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公元102年,漢和帝廢黜陰皇后不久,便急急忙忙欲冊立鄧綏為皇后,

鄧綏幾番“謙讓”,和帝不許,堅持要立她為後,

就這樣,鄧綏自進宮不過幾年的光景,便坐上了後位,

命裡有時終須有,這個女人將在日後的許多年裡,在東漢歷史上大放異彩!

01

太后的心思太詭詐了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漢和帝劉肇這般堅持不是沒有緣故的,

與其說鄧綏的美色令漢和帝迷戀,不如說鄧綏的品行更令劉肇沉醉,

作為一名14歲時便將竇太后家族一網打盡的皇帝,

劉肇還不至於昏了頭,我覺得他的一番話說得很客觀: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豈易哉!唯鄧貴人德冠後庭,乃可當之。

只可惜,後世一些史家卻對鄧綏頗有微詞,

即使鄧綏為了東漢累到中年早逝,侷限於當時儒家為尊時代裡的史家們,

又有幾人能夠跳脫時代,很客觀地去看待一名女性政治家呢?

因此,“貪權”這樣一個大帽子就被扣在了鄧綏的頭上。

其實對於當時的鄧綏來說,她也沒料到命運是這樣安排的,

就在她成為皇后的第三個年頭,猝不及防,年輕的丈夫漢和帝劉肇撂下擔子去世了,

她也不過25歲的年紀,突然就成了一名寡婦!

鄧綏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哭作一團的後宮女眷,還有整個東漢王朝的未來,

一入宮門深似海,

鄧綏知道,從這一刻起,必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挑起這個重任——

因為,皇子年幼!

此前,漢和帝的十餘名皇子夭折,大多數朝臣都以為漢和帝無子,

現在和帝去世了,誰來繼承皇位?

正當大臣們為這個事情感到頭疼的時候,鄧綏平靜地宣佈了一個訊息:

和帝是有兒子的,且不止一個,此前一直養在民間!

原來,因為皇子總是無故夭折,漢和帝便開始疑心是不是有人暗中加害自己的子嗣,

但是無論他怎麼調查,始終沒能在幽暗的深宮中揪出“幕後黑手”,

迫使他不得不把皇子送到民間寄養……。

就這樣,八歲的劉勝,以及剛滿百天的劉隆,這兩名皇子被帶回了皇宮。

大臣們還沒從這樣震驚的訊息中回過神來,

鄧綏又丟擲個“重磅”決定,驚得群臣目瞪口呆,久久沒能回過神……。。

因為,鄧綏在這兩名皇子中,並沒有選年長的劉勝繼承皇位,而是選了嬰兒劉隆。

按“嫡長制”的慣例來說,皇位本該是由劉勝繼承的,

但鄧綏以劉勝有“痼疾”的理由,不同意立他為帝,

至於這“痼疾”是什麼毛病,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解釋,

後世不少人透過群臣的表現(《後漢書》第三十三卷),

認為這個毛病其實並不影響劉勝當皇帝,有可能只是外表缺陷,

而鄧綏之所以找這樣一個牽強的理由,是因為她擔心與八歲的劉勝難以培養母子情分,

權衡之下,她選擇了嬰兒皇子。

其實這只是一種猜測,從“痼疾”這個詞本義來說,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病,

不見得是鄧綏有私心。

當然這也無法辨別了,

結果是無疑的,嬰兒劉隆被抱上了皇位,而鄧綏也成為東漢太后,臨朝稱制。

此後的鄧綏,卸掉了“恭敬賢淑”的偽裝,行為舉止越發犀利,

她從來就不是個弱女子,這才是她真實的樣子,也是她該有的樣子。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由於皇帝年幼,年少便謹遵儒家禮儀的鄧綏,再一次震驚了群臣:

太后以帝在襁褓,欲令重臣居禁內。乃詔禹舍宮中,五日一歸府;每朝見,特贊,與三公絕席。

鄧綏久居深宮,擔心前朝失控,她絲毫不介意被人非議,坦然地下了一道懿旨:

命太傅張禹留宿禁宮,五天才許回家一次。

不得不說漢和帝眼光毒辣,把江山交給了這樣有魄力的女人,

她果斷又迅速地抓住了核心問題:控制朝中重臣,穩定前朝和後宮。

畢竟,後宮不知潛伏著多少“黑手”正伺機而動,而前朝又不知有什麼樣的暗流在湧動,

雖然她臨朝稱制,但無論如何也跨越不出後宮這一身份障礙,

單憑自己又怎麼能夠把控全域性?

所以,什麼不合乎禮儀之類的都不重要,在這種境況下,控場才是最要緊的事!

