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古詩詞中經常描寫夢境,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夢境看似虛幻,其實正是現實生活的投射。同時詩人們也經常描寫月亮,也是由於月亮的意象飽含深情,寄寓廣闊,可以充分地調動讀者的遐想空間,並很快地引起共鳴。下面介紹的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聽角思歸唐代:顧況故園黃葉滿青苔,夢破城頭曉角哀。此夜斷腸人不見,起行殘月影徘徊。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顧況,字逋翁,晚年自號華陽真逸,唐代詩人、畫家。他一生職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顧況是唐肅宗至德年間進士,這首詩應是被貶饒州時所作。鄱陽縣古稱饒州,此地礦產資源豐富,境內鄱陽湖的地理位置也極其重要。可是詩人被貶於此,滿懷惆悵,眼中所見皆是悲景。時值寒秋,落葉遍地、悲角哀鳴,詩人不禁慨嘆,“故園黃葉滿青苔,夢後城頭曉角哀。”詩人追憶夢中所見的故園景色,抒寫夢醒後聽到的城頭曉角之聲,淒涼落寞的氣氛,正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境。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夢遊故園,其實正是思念故園,當人處在失意中,則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想從中得到精神的慰藉,這也是人之常情。仕途失意,也往往產生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曾有這種感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透過故園之夢、故園荒涼冷落的描寫,可以瞭解到這正是詩人被貶後,失意冷落而思念家鄉、欲退隱歸去的心境。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但詩人夢醒後,發現自己並未回到家園、而是仍在饒州,依舊“心為形役”,願望難成,失意中又增添一層惆悵的情懷。這時城頭哀厲的曉角之聲傳到枕邊,又與這種情懷產生共振,使原已怨涼悽側的情懷潛滋暗長,更無法排遣。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接下來緊承上聯,“此夜斷腸人不識,起行殘月影徘徊。”詩人直抒胸臆,進一步表現難以排遣、卻又孤寞無告的怨哀。仕途貶謫,愁腸百結;想辭退仕宦,歸隱故園,又求之不得。這般愁悶無人可訴,只能鬱結於心底,真是愁腸寸斷,人何以堪。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最後一句極有境界,將一份愁情形象地意境化。李白曾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意境有相似之處,不過李白的情感豪放明朗,顧況的情感卻是孤獨壓抑。李白描寫出朗朗明月,顧況寫的是黎明前一痕悽楚的殘月,非常黯淡模糊。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當詩人離開床蓆、走出屋門,想排解自己的愁楚時,卻只有一痕悽楚的殘月,冷冷地懸掛在天邊,和由殘月映照形成的依稀模糊的身影,伴隨自己默默地徘徊。此景此情,何等孤悽!如此用情寫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使詩人那種“人不識”的斷腸之情,成了可以具體感受的意象,顯得情味悠長。

唐代才子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卻千古傳誦,最後7個字不輸李白

縱觀這首詩,細膩地表現了被貶失意、思歸難成、孤寂無告的沉痛之情。唯其如此,才使種種失意者從詩篇蘊含的情調中,引起心靈的共鳴,所以歷來為人傳誦。秋日蕭瑟、羈旅艱辛,讓詩人夢會故園,可是夢醒後依然無法擺脫困境,而且人地生疏、愁怨難述,最後一句“起行殘月影徘徊”,用殘月、身影將愁怨具體化,加深了讀者的感官體驗,也是這首詩之所以脫穎而出的成功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