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

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定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確實如此。既然有了官辦的背景,那麼這類機構的目的肯定是為政權服務。他們在引導娛樂風向的同時,客觀上也儲存了民間文化的多樣性。比如,《詩經》實際上就是官方機構的產物,只不過孔子後來作了修訂,只剩下三百來首,稱之為《詩三百》。而樂府的正式命名是在秦朝,但是因為國祚太短,並沒有什麼成就。隨後天下大亂,中原鏖兵,軍馬天下,一直到西漢建立,並沒有誰有功夫來做這些整理音樂歌詞的工作。

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一直到天下大定,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建立了儒家思想的官方地位,又重開樂府,延續了孔子“詩書傳世,禮樂治國”的指導方針,開始對民間音樂進行收集整理,同時大力鼓勵文人進行創作。正因為這一時期,文人的創作大量出現,音樂逐漸跟不上,詩就慢慢地出現了脫離音樂獨立存在的“徒歌”,成為吟誦體的前奏。詩,就是歌詞。我們搞清楚這一點,就容易理解樂府詩了。也就是說秦漢時期和更早的詩,其實都是為了演唱而作,只要樂府機構收錄了譜子,並註明了歌詞,那麼這首作品就是樂府詩。但是曲子不常換,歌詞是要常換的,否則誰都會膩,所以文人為樂府中相同的曲子填寫不同的歌詞,也統稱“樂府詩”。是不是感覺就是後來的曲子詞——詞牌?所以,我們說“詩詞同源。”

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而詩逐漸轉向吟誦體,內容逐漸高大上之後,詞才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也就是說古體詩,或者說樂府詩是格律詩、律古、詞牌的祖宗,只不過因為格律的出現,短小可吟唱的韻文走上了三條不同的發展道理。遵守格律的詩徹底走上高階,成為科舉工具和高階文人勸諫、諷喻工具,分為律絕、律詩、排律。不遵守格律的詩稱為古體詩,成為不喜歡拘束的詩人創作工具,古體詩的創作數量遠大於格律詩。這兩種都是吟誦體,不再用於演唱。而遵守格律的長短句,也就是樂府古詩演化而來,同時有音樂附著(詞牌)的韻文,就成為了詞牌——這是專門用來演唱的。只不過又過了很多年,到今天詞牌的音樂也散佚了,只剩下了詞牌名。其實詞牌念起來肯定不如唱的好聽,只不過都不會唱了。

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那麼講了這麼多基礎知識之後,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能不能回答了呢?王昌齡號稱“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他在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功勞就是和李白一起整頓、規範了七言絕句的格式、文法、發展方向。讓七言絕句這一不受詩壇重視的體裁一躍成為唐朝至今最流行的詩歌體裁。但是我們前面講到了,不論是不是七絕(是否遵守格律),其實都是從樂府詩而來,到了後期,樂府詩開始專指古體詩中的一部分,因為樂府詩存在的時候,格律不存在,所以自然和格律有代溝。但是即使在樂府詩中有符合格律的詩出現,也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因為格律本身就是從古體詩中總結出來的規則。沒有規則之前的作品,不是為格律而寫,但是絕對有暗合規則的,這些暗合規則的作品,我們同樣可以稱之為格律詩。詩在從音樂獨立的過程,其實也是緊隨著音樂變化而變化的。

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唐朝雖然沒有了樂府,但是仍有太常寺、梨園、教坊等音樂機構,依然延續傳承之前的音樂,不過這個時候的音樂,除了祭祀、大典,基本上就以娛樂為主了。漢樂府的曲子還是流行,成為唐樂坊的音樂來源。同時音樂也在不斷新創,傳統和新興統稱為樂府音樂,但是為這些音樂寫的歌詞,也就是詩,根據題制的不同又分為“樂府舊題”和“新樂府詩”。七言絕句的流行也代表了唐樂坊中演唱音樂的變化,在民間七言絕句的演唱首先流行起來,才造成了七言詩的大發展。等到格律出來之後,詩詞就開始各行其道,這就是“詩詞分野”。王昌齡的《出塞》有兩首,一首是古體詩,一首是近體詩。也就是說一首是不講格律的,另外一首暗合格律。這正好證明了他在七絕格律化上起到的先行作用。

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詩人對格律的使用是無意識的,是被音韻學、古詩演變所推進的,並不像現在有些人說的,格律是一幫人閒著沒事幹,規劃出來禁錮思想的。格律的產生是詩歌、音韻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盛唐、中唐詩笑傲古今的真正原因。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首先我們確定一點,這兩首《出塞》肯定是可以演唱的,《出塞》應該和《涼州詞》類似,都是邊關胡人音樂傳進來之後的樂府舊題。所以,可以毫無疑問的回答就是,《出塞》是樂府詩。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格律考察。如果符合平仄格律,那麼就是七絕,如果不符合,那麼就是七言古絕。

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釐清脈絡,不得不服

樂府詩的屬性和是否七絕本身並不衝突。我們看“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就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五刪”部的“七絕”,是符合平仄格律的。而“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的平仄,明顯失替、失對,我們就不能稱之為“七絕”,只能稱之為“七古”。所以第一首既是樂府詩,又是七絕。第二首也是樂府詩,但是是七古。第一首“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經典性,遠遠超過第二首。這首七絕是能夠參與整個詩歌史上“七絕第一”爭霸賽的作品。甚至可以說,最好的七絕,能夠壓住全唐七絕之卷的作品,就是王昌齡的這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七絕第一居然是首樂府詩。不知道看完這篇文章,腦筋能不能轉過彎來,接受這個情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