鄧綏遠慮的不僅僅是這一點,

她擔心小皇帝會遭到不測,緊接著她又留了一道後手,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慶子祜,年十三,太后以帝幼弱,遠慮不虞,留祜與嫡母耿姬居清河邸。

鄧綏將漢和帝的兄長——上一朝的廢太子劉慶的長子,十三歲的劉祜以及其母耿姬留在了京城·,作為“皇帝備胎”。

至於她為什麼仍然不考慮劉勝,

或許是因為劉勝“痼疾”,又或許是她以“痼疾”的理由否定過劉勝,做不出打自己臉的事,

所以,她選了漢和帝的侄子作為“備選皇帝”。

這樣就完了?並沒有。

鄧綏是個走一步看三步的人,前面鋪墊得再好,都不如一件事重要:發展自己的勢力!

沒有雄厚的靠山,前期所做的一切都有成為零的可能,

為此,鄧綏又一次不顧旁人詫異的目光,

直接將自己的兄長鄧騭(zhì)越了好幾級提拔為上蔡侯、車騎將軍,掌管兵權;

令將弟弟鄧悝頂上原來鄧騭的官職——虎賁中郎將,與鄧騭上下呼應;

同時,將鄧弘、鄧閶這兩個弟弟安插在文官首領級人物中……。

本作者在看完這段史料後,

對鄧綏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要麼她生錯了時代,要麼投錯了性別,

這樣高超的手腕,居然被一些人認為是她給自己家族謀利,實在是沒眼光得很,

當然,事實上,這樣安排後,鄧綏的確做到了“雙盈”。

做完這些堪稱“完美”的安排後,

鄧綏終於開始了自己事實上的女皇生涯。

02

嬰兒皇帝夭折了!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鄧綏還是皇后的時候,就下令取消了進貢奇珍異寶的陋習,改收紙墨,

現在成為太后臨朝稱制之後,鄧綏節儉愛民的心表現得愈發明顯:

削減宮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用度,開源節流;

削減各郡、各封國的貢物數量;

親自到北宮,聽他們自己決定去留,遣散了部分宮人;

頒佈敕令要求地方官吏如實上報災情,譴責他們求取前途虛名報喜不報憂;

親自去洛陽寺察看有無冤獄;

停止畫工三十九種……。

此外,鄧綏下令將廢后陰氏的親屬從流放地召回,歸還陰家的五百餘萬資財。

以上種種,看似不起眼,但所作所為要比多位男性君主優秀得多,

再多讚美的形容詞,都不如實際行動看得直接,

即使鄧綏獨攬大權,

比起歷史上有名的幾位女性政治家,

她既沒耗費巨資“保養自己”,也沒胡作非為給自己排遣寂寞,

除了個人風格變得凌厲了,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她還是那個淡然的鄧綏,本心並沒有因為權力而改變太多,

她的所作所為大多都是圍繞著百姓和民生,

同時,她很注重教育,或許這是因為深受她的老師“曹大家”——也就是著名的才女班昭的影響。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班昭是《漢書》作者班固的妹妹,別號“曹大家”(班昭亡夫姓曹,“大家”是對年長女子的尊稱)

在班固因為扯進竇氏家族案件死在獄中後,班昭接替了兄長編書的工作,

她為了《漢書》也付出了不少心血。

班昭的才華不用說的,鄧綏也因慕名將她請進皇宮拜為老師,

向班昭學習經書、天文、算數等,

在班昭的影響下,鄧綏先是在宮中開辦講習,讓宮人侍從學習,

後宮時常傳來陣陣讀書聲,

後開辦一所“學校”,

讓皇族以及鄧氏家族五歲以上的男女讀書學習。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不過,啼笑皆非的是,難以理解班昭怎麼就編寫出了一本《女誡》來,

看名字就知道與“三從四德”有關聯,舉個例子:

古時,女孩子出生多月後,就讓她躺在床下,將織布用的紡錘作為玩具,並將生女之事齋告宗廟。睡在床下,以表明她的卑弱,地位低下……。

當然,這些與本文關係不大。

拉回焦點,繼續說鄧綏,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就在鄧綏一門心思放在政務上時,意外發生了——嬰兒皇帝真的夭折了!

03

一件幸事還是一場不幸?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小皇帝夭折了,誰來接替皇位?

此時群臣打定了主意,太后可沒得選了,必然該由先帝僅剩的一個兒子平原王劉勝繼位了,

這回太后想借口劉勝有痼疾是沒戲了!

