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讓人羨慕的頭號“高階”職業,可能每天都想離職

從結果上看,跳槽就是一個“蘿蔔”跳到了另外一個“坑”,但牽扯的學問卻頗多:

如何找到合適的,更好的“坑”?

如何寫好一份簡歷,才能敲開心儀公司的大門?

如何悄悄的跳槽,驚豔所有人不被公司HR和領導知道?

如何在面試中讓面試官眼前一亮?

如何在最後薪資談判中,有技巧地談判最終拿到更高的薪水?

找工作

本身是件非常專業的事情,職場人的每一次跳槽,都要面臨一輪以上問題。

但絕大部分人,即使是在專業上非常優秀的人才,即使是有了N次跳槽經歷,在“找工作”這件事上也是不專業的。

將“找工作”這件事當做專業的獵頭,他們精於幫人找工作,善於幫人找工作,這個行業不也不乏月成百萬大單的神話。

但如同所有職業一樣,在成為大神之前,獵頭小白們都需要經歷過一番磨練。

有人入職沒幾天就想離職;有人從業2年,跳槽3次;有人新人階段屢屢碰壁,卻覺得成長頗多。

入職不到2個月就離職了

小鄭畢業後加入了一家小型獵頭公司,具體有多小呢?公司不過8個人,實習生就佔了一大半,唯一的領導還沒有獵頭經驗,用他的話說就是“什麼都做過,就是沒做過業務”

入職前兩天在入職培訓,簡單講了講公司、業務和話術後,就直接上崗了。最開始接手的崗位是內部招聘,兩週之後開始做專案。

說起來是做專案,其實具體工作就是打電話。

需要和候選人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在什麼公司、薪資、下屬多少?彙報物件是誰?找工作的期望?最近找沒找?怎麼找?

“打五十個電話,也出不了一個有效溝通。”

公司的KPI考核也讓小鄭心力交瘁,KPI規定推薦簡歷1分,候選人到面1分,每個人一週至少完成10分,完不成周末就要加班。

因為公司裡全部都是小白,經驗欠缺,進入面試的人數少之又少,為了完成KPI只能拼命的推人。簡歷只有60%的匹配度,也會直接推給客戶,有時候自己都覺得不行的簡歷也推給客戶了。

“這樣的方式用一次還能厚著臉皮用,但是用第二次的話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這樣對客戶太不負責了,畢竟客戶是為了招到人才才找獵頭的。而且獵頭推人的目的應該成單,而不是為了不加班而推人,但如果不用這樣的方式,又要無限期加班。”

最後讓小鄭下決心離職的原因是領導,連請個病假都像是犯罪,被當做工作機器的體驗一秒都不想再忍受。

“我覺得做一份工作總得圖點什麼吧,或者是增長經驗能力,或者是薪資比較好,或者氛圍好做著開心,總得有一個可以留下的理由。但對於我來說這份工作沒有一個理由,它可能會讓一些人滿意,但它滿足不了我。”

入行2年,跳槽3次

穿得光鮮亮麗,出入高檔寫字樓,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年薪百萬的人,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的客戶,見識多成長快。

這是Shirley選擇成為獵頭的原因之一。

Shirley理工科出身,喜歡跟人交流,跟過的候選人和客戶都會選擇她做回頭客。入職半個月就成了一個offer,新人3個月業績就達到了15W,然而這個數字卻是2年獵頭生涯中所有的業績。

Shirley入行的第一家公司,以推薦快、數量多為目標。只招獵頭小白,進來後慢慢培訓,公司是標準的電銷氛圍,整個辦公室幾十號人不停的打電話。

但Shirley很難認同這種以數量取勝的工作方式,每天只完成推薦數量的及格線,但是好在約面率高於大部分人,最終成了幾個年薪30W以內的職位。

當Shirley準備挑戰更高階的職位時,公司開始讓她帶教和BD,職位再難都有最低推薦數,領導不走自己也不敢走,BD客戶材料分散且多,耗時耗力,幾乎每天都工作13—14個小時。

再加上覺得自己還是個新人,帶教也不知道教什麼,工作技能上也毫無長進,就離職了。

第二家獵企是一家外資獵頭企業,入職正是寒冬,很少有職位進來也很少推進,身邊同事幾乎都走了,作為新人的她也選擇離開了。

第三家是比較大的外資獵企,研究了很久選擇加入,但入職後才發現與預期差距巨大。

比如,到了談薪環節的候選人,少說也有十來個,但企業拖了好幾個月才發offer,此時候選人早已看好了其他機會;說好的職位是總監,但最後只給了個經理職位,最後搞得自己人脈都丟失了。

而且老闆認為,一年多經驗的獵頭資歷尚淺,不可以私自BD拓展客戶,入職八個月也沒成一個offer。

可以來靈鴿平臺,全平臺職位開放,更多優質候選人主動上門

滿懷期待入職,結果和自己預期差距巨大,Shirley最終還是跳槽了。

離開獵頭行業,但仍感謝當初的經歷

Celine在大四快畢業前,被一家英國外資獵頭公司錄取。

在積累了500個電話和100次候選人面見的經驗後,Celine開始做職位。第一次拿到手的職位是一家位於郊區工業園公司的法律顧問,由於辦公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客戶給出了年薪40W的預算。

本以為這是個能輕鬆出單的機會,卻不想屢屢碰壁。

工作經歷十分匹配的候選人不是介意位置過於偏遠,就是認為薪資不夠滿意;居住在郊區工業區附近的候選人要麼工作資歷差了點,要麼行業大相徑庭。

尋不到候選人讓Celine十分迷茫,開始否定這個職位,甚至直接向領導抱怨:這個職位我做不出。

領導問:你真的盡全力了嗎?你嘗試過去這個郊區的工業園官網查查裡面有幾家企業,這些公司的候選人你都有接觸過嗎?

一連串的問題,讓Celine明白,

這個職位並不是做不出來,

而是沒有思考過,除了普通招聘渠道外找到候選人的方法。

當再重新做起這個職位後,她意識到當初遇到的問題是自己墨守成規的遵循傳統招聘渠道,沒有發散性的去考慮解決當下的困境。

最後,Celine還是沒有選擇留在這家公司,因為當時業績壓力過大,身體亮了紅燈。

Celine說:”雖然我基本上再也不想回到這個行業,但也由衷低感謝它讓我成長,它讓我知道,

每天都在挑戰自己,是對工作最具誠意的尊重。

相關文章