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寸土不爭的燕國人,那些年擔驚受怕的燕桓侯

那些年寸土不爭的燕國人,那些年擔驚受怕的燕桓侯

燕宣侯以來,燕國的國力似有衰退,對周邊如山戎、孤竹等族群的威懾力大為削弱。燕穆侯、燕宣侯大概都曾主動向諸侯國們請求政治庇護,可見燕國當時所屬區域是呈現收縮策略的。

公元前771年的鎬京之亂而後,整個天下被劃分為多個區域,其中又以北方的戎狄部族和南方的蠻夷部族為最強,但這些部族處於邊緣地帶,而且長期處於多部落族群分散而居,其在軍事上的凝聚力就大大的遜色於諸侯列國。

當時的周天子東遷而後,列國諸侯們對於失衡的格局並沒有找到良好的處理辦法,眾多諸侯內心的不安全感就演化成為疆土的紛爭和掠奪,燕國推行保守政策或跟此有關。

凡事皆為此消彼長,戎狄部族當年曾經攻破周天子的都城,對周人而言戎狄可能被認為是“戎禍”。而燕國數百年低調發展而後,由於地處相對偏遠,又是長期與戎狄雜居,可能多少年間就與戎狄之間產生過諸多衝突。

那些年寸土不爭的燕國人,那些年擔驚受怕的燕桓侯

作為諸侯列國們的北大門,燕國人對戎狄之感情相對要複雜得多,即懼其偷襲,又要與之共存,燕國人對戎狄的恨,可能要比其他諸侯要弱得多。而且在鎬京之亂後的百餘年間,諸侯列國們極少與戎狄產生規模化戰爭,這即讓戎狄部族贏得了寶貴的生存時間,與燕國的保守不同,這段時間戎狄部族的發展可能是更為迅猛,燕國正是感受到這種變化,才會逐漸加強與列國的外交聯絡。

燕國最早的都城是在今天北京的西南地區,跟其他諸侯國不同的是,燕國人始終缺乏安全感,就是對都城的所在地也存在疑慮,自建國之時就沒有完全集中所有精力建設一座都城,而是分散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建設更多城池,大約是在春秋時代燕國至少就有了幾座比較像樣的城池,如最早的都城薊丘,其後的都城良鄉竇店,再而後則是臨易。

跟燕桓侯有關係的就是這座臨易都城。燕國的主體區域位於太行山、燕山以東的區域,而在這些山地之上,往往活躍著大量戎狄部族。在兩座山脈的這個區域以西,就有當年黃帝與蚩尤大戰的逐鹿之地,可見這裡本身在當年就是異族人活躍的區域,作為外來者的燕國人,數百年間也無法徹底征服他們,反而是常常受到山戎族群的侵擾,山戎族群甚至無視燕國直接繞過燕國地界侵擾齊國。

那些年寸土不爭的燕國人,那些年擔驚受怕的燕桓侯

《史記》載:“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莊公立”,《世本》載:“桓侯徙臨易”,燕桓侯對戎狄部族的抵抗能力顯然是持續削弱的,只是燕桓侯可能就連抵抗戎狄的半點兒信心也沒有,面對突襲而來的戎狄族群,直接就是選擇了遷徙都城以避“戎禍”,燕桓侯的這種憂慮之心貫穿於其執政期間。跟眾多燕國先祖執政時間都較長的情況相比,燕桓侯的執政時間相當的短暫,大約也就在六年左右時間就駕鶴西去,期間還包括了遷徙都城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

燕桓侯一生之中所做過的最為重大的事情,即是這次遷徙都城。而這座臨易城,後來又成為了燕國後代國君的重要城池。燕桓侯時代的中原,齊魯鄭衛等國正致力於穩固鄭莊公而後的亂局,列國們都還在努力的試圖完成政治的穩固。誰又能幫助北方的燕國呢?燕桓侯無力,諸侯們也很無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