及殤帝崩,群臣以勝疾非痼、意鹹歸之。——《後漢書》第三十三卷

而鄧綏,心中早有了打算,

等小皇帝入殮後,鄧綏火速將兄長鄧騭和弟弟鄧悝秘密召入宮中,商議好應變之策後,

當夜,鄧騭就用青蓋車(王青蓋車,皇孫綠蓋車)將劉祜秘密接進了宮中,進行齋戒。

第二天,到了冊封皇帝的日子,

群臣都穿著吉服等著新帝,他們知道昨晚鄧騭可是用青蓋車把“劉勝”接進了皇宮,

但讓他們震驚的是,走進崇德殿的居然是清河王的兒子劉祜!

他們萬萬沒想到,鄧騭故意用“青蓋車”來迷惑視線,讓眾人誤以為坐在車裡的是已經封王的劉勝,

能想出這麼高階計策的人,不用想也知道必然是太后!

但事已至此,生米已經快煮成熟飯了,他們就是不滿,也來不及反對了,

更何況,這位聰明絕頂的太后,為了不落下話柄,

還很嚴謹地遵照流程,先將劉祜封為長安侯,隨即下詔將劉祜立為和帝的後嗣,接著又撰寫了冊立皇帝的詔命……。

楞是叫大臣們一個錯都挑不出來。

都是女人的心,海底針,

面對這麼雷厲風行的太后,群臣有那麼一絲的崇拜,

但更多的卻是不滿,明明先帝還有親生兒子,

無論如何,太后怎麼能從旁支來選繼承人呢?

對於飽受傳統禮教浸染的朝臣來說,

這簡直是“胡作非為”,

同時,他們又為東漢的未來擔心,

不知道有這樣一位太后,究竟是一件幸事還是一場不幸?

劉祜正式即位,是為漢安帝,鄧太后仍舊臨朝攝政。

04

花開終成落,花落終成空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鄧綏在後宮中,畢竟不能時常召見大臣議事,

於是,宦官鄭眾和蔡倫(造紙術發明者)就成了給太后和朝臣傳遞訊息的人,

這一來一往的,兩人漸漸成了“紅人”,並開始沾染朝政之事,

很快,便有大臣對此深惡痛絕,尤其是三公之一的周章,

他本來向鄧綏進諫,直言宦官不能幹政,沒想到鄧綏根本就不搭理這一茬,

周章憋了一肚子的氣,他不是傻子,

顯然這兩個宦官是太后故意推出來打壓朝臣的!

他又想到現在的皇帝都是太后強行換到旁支上的,周章越想就越覺得窩火,

於是他開始暗中聯絡官員,意圖密謀發動政變,

計劃帶人潛入宮中,廢掉鄧綏,再殺掉她的“黨羽”……。把皇位還給劉勝這個正八經的皇子。

周章想得挺美,但就是沒想過萬一走漏訊息怎麼辦,

他太小看這位心思縝密的太后了,

果不其然,訊息不慎走露,政變沒能發動,自己一條老命就搭進去了。

而群臣們一心想扶上皇位的劉勝,在公元113年,也就是他15歲那年去世了,無子。

身為嫡母的鄧綏,或許是出於虧欠心理,

為亡故的劉勝過繼了個兒子——劉翼,並將他留在宮中撫養。

鄧綏無意間做出的安排,沒想到讓皇帝劉祜有了想法,

他可是記得自己是怎麼坐上皇位的,

如今太后這個舉動,讓自己有“如出一轍”的感覺,

再加上自己今年都27歲了,

至今太后都沒有交還政權的意思,

為此劉祜很不安心。

不安心的不僅僅是皇帝自己,還有他的親信們,

他們深知自己的命運跟眼前這位皇帝息息相關,

如果太后廢黜了皇帝,他們還會有好日子過嗎?

就這樣,劉祜身邊的宮人僕役們,不斷在他耳邊絮叨,提醒他太后可能有這樣的打算,

時間久了,漢安帝劉祜彷彿形成了這樣的認知,

他對鄧綏充滿了怨恨。雖說鄧綏有貪戀權力的嫌疑,但不想歸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漢安帝資質平庸,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他難當這個大任!

鄧綏臨朝稱制後,十幾年的時間裡,沒安穩地睡過一個好覺不說,

經常要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處理政事,

如果她有的選擇,何必要遭受這樣的辛苦呢,

心懷天下的她,寧可勞累自己,也不想輕易將東漢和百姓的命運交到一個沒有能力的皇帝手中。

但是,鄧綏的苦心不是每個人都會理解,

反而在禮教甚嚴的古代,是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的,

他們眼裡的太后,貪戀權力所以不想歸政,他們不僅這麼想,

還有一個人這麼上書了。

郎中杜根很早之前就上書,請求鄧綏歸政皇帝,沒想到因為這個奏章,杜根差點賠上了性命!

