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詩和詩的界限在哪裡?

打油詩和詩的界限在哪裡?

打油詩和詩的界限在哪裡?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就是詩, 可是你如果改成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婆娘。它就成了打油詩。 那麼詩和打油詩的界限在哪裡?首先我們確定一點,打油詩也是詩。那麼我們要如何區別打油詩呢?這也就是題主的問題,區別詩和打油詩的界限在哪?是有界限的,但是這個界限相當的模糊。詩的特徵我們就不說了,即可高雅大情懷,又可悲傷小情調,好像並沒有什麼不適詩歌不適合表達的,為何又多出一個“打油詩”的類別呢?打油詩有哪些特徵,我們羅列幾首出來和一般詩歌進行對比,看能否找出不同。

打油詩和詩的界限在哪裡?

首先看打油詩宗師張打油的開山之作:詠雪天地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還有詩僧王梵志的關於“土饅頭”的詩:王梵志:饅頭詩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還有近代打油詩之王張宗昌司令的一些打油詩:詠雪什麼東西天上飛,東一堆來西一堆。莫非玉皇蓋金殿,篩石灰呀篩石灰。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打油詩的特點無非是:通俗,詼諧,機心。其實我們從寫法結構上是無法區分打油詩的,我們只能從語言的淺白上來做出判斷,但是打油詩雖然不避俚俗粗陋,卻有一種流於表面的幽默,甚至還有機巧的靈思。而幽默詼諧和機心其實和絕句律詩並沒有什麼差別(寫苦情的除外),那麼就只有從通俗上來辨別了。說簡單些:一字改半天,捻斷數根鬚的就不算;俚語俗腔開口即來,人人一聽就懂,並且會心一笑的基本上就是這個路數了。

打油詩和詩的界限在哪裡?

打油詩也不簡單,要有靈機一動,要有幽默詼諧,才能是眾口相傳。而流俗正是打油詩和詩的最大區別,但是這個區別的界限是模糊的,隨著社會變化的,雅俗也是在不斷轉換變化的,這種東西沒有一個成文的標杆理出來,全靠老百姓心裡的那桿秤。無非就是意境與文筆。其實這也就是寫詩最基本的東西,還是那句話,打油詩和好詩沒有詩體之分,只有雅正和流俗的區別。有很多東西,一旦真正高雅起來,就沒有了。像二人轉一樣,上了大雅之堂,就沒人看了。打油詩也差不多,你要真把他整精緻、高端了,它就不是打油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