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將“jì”改為“qí”,不會破壞詩韻嗎?

“一騎紅塵妃子笑”,將“jì”改為“qí”,不會破壞詩韻嗎?

晚唐詩壇風起雲湧,大量勇於追求藝術的文人墨客卻免不了必須經受大環境的拘束,生於亂世又想吟風弄月,就不得不在詩裡摻點經世之物,這樣才能讓作品更加深刻。杜牧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酷愛創作以詠史抒懷為主題的七言絕句,在英發俊朗的語言表皮下,往往蘊藏著悲劇的巨大核心,或歌詠,或諷刺,或哀嘆,句句都有背景,字字都有故事。《過華清池》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池》是杜牧遊歷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聲色犬馬之地華清池,有感而發的一首千古名作。尤其是後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透過描寫楊貴妃喜歡吃荔枝這一細節,見微知著,引申到對這種奢侈糜爛的宮廷生活的鞭撻,從而達到了藝術化的諷刺效果。

“一騎紅塵妃子笑”,將“jì”改為“qí”,不會破壞詩韻嗎?

不過,這詩句寫得精妙絕倫,可這字音該怎麼讀呢?“騎”字是多音字,一讀“jì”,一讀“qí”,由於二者今人很容易混淆,所以新版教科書對此做出了統一,將“jì”完全由“qí”來替代。也就是說,以後不再有“jì”這個讀音了。那麼杜牧這首詩中的“騎”本來應該讀什麼呢?當用作名詞或量詞時,“騎”作“jì”讀,比如:霍去病的驃騎大將軍,驃騎相當於驃馬;兩騎白馬,就是兩匹白馬的意思。當用作動詞使用時,“騎”才作“qí”讀。“一騎紅塵妃子笑”,一匹載人的馬風塵僕僕地回來了,很明顯是名詞,所以這裡應該讀作“jì”。不過教科書考慮到現代漢語中已經無此區別,為了規範普通話口語,這才將“騎”的古音抹殺掉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將“jì”改為“qí”,不會破壞詩韻嗎?

這一改不打緊,可急壞了杜牧:我起早貪黑、費盡心血熬出的押韻,就這麼給我改了?是啊,唐詩宋詞最是講究韻味格律,有嚴格的創作章法,如果我們將“jì”改成了“qí”,會不會破壞原先的詩韻?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詩的韻腳:堆、開、來,每一句詩中押韻字的韻母為相似的“ i”,與第三句關係不大,所以改音後不影響韻腳;再來看平仄關係,“jì”與“qí”同屬仄音,字換了,音調改了,但音律未變,粗糙地說,不太影響整首詩的音節結構。

“一騎紅塵妃子笑”,將“jì”改為“qí”,不會破壞詩韻嗎?

雖然改音後對原作的影響並不大,但不知為什麼,小解每次讀“一騎(qí)紅塵妃子笑”時,總有一種彆扭和齣戲的感覺,讀不出美感和詩意來。如果讀成四聲,不僅語勢上增強了頓挫感,彷彿依稀能看到那個士兵帶著荔枝急匆匆趕來,一騎“jì”,有一種懸繩勒馬突然停蹄的畫面感。再有,頻繁修改讀音很可能對漢語的規範性提出挑戰。只要遵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式,交流不出現歧義、誤解,漢語應該有更多樣化的表現方式。不能說多數人都讀錯了,就要“將錯就錯”,這樣讓那些手握真理的少數人該何去何從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將“jì”改為“qí”,不會破壞詩韻嗎?

目前的情形是,父輩母輩以及已經從學校畢業的八零、九零後等,學的是“jì”,而正在學堂上課的新生力量學的是“qí”。年齡的斷層,也造成了文化的部分斷裂,這讓不少人很難去適應。對於“一騎紅塵妃子笑”,不知大家更喜歡哪一種讀音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