鄧綏看到奏章,即刻便下令把杜根裝進囊中當眾打死,然後丟到野地裡去,

杜根當時被打昏了,並沒有斷氣,

但也嚇得不輕,當他從野地裡醒來後,沒著急逃命,而是原地躺著裝死,裝了整整三天,

死裡逃生的杜根,跑到湖北心驚膽顫地做了酒保……

有了這樣一個前車之鑑,

誰也沒有膽量再提歸政一事。

只是,

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鄧綏也一樣,

或許是常年過度勞累的緣故,40歲的鄧綏一病不起,

她自知不久於人世,但仍然堅持乘御輦到前殿朝會群臣,

大赦天下併發布詔告說:

朕以無德,託母天下,而薄祐不天,早離大憂。延平之際,海內無主,元元厄運,危於累卵。勤勤苦心,不敢以萬乘為樂,上欲不欺天愧先帝,下不違人負宿心,誠在濟度百姓,以安劉氏。自謂感徹天地,當蒙福祚,而喪禍內外,傷痛不絕。頃以廢病沉滯,久不得侍祠,自力上原陵,加咳逆唾血,遂至不解。存亡大分,無可奈何。公卿百官,其勉盡忠恪,以輔朝廷。

這是鄧綏對自己一生的解讀,

當然,後世有不少人指責她在執政期間,放棄守護西域,甚至為了充盈國庫賣官,

但公平點說,

東漢遭受了十年之久的天災,這種情況下,

根本無暇顧及西域。

不過,鄧綏也不夠誠實,沒坦誠說明為什麼司空陳寵之子陳忠未能晉升,

明明就是她對陳寵有怨氣,所以給他兒子穿了小鞋,而且一穿就穿了近20年。

花開終成落,花落終成空,

在一個萬物復甦的春天,鄧綏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05

鄧氏家族毀於傾刻

一入宮門深似海,鄧綏為了東漢嘔心瀝血,不料她的苦心終被辜負

其實鄧綏的才能顯而易見,即使扶持孃家,又重用宦官,

但是她並不是任由這兩個勢力做大,而是時刻管束著他們的行為,

並將外戚、朝臣、宦官三方勢力平衡得很好,

只不過她嚴重忽略了已經成年的皇帝。

漢安帝隱忍了太多年,鄧綏去世沒幾天,漢安帝便著手開始處理太后一黨,

先是逼死了蔡倫,後開始清除鄧氏家族的朝中官員,

或將他們廢為庶人,或將他們流放,

但更多的鄧家人,不願被制裁,選擇自盡身亡……。

這一切發生在鄧綏死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鄧家幾乎遭受到了滅頂之災。

之所以這麼迅速,實在是自薦當“幫兇”的人不少,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陳忠,

近20年仕途不順,這一次可算是鹹魚翻身了,

或許,當年鄧綏真不是給他穿小鞋,

那樣眼明心亮的女子,莫非早就看出這人心性不正?

但朝中不乏一些正直公正的大臣——朱寵,

實在看不下去了,他義憤填膺地上書,指責皇帝聽信小人讒言,不顧太后多年為東漢嘔心瀝血的付出,

更何況這麼多年,鄧家人沒有恃寵而驕的!

在朱寵的感染之下,越來越多的朝臣站出來為鄧太后鳴冤,

即使這位太后到死都不曾歸政,

但是誰都清楚,若不是她辛辛苦苦地付出,一日只吃一餐,

本該在後宮享受榮華富貴,偏偏選擇扛起東漢重任,

年僅40歲就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若沒有鄧綏,漢和帝年幼的兒子別說能不能坐穩皇位,能不能活下來都是個問題。

在群臣激憤的抗議聲中,

漢安帝到底是收手了,畢竟他已經清除了太后家族的勢力,沒必要趕盡殺絕,

於是推出幾個“替罪羊”,再隆重地為冤死的鄧家人重新安排身後事,

實在是虛偽無比!

後來的事實證明,

鄧綏不想歸政的確是因為漢安帝不配當皇帝,

四年後,漢安帝陷入內憂外患中,手忙腳亂,自身又放蕩失德,寵信宦官,

將鄧綏的心血,一手打造出的東漢興盛的局面徹底毀了個底兒朝天,

不久漢安帝也病逝了,不知道他臨死前有沒有想起為他遮風避雨的鄧太后!

遺憾的是,鄧綏的一片苦心,就這麼被辜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