵的協同作戰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其體魄。使得遼國士兵更加勇武善戰。結語:契丹民族之崛起與其常年累積的狩獵習慣還有狩獵為其提供的生活保障是分不開的。所以即使在王朝興盛之後,狩獵的作用雖遠不如前,人們也不會忘記它。將其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表達他們對於狩獵的喜愛。有人說如今中國的英文名稱,就是契丹的外語發音雖然這無從考證,但也從側面體現了遼代對世界的影響力。參考文獻:《契丹國志》《遼史》《世界征服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