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魯迅先生在《祝福》中說道:缺乏邊界感的人,最後都活成了祥林嫂。

年輕守寡,被迫改嫁,死了丈夫和兒子,……。

寥寥幾筆,卻道盡一生悲涼!

如果說,現實生活中真有「祥林嫂」存在,菌菌腦海便浮現這一名字:

狄鶯。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1自曝與兒子接吻3小時,坦胸共睡15載

在《包青天》系列劇目中,飾演過多個角色。

1998年與男演員孫鵬結婚,於2000年生育唯一兒子孫安佐。

一切看似非常美好,但就在參加《康熙來了》後,所言所行讓人大跌眼鏡。

自曝母乳餵養兒子到12歲,

還袒胸露乳的與兒子共睡一張床15年,

直到兒子有了生理反應,這才不情願的分房睡。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期間,參加接吻大賽時,並未選擇老公孫鵬,而是選擇將兒子抱在大腿上,親吻了3個小時,成為大賽冠軍。

就連孩子吃飯,她也是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兒子吃完。

母子關係融洽本是好事,但狄鶯與兒子的關係,已經無法用融洽形容了,

是越界的,可以說是一種“畸形”的愛。

丈夫孫鵬呢,更是在節目上自稱曾灌醉女老師,掀開裙子研究內褲。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父母如此,他們養育出來的兒子又是怎樣的呢?

2 越界的愛是一劑毒藥,吞噬著孩子的未來

成功教育出了美國警長從警54年來,所見囤積軍火最多的青少年!

1600多發子彈,手槍,弩弓,絞具,……。

且,兒子爆料媽媽狄鶯對自己痴迷槍支是讚賞的,還會和她的朋友分享自己的作品。

結果是什麼呢?

孫安佐因在宿舍私藏大量槍支彈藥,被捕入獄。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然而,這一切還尚未結束。

刑滿釋放後的他被爆料與網紅髮生關係,導致懷孕、墮胎!

還非常不負責任的迴應道:

你為誰墮過胎這件事,我也不想知道,有病就去吃藥!

孫安佐後續的種種反應,這才讓狄鶯意識到,自己的溺愛讓兒子付出了多麼慘痛的代價。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在其著作裡,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兩隻小刺蝟在冬天需要互相取暖。

但尷尬的是,它們挨的太近,就會刺痛彼此,分開又會感到寒冷。

反覆嘗試後,刺蝟發現彼此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既不受傷又可以相互取暖。

後來,他將這則寓言應用到了人際關係中,提出了:

刺蝟效應。

其原理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換句話說,

不遠不近是人際交往中最合適的距離,這種距離即就是常說的「界限感」。

不僅愛情需要,親情亦是如此。

不然,只會養出越來越多的孫安佐。

菌菌想,這並不是父母們的本意吧,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的,能出人頭地,闖蕩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為了這個共同目標,我們作為家長的不妨給孩子和自己一點空間和距離,讓愛在縫隙裡生長、發芽。

就像紀伯倫詩歌裡描繪的那樣:不管你們多麼相依相伴,彼此之間都要留出間隙,讓迴旋在空中的風在間隙中舞動。

3 父母適度的界限感,是給孩子一生的財富

界限感,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關鍵因素。

心理學認為,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自我意識增強,內心缺乏界限感,逐漸會表現出挑戰父母和周圍人原則、有失教養的行為。

身為父母,我們需要明確自己與孩子的界限感,同時也要教會孩子設立自己的界限。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過程中,父母不要溺愛,更不要過分干預,懂得放手,生活中可以這樣做:

◆ 尊重孩子的情緒,建立心理邊界

健康的心理邊界,是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建立邊界是幫助孩子自我認同,以及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做的

不是按照自己的情緒行事,而是能夠尊重孩子的情緒,

讓他們自己去做選擇。

比如說,當孩子情緒高漲,生氣時,家長需要的不是制止孩子,而是反思和剋制自己。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孩子們其實就是父母教育的一面鏡子,我們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會對映在他們身上,影響一生。

同時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邊界,可以這樣做:

●孩子很小的時候,幫助他們認識物理邊界;

就像身體是每個人自己的,未經許可,別人不可接近。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文明用語;

引導孩子改變說話態度不好、毛毛躁躁的壞習慣,養成良好作息習慣,明白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懂得自律和自我管理。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把握孩子心理邊界形成的關鍵期;

童年期是孩子心理邊界建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孩子比較逆反,父母就需要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特性,懂得聆聽,鼓勵和尊重孩子,讓他們自身有足夠安全感。

◆ 幫助孩子樹立性別意識

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

孩子4歲後就應該和父母有一定的隱私,不應該太過親密。

孩子們的性別認同分為社會認同、生理認同和心理認同三個階段。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6歲前是人類性發展萌芽階段,這一時期也是幫助孩子樹立性別意識的關鍵時期,家長可分階段啟蒙:

0-2歲期間,孩子無性別意識;

這一階段,需幫助孩子建立身體界限感,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性啟蒙訓練,可給孩子閱讀繪本,如《我從哪裡來》、《小雞球球與向日葵》、《小乳房》等。

2-4歲期間,孩子開始有性別意識;

這一階段,他們對異性產生性趣,3歲前,父母可透過和孩子洗澡,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和異性的身體,並告訴他們身體是自己的,那些地方被人能碰,那些地方別人不能碰。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4-6歲期間,為孩子建立性別界限階段;

父母注意把握與孩子的親密度,培養孩子身體界限感和自我保護觀念,可以有愛,但不要太過親密。

菌菌建議家長們在孩子2歲開始,就引導孩子樹立性別意識,

這一時期孩子即將(已經)入園,面臨著男生、女生分開睡,以及分開如廁等。

如果家長沒有提前幫助孩子樹立性別意識,那孩子們在幼兒園就會做出一些越軌行為,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 好好說話,拒絕「煤氣燈效應」

除上述之外呢,有的家長不掌控和溺愛孩子了,會出現另一種情況,就是過度否定孩子的一切。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和身體的慢性中毒一樣,人的心理也會遭受慢性中毒,影響極大,危害到自我價值感。

基於此,耶魯情緒智力中心的羅賓·施特恩博士闡述了一種人對人的“操控行為”,即

「煤氣燈效應」。

一詞起源於希區柯克電影《煤氣燈下》。

不管是哪一種,

菌菌都不提倡,也提醒家長們注意拒絕這種【煤氣燈效應】。

好好和孩子說話,以鼓勵代替指責、以誇獎代替批評,這樣,孩子才能在陽光下自信陽光,明媚成長。

4 育兒是父母和孩子的一場斷舍離

哲學家弗洛姆說:

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

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父母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

分得越開,意味著孩子越獨立,也說明成長的越好。

媽媽這樣親孩子,毀了娃一輩子!還有這個習慣的家長快住手

圖源:網路

其實呢,育兒就好比我們吃飯,太少會餓,缺乏安全感,太飽會撐,甚至引發各種疾病。

父母對孩子越界的愛,帶來的也是痛苦和傷害,只有適度才是最好的。

願每個父母在育兒中

都可以分清愛的邊界,該放手時從容放手,讓孩子在張弛有度的愛中,自由快樂的生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